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xZ700

[热点评述] 襄阳的“省会”史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7-7 17: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侨置雍州(治所襄阳)在南朝中的巨大影响力

一、政治军事上的影响力(续)

萧衍:起兵襄阳取建康(南京)

历史上著名的“伐竹沉木”故事

公元499年(南齐永元元年),在南齐雍州刺史治所襄阳,一道刺史密令被神秘地执行着:“招聚骁勇以万数,多伐材竹,沉之檀溪。积茅如冈阜,皆不之用。”《资治通鉴.齐纪八》(P823)大量竹木沉入檀溪水中,也不问用处,然后又悄然无声息。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伐竹沉木”故事。

时任南齐雍州刺史萧衍,字叔达,萧何二十五世孙。萧衍出身士族,文韬列“竟陵八友”,武略因抵御北魏南侵襄阳等军功,被任命为雍州刺史,镇守襄阳,成为封疆大吏。在南齐皇帝大杀同宗时,初由避乱世自保,进而自襄阳起兵代齐立梁,在位48年,颇有政声,史称梁武帝。

萧衍是如何取得梁朝政权的呢?故事得从开头在襄阳发生的事儿说起。

1.洞察朝局,暗中酝酿。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在位的时候 ,始安王遥光等六个权贵“更直内省,分日帖敇。”这么多权臣同时参政,生性多疑的皇上怎么可能安心?
萧衍敏锐地推断:“六贵同朝,势必相图,乱将作矣。”他感到自己镇守雍州虽可“避祸图福”,但最终仍可能会被加害,必须早做防备。可是自己几个兄弟都在京都,“恐罹世患”。所以,萧衍便与亲信(其从舅录事参军张弘策)商议,秘修武备,“它人皆不得预谋。”《资治通鉴.齐纪八》(P823)这才有了本文开头一幕。
与此同时,萧衍还加紧联络亲近将领。其兄萧懿“罢益州还,仍行郢州事。”郢州治所在江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萧衍委派舅舅弘策去劝说萧懿,以联手防范于未然:“郢州控荆、湘,雍州士马精强,世治则竭诚本朝,世乱则足以匡济......以卿兄弟英武,天下无敌,据郢、雍二州,为百姓请命,废昏立明,易于反掌”。可是,萧懿却不为所劝。
于是,萧衍只好请自己两个弟弟来到襄阳,成为自己的手下心腹。一是骠骑外兵参军萧伟,一是西中郎外兵参军萧憺。《资治通鉴.齐纪八》(P823)两个同父异母弟弟的加盟,加上中兵参军吕僧珍等的支持,使起事筹备工作更加有序地展开。

2、襄阳起兵,推立新皇。
果如萧衍所料,朝政混乱,相互攻杀,六贵中大多相继被诛。公元500年,在陈显达、崔慧景先后谋反兵败被杀后,萧懿因讨魏有功升任尚书令。当年十月,忠君的萧懿却被“帝赐药于省中”,临终前,仍称“家弟在雍,深为朝廷忧之。”令人为之叹息。《资治通鉴.齐纪九》(P834)
萧懿被害的消息传到雍州,萧衍十分气愤,也知道昏君要对自己下手了。于是连夜召集部将开会:“昏主暴虐,恶逾于纣, 当与卿等共除之!”立即“建牙聚众”,打算聚集万余甲士,马千余匹,船三千艘,“出檀溪竹木,茸之以茅,事皆立办。”《资治通鉴.齐纪九》(P834,835)
这时候众部将才明白,原来“伐竹沉木”的妙用在这里啊!
萧衍深知,起兵反齐,首先得要有强大的政治联盟和“统一战线”。于是他把目标放在时任荆州刺史南康王萧宝融及州府管事西中郞长史萧颖胄身上。
这时候,朝廷派辅国将军刘山阳来攻打雍州,并要求萧颖胄派兵共袭襄阳。萧衍知道朝廷的阴谋后,派人赴荆州治所江陵游说,同时向各州府公开放出消息,声言朝廷是派“山阳西上,并袭荆、雍。”经过萧衍一番运作,萧颖胄果然设伏杀了刘山阳,答应荆、雍联手起兵。《资治通鉴.齐纪九》(P835)
荆雍联手,推谁主事?萧衍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应当推南康王萧宝融。“戊午,衍上表劝南康王宝融称尊号”,宝融未答应;“乙亥,荆州将佐复劝宝融称尊号”,宝融还是不答应。
有人建议萧衍迎南康王在襄阳建都,称尊号, 然后再发兵。萧衍也没答应。为什么呢?萧衍认为:“若前涂大事不捷,故自兰艾同焚;若其克捷,则威振四海,谁敢不从,岂碌碌受人处分者邪!”《资治通鉴.齐纪九》(P836)就是说:万一起事失败,兰花与艾草同时被焚,(襄阳)的基本盘也没了;如果起事告捷,兵威振撼四海,到时候谁敢不服从?怎么会受别人的处分呢!
这叫进退自如,始终占有主动。萧衍的政治谋略之深在此得以充分显现。
公元501年(南齐中兴元年)春,“南康王宝融始称相国......以萧颖胄为左长史,萧衍为征东将军”。《资治通鉴.齐纪九》(P838)自此,萧衍正式起兵东征。三月,“南康王即皇帝位于江陵......萧衍为左仆射,征东大将军”《资治通鉴.齐纪九》(P840)萧衍所谋划的阶段性政治格局已经实现。

