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李绍新

[今日广水] 中共广水简史(1919.5—2005.12)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12

主题

1324

帖子

144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44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 2015-1-7 20: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李老师,有心!发贴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8 08: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应山县委紧密结合实际,认真组织贯彻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加快发展,迅速迈开改革开放步伐。
一、 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此后,中央按照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又先后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于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社会上出现不同的声音,有的甚至出现抵触情绪。表现在政治上,极少数人利用党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机,打着解放思想,纠正左倾错误的幌子,反对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煽动群众闹事;表现在思想上,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想的影响,“一大二公”被誉为社会主义优越性,认为平均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因此对新的政策不理解,对新的事物不适应,有的甚至公然反对。
对此应山县委有着清醒的认识,注重抓好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做好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1978年12月25日,县委常委集中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30日,召开全县电话会议,要求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衡量工作,检查工作,指导工作。1979年1月15日,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传达三中全会精神。1月21日至23日,县委召开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着重学习和讨论关于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这一大政方针和政策。2月4日至11日,县委召开县三级干部会议,与会的1260多人学习了中央和湖北省委文件精神,并联系实际,总结了合作化以来全县农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按照三中全会工作重点转移的要求,讨论制定了全县1979年农业生产的奋斗目标和具体措施。随后,县、社两级党校开始分期分批轮训县直机关干部和农村大队干部,还运用广播、电影、墙报、宣传车、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对三中全会精神进行系列宣传,深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通过学习,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党中央的决策是英明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错误的,“两个凡是”的方针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应该纠正的。从思想上不断肃清了“左”的流毒和影响,把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了三中全会的路线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8 08: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全面拨乱反正
(一) 落实各项政策,彻底平反冤假错案
1979年2月,应山县委成立复查处理冤假错案领导小组,对“文革”和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处理的党员干部进行全面复查。调查表明确有相当数量的冤假错案,有的主观臆断,捕风捉影;有的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有的扩大事实,无限上纲。这些冤假错案,给当事人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有的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有的含冤坐牢十几年;有的导致家破人亡等等。血和泪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平反冤假错案越快越好。
给“地、富、反、坏、右”摘帽。1979年2月7日,县委在蔡河开展地富分子摘帽试点工作,到10月20日,全县“四类分子”(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摘帽工作全部结束,共计给6882人摘掉了地富分子的帽子,给17836名地富子女重新确定为人民公社社员成份。1979年3月13日,县委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对错划右派分子给予改正,至1981年12月底止,对在反右斗争中错划右派分子283人全部改正,收回安排工作的258人,家属子女受株连下放的全部收回安排工作。
落实党的政策。一是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到1980年2月24日止,全县查证落实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189人,除死亡19人、下落不明30人外,实际有140人。这中间,39人受过不同处分。除2人因犯有新罪维持原判外,其余37人均撤销原判、原处分,并将开除公职的20人收回安排了工作。二是落实“台属”政策。全县在台人员355人,台属1169人,涉及问题117件,解决问题116件。三是落实知青政策。1963年至1979年全县共下放知识青年9466名,其中武汉知青2718名。劳动、民政、教育、组织等部门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认真做好下乡知青回城安置工作,到1982年底,下乡知青回城安置工作全部结束。四是落实宗教和民族政策。1980年12月底,全县共有宗教人员492人,其中伊斯兰教293人,基督教157人,天主教36人,佛教6人;共有9个少数民族58户310人。对涉及政策的相关问题全部解决。同时,提高宗教界、少数民族人员的政治地位,安排宗教界人士和少数民族人员参选人大代表,担任政协委员;鼓励他们参政议政。五是落实区别“三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原工商业者政策。对全县715名原工商业者区分为“三小”的512人,从农村收回城镇并作好安置的82人,按政策有的补发被扣减工资,有的退还被查抄实物、现金,有的补发存款利息。
