|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2-6-30 15: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bcx 于 2012-6-30 15:33 编辑
顶顶糕 发表于 2012-6-29 23:40 
秭归完全是个李鬼,是近现代伦理崩坏的产物,史上最早说丹阳从秭归迁枝江的是位唐代人,其理据完全没有。 ...
自晋以来,历代史学家在著书时都对三峡地区古城遗迹有过记载,最著名且最有影响的城址当属西陵峡地区的秭归鲢鱼山楚国早期的“丹阳城”了。如晋郭璞《山海经注》、《海内南经》中记云:“夏后启之臣曰孟涂, ⋯⋯居山上,在丹山西“文后注称:“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篇》中载曰:“故《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固。’⋯⋯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这是说楚西周时期都城“丹阳城”在秭归县境,具体地点指明是在“秭归县东七里”。此说影响很大,后来唐代《括地志》、《舆地志》、《元和郡县志》、李贤等注《后汉书·南蛮列传》、杜佑《通典》等,一直到清代杨守敬的《水经注疏》中都持“丹阳城”在秭归说。
为探索秭归鲢鱼山是否是西周时期楚国丹阳城,自70 年代以来,不少学者都纷纷来到秭归对鲢鱼山进行过实地调查,特别是湖北省的文物工作者已对鲢鱼山遗址进行过多次调查、勘探和发掘(笔者也数次前往鲢鱼山遗址进行过调查) 。鲢鱼山遗址东西长80 米,南北宽50 米,分布范围约4000 余平方米,遗址地层厚度约115 米。遗址范围内不见有任何城址遗迹线索,为一般性居住址,文化层也较薄,出土遗物不是太多,能辨别出的器形主要有敛口罐、侈口罐、灯形器、小平底缶本、壶、豆、尖底杯(即羊角杯) 等。这些器类应是典型的商至西周时期巴人遗物,在峡江地区,象鲢鱼山这样早期巴人遗址多有分布。在遗址中不见有西周时期(包括东周时期) 的楚人遗物,这一居住址所处时代早于诸多史籍中记载的“楚都丹阳城”的历史。鲢鱼山遗址所处地的地形为一较陡的山坡,前是长江,后是高山,土地相当贫瘠,不利于人类居住。因此,从该遗址分布面积小、且文化堆积较薄,遗物也不丰富等种种迹象综合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鲢鱼山遗址谈不上是楚都“丹阳城”。
又在秭归归州城对岸(长江南岸) 有“楚王城”说,这也是史学界千余年来一直流传的说法。如《水经注·江水》记载:“江水又东迳城北,其城凭岭作固,二百一十步,夹溪临谷,据山枕江,北对丹阳城“(丹阳城即鲢鱼山遗址) ,类似的记载还见于其它史籍。书中记载的是长江南岸秭归郭家坝镇楚台山下的“楚王城”。据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资料,所谓江南“楚王城”确实是一座古城,古城城垣至今尚存。城垣南北长930 米,东西宽210 米,总面积约012 平方公里。城垣残高217 米(最高处) ,残宽2 米(最宽处) 。城垣外侧系用石块垒砌而成,内侧用泥土填实并经夯打。经对城垣解剖获知,城垣共有三个层位,第四层为没有动过的黄色沙土,第三层中出土遗物较少,仅是一些红色碎陶渣,看不出其时代特征。在第二层中,出土的遗物主要是南北朝时期的褐色釉陶片、灰色绳纹瓦片等。在城址内采集到的一些遗物标本中,仅有一件石斧约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余均为南北朝及以后的绳纹板瓦、筒瓦、釉陶片、瓷片等。未见西周至南北朝时期的遗物。由上述资料可见,典籍中记载所云“楚王城”始建年代最早也只能是南北朝时期。这样,
我们可将该“楚王城”始建年代定在南北朝时期。后明代又在南北朝至宋代这一早期夯土建筑上用石块进行了维修。而史家认为“楚王城”为周代城市说之观点当不能成立。
从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城址(市) 遗迹资料情况看,自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整个三峡地区即从上自重庆,下到宜昌,基本上不见有“城垣”的遗迹。见到的几座有“城垣”的古城,如重庆万州区的“椅城”、湖北秭归的“楚王城”等,其时代皆超不出汉代。据此,基本上可以认定,三峡地区用土夯筑城墙(垣) 的历史顶多只能是在汉代,估计在某地方遗址中可能会发现有早至周代用土夯筑城墙(垣) 遗迹,但数量非常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