3、谋定大势,用兵有方。
萧衍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这在当年战邓城、救襄阳与北魏的较量中已经崭露头角。《资治通鉴.齐纪七》(P814)
大军东征,先得谋定后方。政治盟友南康王坐镇荆州,自然不必多虑。“萧衍发襄阳”后,后方空虚,必须用自己信得过的将领镇守根据地。于是便“留弟伟总府州事,憺守垒城,府司马庄丘黑守樊城。”果不其然,萧衍主力东征一离开,魏兴太守裴师仁和齐兴太守顔僧都举兵欲袭襄阳。这时,按照萧衍的预先部署,“伟、憺遣兵邀击于平,大破之, 雍州乃安。”《资治通鉴.齐纪十》(P838)巩固了根据地,使东征大军免除了后顾之忧。
萧衍统兵沿汉江东进,大军先占竟陵,再至汉口,离重镇郢州治所江夏已经不远了。在此诸将商议:有人提议“并兵围郢”, 有人提议“分兵袭西阳、武昌”。
萧衍认为:“汉口不阔一里,箭道交至.....重兵固守,与郢城为掎角”,如果全力攻郢,敌人必“绝我军后”。于是,萧衍确定了部署: 派前军王茂、曹景宗领军过长江,与荆州兵会合后,逼近郢城;自己亲自带兵“筑汉口城以守鲁山”,命水军“游遏江中,绝郢、鲁二城信使”,“使郧城、竟陵之粟方舟而下,江陵、湘中之兵相继而至。”《资治通鉴.齐纪十》(P841)
这一部署的实施,确保了水道(也是粮道、兵道)畅通,为下一步攻克郢州提供了保障。
六月,攻防双方进入胶着状态。有人通过江陵朝廷报怨:萧衍“今顿兵两岸, 不并军围郢,”失去了占西阳、武昌和江州的战机,不如向北魏求救。
萧衍对此坚决反对:“汉口路通荆、雍,控引秦、梁,粮运资储,仰此气息”,必须拿下鲁山,控制汉口。至于西阳和武昌,倒是很容易取得,“然既得之后,即应镇守”,又会分散兵力。所以必须保持定力,直下郢州,“若郢州既拔,席卷沿流,西阳、武昌自然风靡”,集中优势兵力“拥数州之兵以诛群小,悬河注火,奚有不灭!”他还痛斥欲联北魏者:“岂容北面请救戎狄,以弱示于天下!”
萧衍力排众议:派王茂等“乘水涨以舟师袭加湖,鼓噪攻之......郢、鲁二城相视夺气”;围鲁山使之乏粮,守将“以城降”, 继而郢城投降。《资治通鉴.齐纪十》(P841-843)萧衍终于夺得东征途中这一战略重镇。
对于陈伯之镇守的江州,萧衍又是一个打法:“萧衍谓诸将曰:‘用兵未必须实力,所听威声耳。”于是,萧衍通过“俘囚”得知伯之品性,派人以厚赐诱之,又派兵逼迫,让其放弃首鼠两端之心,终于不费刀兵取了江州。