复查历史案件,解决遗留问题。一是复查四清运动中的案件。全县复查四清案件325件,恢复党籍9人,恢复公职10人,改变原处分决定43人,并收回安排了工作。二是复查“文革”期间的案件。复查“文革”以来,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干部案件508件,复查率为100%。恢复党籍18人,恢复工作籍72人,改变或撤销原处分决定204人,平反后补发工资24人,清退被查抄财物的27人,退还被挤占私房的20户。三是复查中原突围时新四军第五师复员、隐蔽、掉队人员的历史遗留问题。复查结果,在职人员98人,改变结论77人,恢复党籍25人,参加革命工作时间从第一次参加革命之日算起58人;在乡人员1679人,落实政策1580人,其中,追认为烈士137人,评定为残废军人8人,按复员军人看待1123人,承认地方脱产干部99人。四是复查土地革命时期肃反错杀人员和地下党人员的历史案件。列入地下党员复查97人,其中承认或恢复党籍48人,追认为烈士45人,经复查否定28人;列入苏区肃反错杀人员复查7人,承认或恢复党籍4人,按因公牺牲对待7人。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由于“左”的思想残余的影响和少数罪大恶极的坏人浑水摸鱼,乘机闹平反,使这项工作复杂化,少数案件到1987年才得到落实。另一方面,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工作量的增多,案件质量存在弱化现象。但是平反冤假错案的意义,就在于它冲破禁区,澄清事实,打开了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8 08: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打击刑事犯罪,恢复社会秩序
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1983年中旬,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和《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活动的犯罪分子决定》两个文件。应山县委积极响应,行动迅速,在短短几天时间内组织了5582名党政干部、政法干警、基层民兵和驻应部队战士,由18名县委委员一线督战,于8月18日晚统一行动,打响了“严打”第一战役的第一仗。这就是广水历史上影响较大、规模空前的“8.18”行动。这一夜,共收审535人。9月14日上午,县人民法院召开了宣判大会,以城关西门广场为中心会场,各公社、镇设分会场。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人武部及驻应部队的领导参加了大会。会上,县人民法院依法对27名罪犯进行了宣判。其中判处死刑6名,死缓1名,无期徒刑2名,宣判后,将6名死刑犯分别押赴城关西门、余店、关庙、蔡河4个刑场执行枪决。
1984年7月28日至8月5日,省委政法委书记李俊、地委政法委书记李铭勋、副书记胡定安等到应山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查,帮助应山总结“严打”第一战役的经验,研究部署应山“严打”斗争的第二、第三战役。9月11日,省委政法委书记李俊、省公安厅长张思卿等来应山督导“第二战役”。1985年7月22日,孝感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应山县人民法院在应山一中体育场召开宣判大会,至此“严打”三大战役结束。在“严打”斗争中,破获各类刑事案件5000多起,召开公捕大会150场,公审公判大会32场,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处以极刑,促进了社会治安的好转,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8 08: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加强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法制建设首先从健全司法机构开始。1978年5月重建应山县检察院,法院从1978年开始,先后成立了审判委员会、经济审判庭、执行庭、行政庭、告诉申诉庭和陈巷、蔡河、吴店、东篁、长岭、关庙、李店法庭。1980年10月,应山县司法局正式成立,1981年5月应山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应山县法律顾问处、应山县公证处。为强化对政法工作的领导,1983年2月应山县委成立政法委员会。从1985年开始开展了全民普法教育活动,有效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水平,逐步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在抓法制建设的同时,还抓了精神文明建设。1981年7月县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全县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活动。随着形势的发展,又引导群众把“五讲四美”活动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的“三热爱”教育结合起来。这项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全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1982年2月20日,县委召开部、办、委、局及公社(镇)负责人大会,动员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县委决定,继一、二月全县大抓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组织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第一个高潮之后,三月份为全县“文明礼貌月”,掀起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第二个高潮。第二季度又组织了以“学雷锋、见行动”为主题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形成了“五讲四美”活动的第三个高潮。1983年3月10日至1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在三里河军营礼堂召开军民共建文明村现场会。湖北省代理省长黄知真在会上讲话,充分肯定了军民共建成果。4月2日,县委作出《关于在全县农村开展建设文明村活动的决定》。6月下旬,孝感地委、行署、军分区在应山县召开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经验交流会,把共建文明村、文明校,推广到建设文明店、院、站及文明街道和集镇。7月下旬,应山县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经验交流会召开。十里公社、长岭管理区、星原大队、曹塘角大队第三生产队、县副食中心商店等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8 08: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全力实现党风好转
十年动乱,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少数党员干部党规党纪观念淡薄,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而不顾,我行我素。一些掌握一定权利的领导干部,利用特权搞不正之风。对此,县委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结合应山实际,先后采取多种强有力的措施,争取党风好转。
(一) 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
