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十一年, 爆发了吴师入郢之战, 这是春秋时期一次长途奔袭, 深入对方腹地, 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这场战争吴有孙武、伍员两位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指挥, 吴师攻破楚都, 昭王出逃。这场战争倍受历代史学家的关注, 是研究战争的极好范例。现在让我们来看《左传·鲁定公四年》的记载: “冬, 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纳, 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戌谓子常曰: ‘子沿汉而与之上下, 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子常奔郑⋯⋯楚子涉睢, 济江, 入于云中。王寝, 盗攻之⋯⋯王奔郧。钟建负季以从。由于徐苏而从。”此时郢都若指楚皇城, 则关于这场战争有众多疑问难以圆说, 试分析如下: 第一, 假设郢在楚皇城, 吴与楚夹汉, 是从冥厄三隘南下至夏口的方向。晋楚弥兵之盟后, 两国保持着一段相对和平时期, 当时, 晋国“水潦方降, 疾疟方起, 中山不服。” 等困难重重而不敢弃盟用兵, 但转而采取扶持吴国的方针来削弱楚国。由于有陈、蔡、郑、周等小国在中间缓冲, 晋对楚的本土尚未构成大的威胁, 这样方城内申息两县驻兵一定较少, 入方城是到郢都( 楚皇城) 的最近路线, 是偷袭的最佳途径。然而吴军没有入方城, 说明郢不在楚皇城, 这条路线不是入郢的最佳路线。 第二, 晋楚弥兵, 吴楚之间却是多次开战, 楚败多胜少, 楚对吴早有防范。吴袭楚谋划周密, 而楚始料不及的是吴蔡联手从淮河南下, 故地势险要的冥厄三隘很快被吴偷袭得手, 吴长驱直入与楚夹汉而陈。若楚的主力只在郢, 无论是南是北都没有时间到夏口一带与吴军夹汉, 这说明楚在夏口附近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楚在此附近驻有军队自古如此, 《史记·楚世家》载熊渠立“中子红为鄂王”表明此时就有驻军。楚历史上的多次战役, 楚军都经过此处就证明了这点。在此驻兵, 一来可抗衡东南日益强大的吴越; 二来可北出冥厄三隘争霸中原。总之, 吴军在此处受到了强大的阻击。若郢在楚皇城, 吴偷袭冥厄三隘后仍可以从随枣走廊直插郢都也不失快捷, 而吴却到夏口找强大的楚军硬碰硬, 这是不可理解之一;再者从冥厄到楚皇城只有300 里的路程, 而到夏口然后再到楚皇城至少600 里路程, 吴舍近求远只能给楚军以喘息的机会, 这是不可理解之二。由此看来, 吴军的目的地不是北方的楚皇城, 而是南方的郢都, 即今江陵纪南城。设若此时楚郢都在楚皇城,不但吴军的进军路线难以让人理解, 楚军的防御更是让人难以捉摸。 第三, 吴与楚夹汉而战于“小别、大别之间”。大别地望, 杜预注: “《禹贡》: 汉水至大别南入江”。大别应在古夏口一带, 当时司马戌建议子常“沿汉而与之上下”, 说明郢在楚军后方。若郢在楚皇城则难以理解, 因楚军决不会摆空城计, 舍北方楚王而不顾。若有此种情况, 夫概更或者是孙武一定会分师直插郢都, 而伍员更是争先恐后。吴军去郢将是更快、更直接, 只需一次渡汉水, 而楚军需要两次渡汉水。这也说明郢都此时不在楚皇城。 第四, 若郢在楚皇城, 因云梦在郢都以东附近,则应在今钟祥、京山之间, 吴师入郢楚王逃入云梦, 这正是吴军进军的方向, 那将是自投罗网, 也说明楚郢都此时不在楚皇城。既然楚皇城作为郢都此时已难以自圆其说, 则郢在江陵纪南城应顺理成章。至于后面楚昭王“奔郧”没有济江渡汉的记载, 这是《左传》的笔法。如这次战役中“子常奔郑”, 亦有共叔段“奔共”等在《左传》中多有类似记载。《韩非子·难四》载: “鲁阳虎欲攻三桓, 不克而奔齐。”“奔”有逃跑、逃亡之意, 只要指明目的地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