4、顺势而为,夺取建康
公元501年九月,起兵不到一年时间,双方态势已发生根本改变:自南康王在江陵称帝(和皇帝),反朝廷一方气势日盛,而东昏侯的建康朝廷内部一片混乱,内斗不断;萧衍从襄阳起兵,全国义军响应,星星之火,已经燎原,由汉江而长江,由上游而下游,所向披靡,重大战役屡战屡胜,东昏侯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或许是为了加快东征进程, 江陵的和皇帝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诏萧衍若定京邑,得以便宜行事。”
于是,萧衍大军克江州、占寻阳之后,即刻“进顿江宁”,到了十月份,“衍军长驱至宣阳门,”“壬午,衍镇石头,命诸军攻六门。”
这个时候,城中甲兵其实还有七万人。可是东昏侯人气尽失,军将大臣各怀异心。掌管军政大权的王珍国、张稷“密遣所亲献明镜于萧衍,衍断金以报之。”使萧衍有了内应。最终,东昏侯为张稷的手下张齐所杀。
萧衍随后下令:“收葬义师,掩瘗逆徒之死亡者。”已经要处理战争善后事宜了。《资治通鉴.齐纪十》(P845,846,849)
从年初襄阳起兵,顺江而下,一路向东,至今不到一年时间,萧衍已经掌控了整个建康局势,东征之战取得完胜。

5、名冠四海,受禅立梁
既然有便宜行事的大权在握,不等远在江陵的和皇帝下诏,“乙卯,衍入屯阅武堂,下令大赦。又下令:‘凡昏制谬赋,淫刑滥役外,可详检前原,悉皆除荡......通检尚书众曹,东昏时诸诤讼失理及主者淹停不时施行者,精加讯辨,依事议奏。’”《资治通鉴.齐纪十》(P849)
公元502年,诏“进大司马衍都督中外诸军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正月,大司马萧衍下令:“凡东昏时浮费,自非可以习礼乐之容,缮甲兵之备者,馀皆禁绝。”《资治通鉴.梁纪一》(P851)
废除前朝不合理的制度、税赋和刑法,复查各类诉讼案件,重新进行细致的审讯分辨和处理,这些重大事项,萧衍不等皇上发话,便开始行使杀伐决断的权力。
以萧衍的政治谋略、军事才能、东征军功,其威望已经达到顶峰,远远超过江陵的和皇帝。依前朝例,接受禅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时候,萧衍的亲信逐渐掌管朝政大权。从弟宁朔将军萧昺监南兖州诸军事,弟萧憺为荆州刺史,都督荆、湘等六州诸军事,萧衍的“竟陵八友”中的范云任黄门侍郎,沈约任南清河太守,任昉为司徒右长史,这时又进一步重用,范云为大司马咨议参军、令录事,沈约为骠骑司马,任昉为记事以参军,与参谋事。后又任沈约为吏部尚书兼右仆射,等等。这些安排,其实都有助于“劝进接受禅让”。
经过一番筹划和沈约、范云、王茂等多次劝进,“甲寅,诏进大司马位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梁公,备九锡之礼......”“丙戎,诏梁公增封十郡,进爵为王。”
齐和帝东归后,“下诏禅位于梁。”“梁王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天监)。”奉和帝为巴陵王;追封兄懿为长沙王;追尊皇考为文皇帝,封文武功臣夏侯详等十五人公、侯;皇弟宏、秀、伟、恢、憺皆以军功封诸王。

公元502年(天监元年),十一月, 甲子,“立皇子统为太子”。《资治通鉴.梁纪一》(P852,853,857)
这位太子即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昭明文选》的作者萧统,史称昭明太子(今天襄阳城内的昭明台,就是为纪念昭明太子萧统而修建的)。

自此,梁武帝开启了在位长达四十八年的南梁政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7-8 08: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侨置雍州(治所襄阳)在南朝中的巨大影响力