1979年,县委对部分公社党组织、县直机关党组织和农村大队党支部进行了整顿和改组,对指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个别干部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闹派性、搞不团结的领导干部调离了领导岗位。对于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思想上的个人主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作风上的官僚主义,通过整风进行了全面清查和处理,有效地维护了党纪党规的严肃性。
1978年以来,我县少数党员干部趁落实政策之机,冒充城镇下放居民、知识青年,有的搞假接班顶替或搞假出生证,还有的直接改名换姓为自己的家属子女或亲朋搞“农转非”。针对这一问题,1984年9月,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认真搞好“农转非”清理工作的通知》,县纪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查处。
1981年11月26日,县委按照地委部署,针对一部分干部职工在城镇占地建房搞不正之风的问题,发出了紧急通知,要求坚决纠正这一不正之风。1982年1月下旬,县委和县纪委召开公社、镇党委副书记、纪检干部和县直机关各战线主要负责人会议,传达了地委紧急会议精神,并对全面清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违纪盖房的工作作了具体安排。1982年,全县清查干部建房626户,其中县直机关副科(局)长以上干部14人,受党纪处分2人,公社、镇党委委员以上的干部30人,受党纪处分的5人。全县共查出侵占金额10万余元,当即退赔6.3万元,折价收房6户、收地基6户。1983年7月上旬,县委、县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处理超标准建房和多占公房问题的规定》,对全县干部、职工的住房标准,超住公房的处理范围和原则等具体事项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清查的结果:多占住公房的有310户,有88户退出了多占的住房;有189户按规定对超住的2463平方米补交了房租费。
从1978年4月至1982年9月,全县共查处党员违纪案件193件193人。其中,开除党籍的44人,留党查看的63人,撤销党内职务和建议撤销党内职务的10人,党内严重警告的40人,党内警告的19人,免予纪律处分的17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8 08: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打击经济领域犯罪
1982年4月,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对集中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作出具体部署,会后,全县各级党委、纪委,层层召开会议,广泛发动群众,揭发各类犯罪行为。县委成立了“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领导小组”,抽调318名专案人员,组成60个专案组,对上报地区的60件千元以上的大案要案进行了立案调查,县委领导成员各负责一个大案的查处工作。到年底,60件案件中,结案58件,处理94人。其中逮捕判刑28人,追回赃款和赃物折款共17.7万余元。
1983年11月,成立打击经济犯罪斗争办公室。到年底,查处千元以上的经济案件34件,查处1000元以下300元以上的经济案件14件。1984年,县委、县纪委先后召开7次全县性的“打经”工作会议,成立了200余人的办案专班,一个一个案件的查,当年结案127件。1987年5月,撤销“县委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办公室”,其工作职能移交县纪委。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斗争,是应山县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反腐斗争,对刚刚起步的改革开放事业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保证了全县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8 08: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农村改革突破性发展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应山县委尽快转移工作重点,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三户一联”蓬勃兴起。
(一)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的一场大变革。这次改革在本县经历了2年时间4个阶段,改革的过程步履艰难,改革的形势来之不易。
1979年1月到1980年7月,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由“定额计酬,按时计工分”向“包工到组,联产计酬”过渡。
1980年8月开始,全县试行大宗作物包工包产到组和小宗作物及工副业包工包产到劳动者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同时允许个别队包产到户 。8月份,省委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积极改革、搞活经济”为主题,提出了《关于放宽政策积极改革的十二条意见》,9月份,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文件。10月份,县委决定从秋播开始,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自主选择,不拘一格地推行联产计酬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确定了415个试点单位。按照县委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在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地在培训骨干、开展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帮助生产队建立和健全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到12月份,全县有185个生产队分组作业联产计酬,有2740个生产队把棉花、油料和其它小宗经济作物以及渔业生产包产到户到劳,实行联产计酬,对工副业生产普遍实行承包到劳。
1981年春,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出现反复,由于少数地方一度出现死耕牛、抢仓库、分财产等问题,有些干部怕乱了社会主义的章法,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犯思想路线错误。因而出现了“强纠硬扭”现象,把刚刚建立起来的联产到组、联产到户的机制解散,恢复大集体劳动体制,使联产计酬的生产队一下子降到1421个,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县委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及时发文,制止改革倒退。4月13日,县委及时转发了农工部《关于贯彻中央文件,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要求各地建立起来的各种责任制,不管哪种形式都要稳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变,要在稳定的基础上完善提高。二是专题研究,明确改革方向。6月7日,县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联产到劳问题。要求尊重干部和社员的意见,在统一经营、统一分配核算的原则下,积极引导,从中稻管理、晚稻育秧开始,逐步把大田生产承包到劳。三是典型引路,激发改革热情。1981年春,在陈巷、长岭、蔡河等地陆续试点,推出耕地到户,农具到户,生产任务到户,征购任务到户,集体提留到户,包干到户的改革措施。6月28日,县委召开联产计酬责任制经验报告会。陈巷公社刘店管理区、陈巷公社洪庙大队、郝店公社凤凰大队、余店公社团结大队一生产队、县委驻余店公社横山大队工作组介绍了作法和经验,使广大干部群众从中看清了生产责任制的巨大潜力,激发了改革的热情。到7月下旬,全县5011个生产队,有3443个生产队实行了联产计酬责任制,其中联产到劳的2086个,联产到组的577个,包产到户的163个,大包干的617个。
