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工农业的整顿与恢复 “文化大革命”给应山的经济领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粉碎“四人帮”后,县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的经济政策,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使应山的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7年5月,县委为表彰县化肥厂“举旗抓纲学大庆创高产”的经验,在该厂举行祝捷大会。6月县委召开“应山县工业学大庆会议”,以上两次大会虽然仍带有“左”的倾向,但客观上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1977年,应山的工业总产值完成5900万元,为孝感地区下达计划4700万元的125.6%,比1976年增长30.3%。工业企业还在技术改造、科研创新上有较大突破。1976年,县化工厂的雷管车间改用蒸汽调温干燥器炕药,提高工效20倍;1978年2月,应山机械制造厂(湖北省风机厂前身)研制成功的三吨化铁炉鼓风机,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奖;县柴油机厂与有关单位研制冲天炉用离心鼓风机、等离子喷焊工艺材料与设备,在湖北省科技大会上获奖。 粉碎“四人帮”后,县委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有关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工作,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对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加快农业发展,1978年4月,县委批转了县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加强人民公社经营管理的几个具体问题的规定(草案)》在全县试行。同时,县委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推进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兴修水利设施,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改良农作物品种方面,杂交稻种植面积由1976年开始试种的12亩扩大到1978年的4924亩。 1978年,在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过程中,应山遭遇特大干旱。全年降水量仅491.7毫米,从6月到10月未下过一次透墒雨,持续干旱100多天,全县35座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仅8座有少量死水;8条大河7条断流。城关、广水两镇居民吃水困难。广水城区严重缺水,京广铁路上的火车加水由广水改往孝感花园。早稻、中稻、晚稻大面积受旱。 县委对旱情极为重视,5月17日召开广播大会,动员全县人民紧急行动起来,“搬大水,抗大旱,保规划,夺丰收”。县委、县革委会成员分工带队到各公社了解情况,指挥抗旱救灾。县社两级共抽调干部4318名投入抗旱。县直工交、财贸、农机、物资等部门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援抗旱。全县开辟飞沙河、白果树湾、城郊公社陡坡河、兴隆新岭、余店茅草岭、关庙龙泉河、徐家河高泵站7处大水源。还新建泵站10多处,开渠道700多条,投入抗旱劳力达15万余人。应山驻军39312部队组成1300多人的抗旱突击队,奋战半月,将徐家河的水引出,救活5万多亩秧苗。7至9月旱情严重时,不少地方人畜饮水困难,骆店、西草店等地没有水吃,驻军和县直各单位出动汽车从徐家河水库运水到灾区。不久,39312部队吃水困难,县委、县政府迅速组织2000多名机关干部、社员开挖渠道,将飞沙河水库的水送到部队。 国务院、湖北省委、孝感地委对应山县抗旱救灾十分重视。地委副书记李华杰、王学远和孝感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地委常委胡德珍一直住在应山县指挥抗旱。8月2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王群和孝感地委副书记熊振华到骆店公社胡湾大队、城郊公社寨坡大队视察灾情。8月3日,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副书记任中林察看徐家河水情和兴隆、余店、关庙等公社的旱情,召开县直各部门负责人和公社书记会议,对抗旱救灾工作作指示,并到城郊公社星原大队同群众一起抗旱。10月11日,国务院民政部农救司、粮食部农村管理局领导相继到应山,深入骆店、关庙、余店察看抗旱秋播情况,安排落实救灾钱粮。在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1978年全县农业实现了“抗旱保规划夺丰收”的目标,夏粮总产6900余万斤,夏油总产16000多担,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31.9%,保持了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势头。 这次大旱,促使应山县委下定决心兴修许家冲水库。许家冲水库是本市计划最早的水利工程,明代名臣杨涟、民国湖北省参议员黄英都曾提出:开凿四十里墩铁门坎,将北流淮水的大贵山之水南引,灌溉应山农田。1978年冬,许家冲水库正式动工,1980年峻工,同时打通与飞沙河上东干渠连接的障碍——四十墩铁门坎,实现了广水人民千百年的梦想。至此,花飞灌区形成了黑洞湾——花山——许家冲——飞沙河“四库联网”的格局,这可以说是广水治水史上的壮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