二、文学、音乐、艺术和宗教方面的影响力

雍州在文学上的影响2.jpg 雍州在文学上的影响3_副本.jpg 雍州在文学上的影响5_副本.jpg 雍州在文学上的影响6_副本.jpg 雍州在文学上的影响7_副本.jpg 雍州在文学上的影响8_副本.jpg 雍州在文学上的影响9_副本.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2

3428

主题

6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709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20-7-8 18: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xZ700 发表于 2020-7-8 08:22
侨置雍州(治所襄阳)在南朝中的巨大影响力

二、文学、音乐、艺术和宗教方面的影响力

雍州士马,呼吸数万
虎视其间,以观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7-10 07: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侨置雍州(南雍州,治所襄阳)在南朝中的巨大影响力

二、文学、音乐、艺术和宗教方面的影响力(续)

《通典》(1)曰:“雍州,襄阳也。《禹贡》荆河州之南境,春秋时楚地,魏武始置襄阳郡,晋兼置荆河州。宋文帝割荆州置雍州,号南雍。魏、晋以来,常为重镇,齐、梁因之。”

南湖
南湖荇叶浮,复有佳期游。
银纶翡翠钩,玉舳芙蓉舟。
荷香乱衣麝,桡声送急流(1)。

北渚
岸阴垂柳叶,平江含粉堞。
好值城傍人,多逢荡舟妾。
绿水溅长袖,浮苔染轻楫(2)。

大堤
宜城断中道,行旅亟流连。
出妻工织素,妖姬惯数钱。 [1] 
炊雕留上客,贳酒逐神仙(3)。

注释:
(1)南湖:应是襄阳的南湖。荇叶:荇菜的叶子。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夏天开黄花;结椭圆形蒴果。全草可入药。复:又。再。佳期:美好的日期。《楚辞·九歌·湘夫人》:“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王逸注:“佳谓湘夫人也……与夫人期歆飨之也。”后用以指男女约会的日期。银纶:银色的钓鱼线。翡翠钩:翡翠的钓鱼钩。翡翠,即硬玉。色彩鲜艳的天然矿石,主要用作装饰品和工艺美术品。玉舳:玉质的船。Zhòu,船头。Zhu,船尾。芙蓉舟:荷花装饰的小舟。采摘芙蓉花的小舟。荷香:荷花的香气。衣麝:衣服的麝香。桡ráo声:划桨的声音。桡,桡楫(船桨)。
(2)北渚:北边的水渚。应是襄阳的北渚。又洞庭湖的北渚。屈原《九歌 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岸阴:岸上的树荫。平江:平静的江水。含:映含。含映。粉堞:**涂刷的矮墙。用白垩涂刷的女墙。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好hào值:常常遇到。好,指常常容易发生。值,遇到,逢着。城傍人:城旁的人。多逢:多次逢遇。荡舟妾:摇荡小舟的女子。荡舟,划船。簸荡船只。妾,女奴,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溅:液体受冲击向四外飞射。长袖:长的衣袖。多指舞衣。浮苔:浮动的青苔。轻楫jí:轻舟。楫,短的船桨。代指船。《韵会》棹,短曰楫,长曰棹。
(3)大堤:堤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一统志》:‘大堤在襄阳府城外。’《湖广志》:‘大堤东临汉江,西自万山经澶溪、土门、白龙、东津渡绕城北老龙堤,复至万山之麓,周围四十馀里。’宜城: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是襄阳市下辖的县级城市。中道:半途;中途。行旅:旅客。远行的人,往来的旅客。出行;旅行。极:极其。极为。留连:留恋不舍。犹滞留,滞积。留住连连。出妻:指被休弃的妻子。休弃妻子。工:工巧。善于,长于。织素:指已织成之生绢白布。将丝织为绢帛。素,白色生绢。妖姬:妖冶的歌姬。【汉典】美女。多指妖艳的侍女、婢妾。惯数钱:习惯于算计数钱。炊雕:烹煮鹏雕。上客:贵宾。贳shì酒:赊酒。贳,赊欠。出借。逐:追逐。