1981年8月,县委印发《应山县农业生产联产到劳责任制试行办法》,发至农村大队党支部参照执行。9月,县委召开公社书记会议,专题研究包干到户责任制,随后印发《应山县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试行办法》。到年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县普遍建立。
包干到户责任制,是在坚持生产队体制不变,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耕地承包到户耕作,把牲畜、农具固定到农户管理使用,实行分户经营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基本特点是,包土地,包产量,包国家任务,包集体提留,分配方法为“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社员的”。因此,较好地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户三者利益,有效地克服了计酬上的平均主义,简化了分配中的繁琐程序,适合农村的生产发展水平和干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充分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民尽快富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8 08: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发展“三户一联”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土地承包向种田能手集中,工副业生产向能工巧匠集中,广大农民离土不离乡,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以生产队为基础的科学种田示范户、专业户、重点户大量涌现,各种经济联合体初露端倪,农村分工分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1981年,县委根据农村这一发展趋势,提出了广泛地开展“一队三户”活动,次年将“一队三户”改为“三户一联”,即专业户、重点户、科学种田示范户和经济联合体。
1983年9月,县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会议要求领导方法要有一个大的转变,要把农村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放在千家万户,大力发展“三户一联”。随后县委先后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七户一村”(即联系5个专业户,帮助两个困难户,建设一个文明村)和“三户一联”“五包”活动(即对“三户一联”做到包做思想政治工作,包帮助广开门路发展商品生产,包技术指导,包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包督促完成各项任务)。据统计,1983—1984年全县有3000余名县、区、村领导干部与2.4万多个“三户一联”、6000个困难户、3000个村组或单位建立了联系。全县各级党组织对“三户一联”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政策、物质、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给予了必要的支持。
1983年12月,县委召开全县先进社队、“三户一联”代表大会。会上交流了经验,表彰604户“三户一联”代表和155名先进工作者,这样大张旗鼓地表彰“三户一联”代表,无论是对“三户一联”本身,还是对广大农民,都是一种巨大的鼓舞。蔡河区平靖关村二组林业专业户梁光玉,承包山场400亩,1983年全家总收入14525元,人均纯收入1131元,出席过地、县“三户一联”代表大会,1985年省委书记关广富上山看望,对其带头作用给予了肯定,长岭区果茶专业户郑大荣1983年承包果茶基地、山场320亩,从1983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特等劳动模范;长岭区粮食专业户余光恕,1984年承包原公社农科站的163亩耕地,办起了家庭农场,先后被评为县级、省级、国家级劳动模范,1984年出席孝感地区专业户经验交流大会,《湖北日报》、《农民日报》等1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
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1984年全县各类专业户、重点户总数达1112个,从业劳动力2742个。1985年,全县专业户总数按国家标准达到633个,从事专业的劳力为1489个,经济联合体共73个,从业人数达1015人。
“三户一联”的出现,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无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受个人素质、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像花山乡运输专业户曹家珠等一部分专业户、重点户上的快、垮的也快,还有少数专业户钻国家政策空子投机暴富,有的靠银行货款撑门面,坐吃山空,只借不还。他们不仅没有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还在群众中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8 08: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调整农业结构
1979年11月召开的县委四届六次全会,研究了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充实、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具体措施。会议要求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把偏重粮食生产调整为全面发展,把单一经济调整为农、副、工三结合,把不合理的茬口安排调整为因地种植。这次会议以后,全县进行了四大农业结构调整:一是调整粮食作物的内部关系,改种植双季稻为稻麦连作的传统耕作制度。二是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将6万亩不宜种粮的耕地改种经济作物,恢复和发展传统土特产的生产,驰名中外的吉阳大蒜,1979年种植面积只有4200亩,1984年发展到2.7万亩。三是调整农、林、牧、副、渔五业关系,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全县到1985年共退耕还林2.4万亩,退耕还牧1.3万亩,退耕还渔6500亩。四是调整整个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1984年有1400多户农民进入集镇从事二、三产业,有341户家庭工业产值创万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