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原突围后在应山活动的几支游击武装 1、安应游击队 胡海泉、汪东波等48名干部战士留下后,组成游击队,以寿山为中心开展活动。这时,国民党应山县政府对突围掉队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和疯狂捕杀,并对安应游击队进行围剿。在这种情况下,安应游击队为了缩小目标,决定将游击队分成小分队,分散活动,定期联络,以保存实力。1946年7月初,胡海泉率小分队在白兆山活动几天后,决定返回寿山,与汪东波的小分队会合。途中,胡海泉被毒蛇咬伤,伤势很重,只得让战士抬着行军。这时,分队中有人叛变投敌,将安应游击队的活动计划和胡海泉的伤势报告给敌人,敌人得到情报后,对安应游击队的几支小分队进行了偷袭。为避免遭受更大损失,胡海泉决定,将安应游击队重新会合,拉到府河西岸的随南活动。7月7日,部队来到长岭。由于连日大雨,府河水流湍急,汪东波在渡河时,不幸溺水牺牲。驻马坪、平林的国民党军得此消息后,立即派军将安应游击队包围。安应游击队奋力反击,但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胡海泉率部分战士突出包围,转移到寿山。遭受这次重创后,不少干部战士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鉴于这种情况,胡海泉决定,将幸存的干部战士分散,暂时隐蔽起来,自己则在寿龙寺山后的石洞里隐蔽养伤,留几名战士护理和联络其他隐蔽人员。7月12日,由于叛徒刘东洲、胡明寿的出卖,国民党魏家店乡公所将胡海泉抓捕,送往县城监狱关押,后枪杀于县城西门外。 胡海泉牺牲后,其他幸存的游击队员,有的遭到杀害,有的隐蔽起来,有的逃往他乡,安应游击队和安应工委就此解散。 2、江汉第一游击支队 1946年9月22日,鄂西北军区第四分区司令员李人林,率领由原江汉军区独立旅一部组成的江汉支队,东渡襄河,向大洪山挺进,准备在大洪山打游击。李人林部刚进入大洪山,就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李人林部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在信阳、应山、桐柏、随县、枣阳、京山、钟祥、应城等地与敌人周旋。 10月16日,由宁淮率领的鄂豫独立游击支队从信南进入应山。在应山北界河以西,与国民党应山县大队冯雨若部遭遇,消灭敌20余人。18日,李人林率约500人的游击队,亦进入应山北界河,与鄂豫游击支队会合,两支队伍整编为江汉军区游击第一支队,共600余人,李人林任支队长,宁淮任政委。 江汉游击第一支队组成后,首先进入浆溪店、花山等地,联络浆溪店、花山、小河、许家冲、黄土关等地的突围掉队人员,要求他们发动群众,开展工作。随后又深入到中华山、傅家坪、十里河等地,与敌人巧妙周旋。江汉游击第一支队的游击活动,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破坏了国民党地方政府对突围掉队人员的清剿活动,因而引起了国民党军的恐慌。国民党军立即调集部队,对江汉游击第一支队进行追击。1947年1月7日,江汉游击第一支队在枣阳活动时,遭到国民党军的袭击,李人林、宁淮率部突围,经桐柏、信阳转到中华山一带。10日,在向南转移时,在安应公路上消灭国民党驻广水新十三旅三十七团一个排。随后,江汉游击第一支队采取迂回行军、拖垮敌人的战术,转移到江南一带活动。 3、鄂西北军区游击武装 1947年2月,鄂西北军区为了配合进入大洪山、桐柏山的江汉第一游击支队打游击,派鄂西北军区副司令员罗厚福率300余人进入应山、安陆、随县、信阳等地,收编突围掉队人员,发展壮大武装,坚持江汉地区的游击战争。在寿山,罗厚福部袭击了国民党地方武装,处决了敌情报员刘忠汉。3月,又以5个连的兵力,从随县来到浆溪店、吴家店、花山等地,采取切断敌人电话线、深夜偷袭敌人、奇袭敌乡公所等战术,完成任务即迅速转移。4月24日,罗厚福部又以400余人,围攻西肖店,将国民党应山县太莲乡乡长高子沛抓获,随后,又击毙赶来增援之敌10余人。罗厚福部在应山活动期间,捣毁了多处国民党乡公所,活动范围达全县三分之二。 4、京安应随县游击武装 京(山)安(陆)应(城)随(县)县成立于1946年7月,主要任务是组织领导留下坚持斗争人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活动范围大多在所辖地区。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京安应随县把活动范围扩大到应山地区。8月,县委派杨万顺率一支武装到应山寿山,活动一月余,消灭了大批敌人,收编了大批突围掉队人员。但是,由于兵力有限,加之应山地区的党组织已解散,没有支援力量,10月,杨万顺部随江汉第一游击支队转移到襄河西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