作品欣赏
《南湖》开头二句点明游玩的主题、目的及心情;中间描写华舟浮游,以及银钩钓鲤之乐;末尾写荷香随衣桡随流的视、听、嗅觉感受。歌中吟唱写南湖相期时的情景与舟中垂钓之乐。荇叶湖光、银纶兰舟、荷香桡声,光与影、声与色交相辉映。可见,歌中写景自然之妙。
全诗语言华美,格调明丽、活泼,富有情趣,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北渚》头两句设色卡分巧妙:“牟鞠垂耪叶,乎汪余耪堞”,江牟困柳条低垂,平静的江水中倒映着商低错落的粉红色城堞,一派江南迷人舂色展现眼前。 “绿拳藏长穑,滓苔囊轻簿”,绿承溅湿衣毒建,不盎选人想起“漠拳汤汤,灏车稚裳”的凄凉意境,暗示“荡舟妾”的孤独飘零处境。江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浮萍,仿佛“荡舟妾”心灵上的一层厚厚的忧愁,用轻樽去搅,不但搅不散,反而连轻捧上瞧染了一篷苔蘩。遥过琢境瓣滚染,不露声琶、含蓄遗表现了“荡舟妾” 的百无聊赖、怅然若失的愁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7-11 07: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侨置雍州(南雍州,治所襄阳)在南朝中的巨大影响力

二、文学、音乐、艺术和宗教方面的影响力(续)

襄阳蹋铜蹄(萧衍诗作)
 
其一
陌头征人去,闺中女下机。含情不能言,送别沾罗衣(1)。

其二
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2)。

其三
龙马紫金鞍,翠毦白玉羁。照耀双阙下,知是襄阳儿(3)。

(1)陌头:地头。街头。陌,田间小路。街道。征人:远征之人。征战之人。闺中:闺房中。下机:从织机上下来。含情:怀着感情;怀着深情。送别:送行离别。沾:泪沾。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2)草树:草木。非一香:并非一种香气。花叶:花朵和树叶。百种色:百种颜色。寄语:寄托言语。传话,转告。故情人:原来的情人。旧情人。相忆:相回忆。相思;想念。
(3)龙马:《周礼·夏官·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因以“龙马”指骏马。古代传说中龙头马身的神兽。紫金鞍:紫金的马鞍。翠毦:翠鸟羽毛装饰品。白玉羁:白玉的马笼头。羁,马笼头。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借指宫门。借指京都。襄阳儿:襄阳的儿郎。襄阳藉的将士。
萧衍的诗,颇受当时流传的吴声、西曲影响,多有写男女之情的作品。比如《襄阳蹋铜蹄》(又名《白铜蹄》歌)三首便是。三首诗分述了三个场景:闺中少妇与情人分别、少妇在春天里相思、与情人重聚。将这三个场景组合起来,可知它们刚好构成“分别——相思——重聚”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

先解说一下《襄阳蹋铜蹄》这个古怪的题目。据说萧衍在襄阳时,忽然民间小儿传唱起两句歌谣:“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有聪明人解释道:白是金色,白铜蹄,即金蹄,也就是铁马的意思。果然,后来萧衍东下,军中便有铁骑长驱。东昏侯士卒被俘反缚,便是“反缚扬州儿”。(南朝时建康为扬州治所。隋唐以后才把扬州治所设于今江苏扬州)因此,这两句童谣便成了齐亡梁兴的谶语。萧衍称帝后,便利用它制成新曲。表演时载歌载舞,大约是一人倡而众人和,和声的歌词即“襄阳白铜蹄,圣德应乾来”。舞者先是十六人,后改为八人。萧衍亲自写了三首歌词,又令沈约也作三首。曲调和舞姿已无从闻见了,故只能欣赏一下萧衍所作的歌词。第一首是:
陌头征人去,闺中女下机。含情不能言,送别沾罗衣。
写的是襄阳少女辍织送行的情景,“陌头征人”是她的情郎,也就是随军东下的兵士。“含情不能言”二句使人想起北宋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过气氛当然不同。第二首是:
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
是少女托人转告情人之辞,叮嘱他千万不可忘却旧情。“草树”二句是她所见春日丽景,春色引动了强烈的春思。萧衍东下时为正月;二、三月时,她的情郎还在江、汉一带作战。“非一香”、“百种色”,或许这位襄阳女儿还联想到外面的世界有那么多野草闲花,生怕情郎眼乱心迷。第三首是:
龙马紫金鞍,翠□白玉羁。照耀双阙下,知是襄阳儿。
这是已经到了建康了,(双阙,指京城宫殿前的楼阙),一群来自襄阳的战士正在这儿耀武扬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7-11 17: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侨置雍州(南雍州,治所襄阳)在南朝中的巨大影响力

