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在调整中前进 面对市场经济对农业的挑战,市委认真学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努力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的途径。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工业思路,努力探索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在建设八大产业上进行了不懈努力。 一是吉阳大蒜产业。本市出产“吉阳白蒜”,皮薄、色白、味美,享誉海内外,继1979年调整扩大种植面积之后,从1987年开始,培育“蒋林早蒜”等优良品种,改革栽培技术,改良抽苔方式,疏通销售渠道,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87年达到2万亩,1990年3万亩,1991年4万亩,1992年6万亩,1993年突破10万亩。后来由于价格波动,销售渠道不畅,又没有加工企业,种植面积起伏不定。2002年12月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农民经纪人杨国民联络了7个经营大户和134个经纪人,在应山三里河组建了“深广物流有限公司”,进行吉阳大蒜、板栗、鲜桃等农副产品的加工冷藏保鲜,年加工能力在1万吨以上,吉阳大蒜产业化发展从此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市场波动起伏的时候,市委在抓住吉阳大蒜这个产业化项目不放的同时,又注重培植蔬菜、花生、豌豆等特色规模产品。九五期间,以十里、应山、余店、马坪为主的时令蔬菜面积达27万亩,吴店等地豌豆面积一度达到2万多亩,全市花生种植面积达10万亩,还兴办了十里万氏泡菜、陈巷仁健食品等蔬菜加工企业。 二是食用菌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从北三镇开始,农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栎树资源,从福建等地引进技术,率先发展香菇。1993年达到600万棒,产值3500万元。后来又利用树枝、锯末、棉籽壳、秸杆等发展袋栽香菇,从事生产香菇到生产黑木耳、天麻等食用菌。起初的销售主要是吴店、郝店农民经纪人向广州、武汉等城市贩运,1998年郝店山宝食用菌公司成立,2001年吴店广丰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出现了带动基地发展的龙头企业。郝店“花山”牌、吴店“云雾”牌系列食用菌产品开始注册商标、加工包装、批发销售。为了壮大食用菌产业,市委通过招商引进培植龙头企业,2001年9月引进东晨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孝子店,成立集林、药、菌、畜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企业。2002年10月,新加坡客商丁荣辉在广水开发区兴办吉阳食品有限公司,发展白灵菇、竹荪菌生产。为了支持龙头企业发展,2003年市委两次组团到福建古田、河南西峡等地考察白灵菇种植技术,组织技术人员到乡镇开展培训100多场次,培训菇农达5000余人,并拿出30万资金对白灵菇种植户进行补贴。吉阳公司与全市20个乡镇100多个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包销合同。2003年白灵菇发展到100万袋,2004年发展到400万袋。2005年1月,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暨珍稀菇品交易会在广水召开。 三是果茶产业。广水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果茶。九五前期以蔡河灯塔等地为骨干的早熟桃就达10万亩,以武胜关利家湾等地为骨干的野生栎树嫁接板栗达10万亩,以吴店、武胜关等为中心的茶叶面积达5万亩。武胜关“杨林沟”、吴店“刁云洞”茶叶注册包装,行销市内外。九五后期,兴隆乡的地热线早熟西瓜、十里望夫楼、应办墩子塘的葡萄、蔡河灯塔的猕猴桃、杨寨的打瓜籽、太平的玉皇李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十五期间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发展桃、李、杏等经济林16000多亩,板栗3400亩,枣1万亩,杨树8900亩;抓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机遇,建设了关庙故事岗鲜枣基地1500亩,武胜关胡家湾美国紫杨基地500亩。2004年全市林果基地面积达到近14万亩。但是九五期间除茶叶以外,其余产品缺乏加工龙头企业,很难抵御农副产品市场不断变化的风险,自从深广物流公司建立和吉阳食品公司罐头生产线投产以后,果茶产业链条逐步衔接。 四是禽业。20世纪90年代初,从李店、广水办事处开始的美国落地王鸽养殖热潮风靡全市,1993年全市养殖王鸽40万对,产值达3000万元。另外,海狸鼠、甲鱼、鳄鱼、毒蝎等特种养殖业盛极一时。1993年10月,全国特种养殖业会议在本市三潭风景区召开,就在这次会议不久,由于主要以炒作原种为主的市场下跌,全国特种养殖业迅速衰落。此后本市养殖业吸取教训,扎扎实实发展本地鸡、良种鸭养殖,西部兴隆山场养鸡、长岭水面养鸭红红火火,何庆华等一批养殖大户坚持不懈发展。 五是畜牧业。畜牧业依托本地草场资源,争取国家项目支持,推广科技应用,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骨干产业之一。九五末,建立种畜、种禽场2个、母猪人工授精点25个,母猪人工授精率达70.4%,建立牛配种罐点11个,冻配母牛5000头次。大力推广三元杂交猪、南阳黄牛、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孝子店种畜场通过多年积累不断发展壮大,九五期间扩建瘦肉型商品猪场和良种繁育场,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种猪3000多头,出栏商品猪1.5万头,其中出口1万头,带动了东部乡镇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北部乡镇以湖北省秸杆氨化养牛示范项目和白三叶牧草项目为契机,兴建可出栏肉牛1万头、商品羊2.1万只的生产基地。 六是水产业。本市有广阔水面,从八五开始,发展围垦养殖、网箱养殖、温室养殖。