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 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文化领域阶级斗争形势作了严重错误的估计。他认为,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内部,已经产生了修正主义分子,他们是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因此,他下决心,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大革命,把被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篡夺的权力夺回来,以保证无产阶级江山永不变色。由于毛泽东的认识是建立在阶级斗争扩大化、对党和政府政治状况错误估计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场人们心目中的神圣的“文化大革命”最后演化为一场内乱。应山也由此步入了十年内乱时期,应山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深受其害,经济建设遭受严重的损失。 一、“文化大革命”在应山的发动和大动乱 (一)《五.一六通知》的贯彻 1966年,正当应山继续完成调整任务,国民经济实现全面回升,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随后传达到全党。 县委于5月下旬召开会议,贯彻中央《五.一六通知》精神,部署在全县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为了加强对“文化大革命”的领导,县委成立了“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县委书记王清和任组长。同时成立了县“文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还组织一批“文革”专干到武汉等地参观,学习外地经验。5月底,县委派出工作组到应山一中、县人民医院、县楚剧团等三个单位,搞“文化大革命”试点。6月6日,县委召开了800多人的大会,部署在全县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 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社论,随后,又发表了《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做无产阶级革命派,还是做资产阶级保皇派?》等一系列文章。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改组了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大学党委,北京大学还贴出了聂元梓等人写的“全国第一张大字报”,中共湖北省委也发出《关于在中等以上学校进行“文化大革命”的意见》。自此,一场以批判“三家村”为突破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全县展开。8月,县委利用暑假集训中、小学教师,对教师进行整批。各中小学全部“停课闹革命”,学校领导全部“靠边站”,许多教师受到错误批判,受到不公正待遇。有的被残酷批斗,含冤自杀。 1966年8月1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召开,5日,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8日,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9日,中共湖北省委发出《关于学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的通知》。县委按照省委的通知精神,抽调部分干部到基层单位宣传贯彻“十六条”,指导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 8月中旬,大串连的潮流波及应山,9至10月,从全县中学生中挑选了两批学生到北京串连。上京串连的学生回后,各中、小学出现了“红卫兵”组织,应山开始了破“四旧”运动,出现“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大幅标语和大字报,并掀起了所谓“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四大高潮。从8月下旬到9月中旬,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风暴便在应山城乡迅猛掀起。特别是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和大中院校师生以后,红卫兵运动在全国兴起。应山的红卫兵组织也迅猛发展,这些组织在林彪、江青的煽动下,在《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章蛊惑下,到处鼓动“造反”。红卫兵纷纷冲向文化教育界、冲向党政机关、冲向社会,以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名,随意焚烧书籍、毁坏文物古建筑、没收金银首饰、查抄旧式衣物和家具、砸毁祭器等活动遍及城乡。据事后不完全统计,仅县文化馆被烧的图书达15000多册,其中珍贵的线装书7000多册。树立在县政府大院旁的两座有历史价值的高大碑石,在破“四旧”中被强行毁掉,实在殊为可惜!魁星楼亦未幸免,陶制葫芦顶及瓦脊装饰物和铜铃被毁弃,门前的石狮子被砸,楼内有文物价值的雕梁画栋和隔扇门窗也遭到严重破坏。在破“四旧”的影响下,县委、县人委发出了关于更改区、公社名称的通知,凡被认为带有封建色彩或带有姓氏色彩的区、公社、集镇、村的地名均被带有革命色彩的名称所替代。 8月下旬,县委书记王清和召开各区、镇和县直机关主要负责人打招呼会议,准备上下“断线”,各自“游泳”。 10月,北京、武汉、孝感等外地学生到应山串连,各地群众组织纷纷成立,一些制造动乱的人,煽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县党政领导干部。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打倒一切的标语随处可见,“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泛滥成灾。县委书记王清和、县长乔炎昌、副书记何顺玉等一大批领导干部受到围攻批斗,各级党组织被迫停止组织生活。1966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再次发动群众起来造反,强调要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随后,中央转发军委关于军队院校进行“文化大革命”的紧急指示,宣布取消原有的由党委领导运动的规定。从此,“踢开党委闹革命”成为当时广泛流行的口号,更加助长了无政府主义狂潮的泛滥。 12月9日、15日,中共中央先后发布了《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十条规定(草案)》和《关于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示(草案)》,又称“文化大革命”的“两个十条”(工业、农业)。把“文化大革命”正式扩及到全国工交、财贸等各部门的基层单位和广大农村。随后,全县农村各地以贫下中农为骨干的红卫兵,也采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式在大队开始揪“走资派”,开批斗会。至此,拉开了农村全面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