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李绍新

[今日广水] 中共广水简史(1919.5—2005.12)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4 12: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根据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精神,从1953年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7月,国营专卖公司、盐业公司相继成立,年底,国营商店固定资产为200万元。
1954年全县的农村初级市场、国营贸易和合作贸易的阵地不断扩大,并加强了对农村贸易的领导作用,私营贸易阵地不断缩小,逐步改变其经济性质。1955年3月,全县56个集镇共有工商业4268户,从业人员7172人,固定资金32万元,流动资金29万元。除手工业有1397户,从业人员2294人,固定资金19万元,流动资金8万元外,其余商业、服务业、摊贩、熟食业等共有2874户,从业人员4178人,固定资金13万元,流动资金21万元。
随着改造工作的不断深入,工商联合会承担着主要的改造工作,全县每个区镇都设置有市场管理委员会。在改造工作中,涌现出了金秉文、雷益民等一批先进典型,在他们的积极带动和县委的正确指导下,全县的工商业改造稳步开展,改造过程中先作动员报告,说明改造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改造办法,然后分行业分组开展学习讨论。改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根据自愿的原则,试办了小摊贩组、互助合作组、联购分销组、自产自销兼代购代销组、经销组。
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重要形式。全县公私合营经历了由单个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两个时期。在单个公私合营过程中,县工商行政部门指导清产核资,监督盈余分配,参与人事安排,协调公私共事关系。当时国家对个体工商户的改造政策有五条:一是不剥夺个体劳动者的财产;二是对家店(厂)不分的个体商业者,在参加合作组织时,属于生产经营的生产资料,清理估价,作为股金;三是个体工商者的家属,如果过去是厂店的辅助劳动力,要吸收他们为企业的从业人员,或者作其他适当安排;四是合作化后多数社员增加收入,少数社员不能降低原有收入;五是合作化过程中,注意保留优良的经营方式和特点。
受农业合作化运动猛烈发展的推动,会县开展了全行业公私合营。1955年5月,城关、广水、马坪等地,布匹户与国营建立了经销关系的10户,其中广水7户,城关3户,百货业与国营建立批购关系共27户,其中广水19户,城关7户,马坪1户,烟叶与国营专卖公司建立代销关系2户。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有关行业的商户与国营商业临时建立了经销代销、批购关系,全县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高潮。
1956年1月,除茶馆、摊贩及老弱孤寡少数户外,其他各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全县3595个商业户,纳入国家资本的有3357户,占总商业户的93.38%。其中直接过渡为国营的有3户,组织公私合营477户,加入合作商店2278户,其他改造形式的693户。同年,国营专业公司先后从广水迁至城关,计有花纱布、百货、食品、贸易、专卖、盐业、饮服、文化用品、工业器材等9个专业公司,27个商店,私营商业和小摊贩分别并入国营专业公司或供销合作商店。初步形成从管理到经营,从批发到零售的较完整的国营商业体系。在工业方面,全县7家4人以上的私营工业,全部公私合营。全县工商业改造工作结束后,城关镇工商业者数千人,敲锣鼓,放鞭炮,上街游行,热烈庆祝私营工商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现了公私合营、合作经营等其他形式。此间,全县各集镇工商业者均为实现改造成功举行了庆祝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4 12: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民主政治建设和肃反运动
(一) 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春,遵照中央选举委员会《关于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县委召开区委书记联席会,研究布置了普选工作。基层普选由选民选举乡、镇人民代表,再召开乡、镇人民代表会选举乡、镇长。县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办法》的规定,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7月1日至5日,应山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代表286人,会议审议通过了县长马英才作的《一年来情况和今后方针任务》的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讨论了县委书记高翔作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报告》,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将应山县人民政府改为应山县人民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人,马英才当选为县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人民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民主法制建设开展走上正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4 12: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肃反运动
