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的深入 1993年12月,中共广水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了全面推进改革,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任务。要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推进系列改革;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社会服务功能;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要加快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机构改革。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广水市第三届委员会,选举向经涛为市委书记,蔡民族、杨光胜、程菊花、邓子涛为市委副书记。 三次党代会以后,本市企业改革开始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1994年开始试点,1995年扩大试点,1996年全面铺开,1997年逐步形成气候。 1995年5月,市委召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出台了《广水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行办法》,以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着重在“放小盘活”、启动“双停”(停工、停产)方面下功夫,对86家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对42家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其中启动了“双停”企业15家。化肥厂1994年破产后,又组建了强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市汽车修配厂成功进行了产权出让,改制为私营企业。 1996年9月,市委再次召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正式出台《关于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首批选择永阳防水材料公司、风机厂、彩印厂、被服厂、水泥厂、催化剂厂、大洋塑料公司、强力化工公司、玻璃厂、药厂、汽车同步带厂、迅迪公司、小龙化工厂、马坪造纸厂、应山特种钢铸件厂、金属公司等16家企业进行改革。市“四大家”领导每人负责一个企业,另外抽调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人员组成工作组,建立驻厂改制责任制。截止1997年4月,16家企业除金属公司依法破产、水泥厂因技改扩建暂缓改制外,广水制药厂整体租赁,湖北省风机厂申报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另外12家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共募集股金1120万元,其中转让出售国有资产和国有股权166万元。 1997年4月,市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了广水水泥厂、广水印刷厂、自行车零件厂等28家第二批改制企业名单,至当年10月,完成改制任务26家。水泥厂、陶瓷公司等8家企业整体改组或部分剥离组建为有限责任公司;采石厂依法破产;鄂北汽修厂拍卖转让;另外16家企业实行了资产租赁。第二批改制企业在资不抵债企业较多,企业资产、经营状况不好的情况下,经过艰苦工作,遏制了资产恶化状况,筹集了经营资本,盘活了资产存量,启动了“双停”企业。 1997年10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确定将五交化公司(即五金交流电化工品公司)、纺织品公司、医药公司、汽车运输公司、应山粮油加工厂等27家企业,作为第三批改制对象。 在对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的同时,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确定对乡镇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从1997年6月开始至8月底结束,选择了马坪纸品厂、马坪涢水化工厂、马坪机械厂、兴隆制冷设备厂、骆店汽车橡胶密封件厂、杨寨砖瓦厂、广水市密封件厂、武胜关玛钢厂、孝子店石英粉厂、余店轻质碳酸钙厂10家企业。第二批从1997年11月开始,要求全市所有乡镇企业全部实行改制。11月6日市体改办举办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培训班,从市直20个部门抽调30名业务骨干组成了7个工作组,分赴20个乡镇办事处分片督办指导,到年底全市220家乡镇企业,完成改制企业204家。 为了推进市、乡企业改制的进程,市委还采取了整体划转企业、举办产权交易会等重大举措。1997年10月,对轻纺工业总公司城镇手工业联社所属18家企业,实行“整体划转、托管经营”,将广水轻机厂等13家企业划转给企业所在地广水办事处管理,将金属粉末厂等5家企业划转给企业所在地应山办事处管理。1998年10月,市委常委会对建材工业总公司进行专题研究,将宏发燃气等6家企业及两家铁路专线划归广水办事处管理,将长岭砂厂、砖厂划归长岭镇管理,保留水泥制品厂、水泥厂隶属市经委领导,将农房公司、建材公司等7家企业依法破产。建材工业总公司实行破产,设立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 第一次企业产权转让交易会是1997年11月在长岭镇举办的,一次性卖断长岭镇属8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盘活闲置资产近500万元。1998年初成功举行了全市首届企业产权转让交易会,迅迪公司、彩印厂、制药厂、印刷厂等18家国有企业分别被15家企业整体或部分购买,转让资金近亿元。自1998年至2001年,连续四年举办了五届企业产权交易会,并且每年给各乡镇下达产权交易任务。1999年11月还首次举行了广水市房地产拍卖会。 在强攻企业改制难关的同时,大力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1996年4月,市委召开市直机关机构改革动员会,出台 了《广水市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按照政企、政事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撤并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部门。对全市各单位的机构、班子、人员,实行“三定”(定编、定员、定岗),对乡镇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鼓励富余人员创办经济实体。1998年4月再次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主要进行了市乡两级政府机关推行公务员管理和党群、人大、政协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入轨工作。 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开展了街办企业、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与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双挂钩的发放办法。至1998年全市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了再就业工程,积极推进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医疗保险、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等多项保险业务的发展。在金融财贸体制改革方面,分税制财政体制开始运作,各专业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变,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财产保险与人寿保险机构分设。农业发展银行、投资公司、预算外资金管理局相继成立。供销社1995年被列为全省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进行“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股金”改革。粮食系统进一步深化改革,1996年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双线运行”,将人员职责和经营业务范围彻底分开,粮食系统当时职工4400人,除保留1200名精干人员承担国家定购粮收购等政策性业务以外,其他部分人员从事商业性经营,自收自支,单独核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