宝林乡从1994年开始,以养鳖大户刘新明为骨干,大力发展温室养鳖,最高峰养殖场达11个。作为广水市水产总公司经济实体的银龙集团成立于1996年,1997年与香港华陵公司合资,斥资2638万元修建470亩鳄鱼园和1100平方米的银鱼加工车间,对徐家河水库实行水产养殖、畜禽饲养、旅游开发等系列综合开发。徐家河银鱼从1992年至1997年产量稳步增长,共捕捞银鱼315吨,仅1995年捕捞163吨。银龙集团一度成为湖北省30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之一,也带动了全市6座大中型水库开发。由于1998年特大洪水以后徐家河银鱼产量锐减和从美国购进的南非尼罗鳄冬季越冬死亡等原因,集团陷入困境。 七是烟草产业。广水农村过去有种烟习惯,又有广水卷烟厂这个骨干企业,为了培植这一产业,1994年,市委成立“烟草产业领导小组”,将烟叶产销公司、烟草专卖局划归烟厂管辖,将广水彩印厂、中山造纸厂等印刷包装企业纳入配套产业,形成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产业一条龙,市财政和烟厂每年拿出近千万元资金扶持奖励烟农。1996年全市8个产烟乡镇种烟1.5万亩,产量127万公斤。随着国家对烟草行业的宏观控制,2005年取消了烟叶种植计划。 八是粮食加工产业。广水是全国粮食大县,推进粮食生产产业化,提高粮食转化增值效益,是农业产业化重大课题之一。1996年广水民族化工公司兴办,生产乳酸系列产品,年转化稻谷达3500吨,2000年奎佳食品公司成立,它是依托本市传统产品——空心奎面发展起来的粮食转化增值企业,每年转化小麦3000吨以上;广水开发区鄂北精米厂是一家粮食加工企业,每年可加工稻谷20000吨。以这些企业为龙头,全市每年加工转化粮食16万吨以上。 广水农业生产史,又是一部抗御自然灾害斗争史。广水历史上十年九旱,1992年以来,灾害一直不断。1992年5月特大暴雨,8月西部乡镇又发生旱灾;1993年4月冰雹;1994年春夏秋三季连上年冬旱;1995年,5、6月冰雹,7月暴雨,8月以后旱灾;1996年连续7个月干旱,7月份暴雨不断;1997年春旱连上年冬旱,6月暴雨;1998年8月大雨;1999年旱灾;2001年5至10月旱灾;2003年5月水灾。14年只有4年无水旱灾。 每逢自然灾害来临,全市上下就要经受一次严峻的考验。1996年7月洪灾,半月之内三次暴雨,降雨量达529.3MM,致使全市191座水库108座溢洪,冲垮渠道219处,河坝538处,公路1000余处,桥梁100座,230家企业受渍停产,42.5万农民严重受灾,7500余间房屋倒塌,21人丧生,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灾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组织抢险救灾,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投入救灾劳力16万人,救灾资金300万元。保险、民政向企业和农户支付救灾款500余万元;卫生、畜牧部门深入灾区开展义诊;电力、通讯、交通部门及时修复水毁线路、道路。市直机关开展“我为灾民献爱心活动”捐款53万元,衣物2万余件。每逢干旱,全市6大中型水库统一协调开闸放水,水库水用完,就发动群众到塘堰、河沟中抽水,河流干涸,就打井挖凼提水,在保苗无望时,首先保人畜饮水。经常出现上游乡镇向下游乡镇送水,工厂企业向农村送抗旱物资,农村保证城市居民饮水的动人场面。灾害之后,市委市政府及时组织恢复生产,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14年来基本保证了工农业生产正常运转,没有出现逃荒要饭流离失所的情况。 这一时期的前期,农业生产一度低迷徘徊,主要原因是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民茫然失措,政府也无法替代农民在市场风浪中劈风斩浪。虽然政府费尽心机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但因农副产品一时难以形成特色,龙头企业一时难以培植,产业链条跟不上,市场一旦变化,农民便受到伤害,自然而然农民对政府的号召缺乏信任。另外,农民负担过重。乡、镇、村和一些政府部门因经济利益驱动,在正常农民负担以外,搭车加码收费,农民人平负担达到200元左右,农业与二、三产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田积极性受挫,大批青壮劳力纷纷南下广东等地打工,全市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达12万人左右,造成一些土地抛荒,农田水利失修。这一时期,村级债务逐步积累。据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清理村级债务时统计,全市557个村,绝大多数村欠债,总额22944万元,去掉债权,净债务12138万元,村平21.79万元。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村组集体经济实力空虚,农民收入不高,农户“三提五统”不能按时足额征收,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高额税费任务,满足村组膨胀的开支,不负责任的村组干部不惜高息举债,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恶性循环;二是教育普九达标,超出乡镇村组承受能力,大规模兴建教学楼形成债务;三是在兴办乡镇企业,实施“151”工程(1991年孝感地委提出的经济管理目标:如村集体统一经营纯收入达到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就分别进入低、中、高档)等过程中,少数干部没有真抓实干发展集体经济,好大喜功追求政绩,盲目投资上项目,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 总的来看,尽管在市场经济风浪冲击下农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摇摆,由于市委的坚强领导,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在徘徊中前进,特别是2002年中央农村政策调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业生产逐渐升温,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加上风调雨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