为了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1955年7月,根据中央《关于开展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批示》和湖北省委有关文件精神,经地委批准,本县正式开展肃反运动。这次肃反是内部肃反,旨在纯洁革命队伍,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为加强领导,1955年8月县委成立了以县委书记臧成德、县长林鸿才等为首的肃反五人小组,提出“提高警惕,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防止偏差,不冤枉一个好人”的要求。全县的肃反运动大体分五步进行:一是学习肃反政策,开展坦白检举,并进行摸底排队,内查外调;二是开展小组斗争;三是开展专案斗争;四是甄别定案;五是复查。同时抽调2名区委和148名专职干部具体办公和负责专案工作。
1955年8月13日,应山县中等学校教职员工集中到地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肃反运动学习,配备肃反专职干部30人。8月底到9月上旬,第二批肃反运动开始进行。县委举办了肃反刮风学习会,到会干部389人。通过学习政策、发动群众、坦白交待、检举揭发等形式,使大家增强了敌情观念,检举交待了一些干部的政治历史问题。会后,在厂矿、邮电交通、医疗卫生、财、粮、贸系统等90个单位开展肃反运动。参加运动计2690人,配备肃反专职干部140人,培训积极分子1279人,立案清查对象19人。第三批肃反运动从1956年8月26日开始“刮风学习”,1957年2月正式开始。参加这批肃反的计220个单位、776人,全系中小学教职员工。这次肃反运动到1959年结束,运动中,错捕错斗了一些人,以后对这些人员又作了妥善的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4 12: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中共应山县委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共应山县委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5月11日至16日召开,代表307人。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是:开展一次广泛深刻的民主集中制和党员权利和义务教育。充分发扬民主,全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性原则,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战斗力,调动全体党员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大会审查通过了高翔代表县委所作的工作报告,臧成德所作的《应山县1956年到1962年发展农业的全面规划》报告以及耿守贤所作的县监察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肯定了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绩。代表们对粮食购销中重购轻销的问题和领导合作化运动中的急躁情绪,提出了批评。会议选举产生了7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高翔为第一书记,臧成德为第二书记。
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由于县委领导贯彻整风精神,广开言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选举县委成员中,充分发扬民主,预定当选的县委成员,有2名落选,另选了代表提出的人选。这次代表大会是按大会开始所定的指导思想进行的,会议取得丰硕成果,充分发扬了民主,调动了积极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12

主题

1324

帖子

144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44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4 14: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5 08: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56年至1966年,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从建国之初就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应山县委根据中央部署,在实践中探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吸取经验教训,掌握客观规律,几度出现左倾错误,出现大的曲折,付出高昂的代价。不过,这些错误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整个国民经济在经过60年代初期的3年调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 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
(一) 八大文件的学习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大会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和群众的联系。
八大召开后,县委安排学习八大文件,学习刘少奇的《政治报告》。县委宣传部长唐文斗从省里开会回来,传达了八大会议精神。县委书记高翔作辅导报告,联系实际检查了县委近几年来的工作,检查了主观主义错误带来的危害,如行政命令要农民改种荞麦、蓄秧荪,推广粳稻面积过大,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粮食减产。1954年统购,多购了一部分粮食,农民有意见。他要求各单位也要检查主观主义造成的错误。县长林鸿财在县直机关干部大会上作整风学习报告,提出以八大精神总结工作、整顿作风、提高思想、改进工作,修订1957年工作规划。学习八大文件,前后进行了8个月。通过学习,改进了领导作风,促进了生产建设,使1957年的工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5 08: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整顿巩固高级农业社
农业合作化完成,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这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当时全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应山生产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还很薄弱,要解决矛盾,就要有物质基础,因此,县委、县人委集中主要力量,发动群众搞好生产,争取全面丰收。
1956年至1957年的农村工作,主要抓生产和整社。由于合作化运动发展快时间短,工作粗糙,存在不少问题。根据省、地委指示,1956年2月县委决定,停止高级社的发展,全力转向以做好春耕准备工作为中心的整社方面,使农业社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决定下达后,县委第二书记臧成德等县委委员分赴陈巷、城郊、蔡河等地参与并指导整社工作。县委农村工作部长王福林和县委工作组在城郊北斗农业社和陈巷区幸福之路农业社蹲点,摸索经验。
1957年3月,县委批转了农村工作部《关于当前整社工作情况与问题的报告》,肯定以“包工、包产、包成本”为中心的全面整社工作。县委在批语中指出:“现已做好‘三包’的社,应全力动员转入生产,结合调整解决突出不公和其他尚未解决的问题。正在进行‘三包’的社,应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在更加踏实的基础上,力争在农忙前把整社工作做好。……对遗留问题大,进度迟缓的社,应分清问题主次,突出抓住解决阻碍当前生产的主要问题。”并着重指出:“不论哪一类社,做好小段安排,组织生产,是当前一个极为重要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整社中,县委及时推广了团山乡望成农业合作社在扩社并社中处理经济问题的作法,促进了扩社并社和农业社的发展。通过整社、搞好三包、加强生产责任制,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接着开展以清理财务为重点的第二次整社,解决财务管理中的混乱现象,密切干群关系。1957年7月第三次整社,以贯彻“民主办社”方针为中心,处理并社后各项经济遗留问题,改进经营管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社员个人利益关系。通过三次整顿,使农业社得到稳定和巩固。
整社后期,县委发出《关于当前并社分社和扩社问题的意见》,指出:“我县农业社社均157户,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社户数基本上是合适的,应稳定相当长时间不变动。100户以下的小社,根据群众的要求,如果有利生产,也可以合并。对100户以上的大社,原则上不提倡合并;若合并应十分慎重并报上级批准。关于分社问题,原则上不动,有问题应尽量设法解决,最后解决不了的可以分社。总之,要贯彻好农业社的互利政策。”当年统计,原有925个社中,有92.3%的社有不同程度增产,参加合作社的86562户社员中,有69596户增加收入,占总户数的80.4%。
为保证农业增产,逐步进行了农业技术改革,推广良种中稻胜利籼、小麦南大2419、岱子棉和胜利油菜、金皇后玉米,推广黄泥选种和稀秧密植,推广药剂拌种和农药防治病虫。
1957年,县委根据地委“精减上层,充实下层”和下放干部的决定,从县直机关和区镇抽调32名干部,下派到乡、社担任总支书记、乡(社)长,为农业第一线充实了有生力量。抽调一批年轻有文化的干部到孝感农机训练班学习使用农业机械,直接为农业、水利建设服务。为解决农业社缺乏财会人员的问题,县委从粮食、供销等部门抽调120名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职工,担任农业社会计。这一年县委、县人委还发出《关于加强对中、小学毕业生的劳动教育工作领导的联合指示》,号召高小和初中毕业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为巩固和发展农业合作社作出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5 08: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自党的八大提出全党整风以后,各级党组织在贯彻学习八大文件的同时开展了整风。1956年11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召开 ,全会以波兰和匈牙利发生的罢工、骚乱为借鉴,强调必须警惕犯错误,要防止干部特殊化和脱离群众,决定1957年开展全党整风。应山的整风从1956年开始,1957年贯彻中央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后来发展到反右派斗争,至1958年结束。
(一) 整风运动
1956年12月14日,县委召开干部大会,地委书记王家吉参加会议并传达了八大和八届二中全会精神。1957年2月17日,县委书记高翔作报告,着重阐述了整风的指导思想,号召干部发扬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要求各级干部有强烈的劳动观点,为支援农业生产服务。这次报告后,县直机关开展了小整风。5月8日和11日,高翔在县委扩大会议和乡总支书记参加的干部大会上作报告,传达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指出当前干群关系有矛盾,干部作风不民主,游手好闲,不参加生产。机关干部有官僚主义,不热心接待群众,不关心群众疾苦。提出要方便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各机关都要设意见箱。对县直机关、区镇干部规定了参加劳动必须完成的工分,每人要有劳动手册,检查验收。各机关与农业社挂钩,与农民交朋友。还规定干部下乡穿着要朴素等。广大干部按照县委的要求,很快都行动起来,这年夏季割麦插秧时,县委组织大批干部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后多少年干部参加劳动蔚然成风。
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县委于1957年6月20日至27日召开有1200多人参加的扩大干部会议。会议学习了中央文件,传达了省、地委有关精神,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进行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会后,整风运动在全县深入展开。6月30日,县委发出《关于在全县和全体干部中开展整风运动的初步方案》,提出采取边学习、边检查、边改进的方法。在步骤上采取学习文件、召开整风会议、个人反省和组织建设等三个阶段。全县整风部署为:县区干部为第一批,教师为第二批,乡社干部为第三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5 08: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反右派斗争
整风开始后,各级党组织,举行报告会,讲整风的意义、目的和要求,并号召党内外群众提意见,帮助党整风。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对照文件精神,响应党的号召,向党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许多批评、要求和建议。批评不管如何尖锐,基本上是诚恳的、正确的。对改正错误缺点,改善工作,极为有益。但是整风中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况,北京和其他一些地方,极少数右派分子借鸣放之机,向党进攻,他们妄图取代党的领导,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表煽动性言论,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迅速蔓延,出现了政治紧张空气。
1957年5月15日毛泽东发表《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标志着整风运动的主题开始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转向对敌斗争,即由党内整风转向反右派。6月8日,又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文章,把反右斗争推向一个高潮。
7月1日,县人大二届二次会议召开,会议以全体代表名义发出《关于声讨反共反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通电》。8月19日至28日,县委召开1300多人参加的三级扩干会议,县委第一书记高翔作《继续深入学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全党全体农村工作干部当前的迫切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农业社,推动生产的重要关键》的整风报告。会议传达了中央、省委和地委关于整风的指示,就合作化优越性、统购统销、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肃反运动、遵守法制等问题,开展了大鸣大放大辩论。8月中旬,成立县委五人整风小组,领导全县的整风运动。9月5日,县委制订了《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初步规划》,提出:“这次社会主义教育是以整风形式进行,主要是反击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反动言行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结合抗旱秋播,各区乡训练党员和骨干积极分子,向群众宣传政策,开展大辩论,同时进行了反击地、富、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逮捕了300多名有破坏活动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后经审讯查证,有一半不能判刑而释放。
县委于12月23日作出《关于在中、小学教职员工中开展整风反右派斗争的方案》,指出:“这次整风和反右派斗争的目的在于揭露党在文教系统和学校中的三大主义,改进领导作风,改正工作缺点,并揭发批判分化和打击右派分子,摧毁资产阶级思想阵地,划清大是大非思想界限。”具体安排分四个阶段:(一)总结前段鸣、放,大力发动群众提意见,继续帮助党整风。(二)在鸣放深透的情况下,开展大辩论和反右派斗争。(三)反右派之后,对疑似重点进行批判。(四)整改阶段,开展对错误思想批判,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人写出书面总结。
1958年1月3日,全县中、小学教师1474人到县城集中,在听取县委的整风动员后,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贴大字报,共贴出大字报14144张,鸣放意见44322条。有许多批评党政领导缺点错误、提出合理要求和建议的正确意见;也有极少数人趁整风之机散布各种谬论;有的画漫画丑化党的领导,甚至有人公开呼喊反动口号。运动后期划右派分子206人,占参加运动教职员的13.97%。分别作了不同处理,开除公职劳动教养47人,保留公职监督劳动46人,留用察看降级降薪77人,只戴右派分子帽子免予处分14人,逮捕、开除工作籍21人。这次中、小学教职员集中整风反右派到3月17日结束,运动历时73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5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195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5-1-5 08: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中央、毛泽东主席首先发动了大跃进,接着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很快又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合称“三面红旗”。提出了“苦战三年,改变面貌”的口号。因急于求成,出现了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共产风”和强迫命令风,合称“五风”。刮五风,出现了复杂多变的情况。
(一)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届三中全会后,各地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形式,批判右倾保守思想,揭开了大跃进的序幕。在这种形势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武松打虎的干劲”,于1957年冬季掀起了以治水积肥改土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高潮。全县宣传动员的声势很大,大字报、挑战书、应战书、鼓劲牌、巨幅标语、战斗口号到处张贴,在县区交界处、重要交通道口树立的大型跃进门,红旗飘飘,广播喇叭说唱声声。地委书记处书记冉砚农重点坐镇应山,时常宣传外地大跃进信息,对县委提出批评。在这种逼人的形势下,县委领导的压力很大。县委、县人委领导带头参加劳动,广大干部群众发挥了高度生产积极性,不仅白天干,还挑灯夜战。机关干部人人做到有锄头、箢箕、扁担、粪箢、铁锹等工具,合称“五有”,机关干部平时半日劳动,星期天不休息,正月初一机关干部成群送肥下乡,到试验田劳动。县长林鸿财带头自制独轮车,正月初三,带领县直机关干部数百人,用独轮车送肥到十里河,受到十里河干部群众的欢迎。区、乡、农业社干部思想作风大转变,办样板种试验田,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应山驻军出动大量汽车、马车,提供帐蓬、发电机、广播电线、炸药等支援农业生产。国家高教部和武钢下放到应山的干部,不分昼夜参加修水利、挑塘泥,带动了本县干部作风的转变。到1958年4月初,全县兴修水利工程15412处,围山开沟21859条,完成土石方900多万方,积肥追肥12300万担,改良土壤99596亩,开荒43682亩,改革农业生产工具92763件。
大跃进的1958年,地方工业大发展,在城关、广水建起第一、第二两个机械制造厂(农具厂),各区(公社)建成农机(具)制造厂、修配厂和修配站。兴建了广水钢铁厂。
1958年4月,中央发出关于把小型农业合作社并为大社的意见,要各地试办一千户以至几千户的大社。《人民日报》大力宣传毛泽东视察时所说的“人民公社好”,以及关于把工、农、商、学、兵组成大公社,构成我国社会基本单位的思想。
8月24日,根据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作出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臧成德在广播大会上作了《大抓田间管理,力争突破生产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大办人民公社》的讲话。29日,县委第一书记杨向明又作了《如何办好人民公社》的广播讲话,拉开了人民公社化的序幕。9月13日,本县第一个人民公社——灯塔人民公社成立,掀起了公社化高潮,至10月底,全县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撤销区、镇行政区划建制,实行政社合一,设燎原(原城关镇)、东风(原广水区、广水镇)、灯塔(原城郊区)、红旗(原陈巷区)、长青(原马坪区)、七一(原余店区)、上游(原蔡河区、吴店两区)7个人民公社。公社下辖46个管理区、503个生产大队、3047个生产队。全县除边远山区211户农民单干外,参加公社的102354户,占总农户的99.8%,其中,手工业和工商业5775户。国家机关、团体、国营工商企业等2424个单位,也加入了公社。公社管理实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分工专业化,并按照劳武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各级民兵组织,有师、团、营、连、排、班建制,进行军事训练。公社强调“一大二公”,以公社为经济核算单位,生产资料全部归公有,大部分家庭副业和一部分生活资料也归公有。刮起一平二调“共产风”,无偿地平调人、财、物。
公社化后,全县七个人民公社实行了吃饭、治病、理发、学生读书“四不要钱”的供给制和按等级发给工资,每个劳动力每月按级发给3至8元的工资。全县共办食堂5653个,参加食堂的人数389736人,占总人口的90.87%。当时广泛流行“敞开肚皮吃饭”、“吃饭不要钱,按月发工资”的口头禅,而且出现了“出勤不记工,劳动不计酬”的现象。致使田地里庄稼无人收,过路人都能随便到公共食堂吃饭,造成粮食大浪费,不久即发生粮食紧张,1959年全县大饥荒,农民吃了大苦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