二、文学、音乐、艺术和宗教方面的影响力(续)

襄阳蹋铜蹄(沈约诗作)

《襄阳蹋铜蹄》又名《白铜蹄》歌,《隋书·乐志》曰:“梁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识者言:‘白铜蹄,谓金蹄,为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弦。”《古今乐录》曰:“襄阳蹋铜蹄者,梁武西下所制也。沈约又作,其和云:‘襄阳白铜蹄,圣德应乾来。’天监初,舞十六人,后八人。”

其一
分手桃林岸,送别岘山头。
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1)。

其二
生长宛水上,从事襄阳城。
一朝遇神武,奋翼起先鸣(2)。

其三
蹀鞚飞尘起,左右自生光。
男儿得富贵,何必在归乡(3)。

(1)桃林岸:桃树林的口岸。岘山:襄阳岘山俗称三岘,包括岘首山(下岘)、紫盖山(中岘)、万山(上岘),峰岩直插滔滔汉水,雄据一方。是一座正宗的历史文化名山。若欲:若想。如果想要。寄音信:寄托音讯或信息。汉水:长江最长支流,发源于陕西南部米仓山,流经陕西南部及湖北,在武汉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

(2)宛水:宛溪。宣城古名“宛陵”,是以宛溪之滨,陵阳之麓,含山水首字定名。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是东南沿海沟通内地的重要通道。敬亭、柏枧、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从事:行事;办事。指任职。襄阳:襄阳郡。湖北襄阳。一朝:一时;一旦。一个早晨。神武:神武的帝王。英明威武之意,多用以称颂帝王将相。奋翼:犹奋翅。多以喻人振奋而起。先鸣:首先鸣叫。

(3)蹀鞚dié kòng:勒马。【汉典】谓跨马驰骋。蹀,踏足;顿脚。鞚,驾驭,带嚼子的马笼头。自:独自。自然。自己。男儿:犹男子汉;大丈夫。富贵:富裕而显贵。犹言有财有势。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未必。归乡:回乡。归心向往。
这三首曲辞从男子的角度分述了三个场景:首先是男女分别,男子嘱咐女子;其次是男子到了襄阳城,遇明主,乘时而起;再次是男子得到了富贵,不愿意返回家乡。它们的故事性非常完整,且与梁武帝的曲辞一一对应:“分手桃林岸”一首对应着梁武帝的“陌头征人去”;“奋翼起先鸣”一首则是与梁武帝的“知我心相忆”并列,分述男子的境况;“蹀鞚飞尘起”一首对应着梁武帝的“龙马紫金鞍”,是男子对女子期待的否定性回复。将两人各自的三首曲辞联系起来,可以发现,他们实际上是分别从女子和男子的角度入手,合作编排了一出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对答剧:梁武帝先讲述了一个严肃的痴情故事,沈约却以一种戏谑的态度将这种严肃瓦解了。两人的曲辞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合作关系和娱乐特质。

沈约(公元441~公元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

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还遗存外,多已亡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7-12 12: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侨置雍州(南雍州,治所襄阳)在南朝中的巨大影响力

【襄州评论】


以上发了梁武帝萧衍和南梁丞相沈约的六首《乐府西曲歌》,貌似与主题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这不是普通的几首诗作,而是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作品。下面列举几个论述:

说明:我的评论字还比较多,多次调整,发的时候都提示有不良信息,我真不知道哪里有问题。我打算一条一条发,找出问题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7-12 19: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侨置雍州(南雍州,治所襄阳)在南朝中的巨大影响力

二、文学、音乐、艺术和宗教方面的影响力(续)

【襄州评论】


1.襄阳白铜鞮,又作襄阳白铜蹄、铜鞮谣、铜鞮歌、白铜鞮歌、襄阳白铜歌等,是从《襄阳蹋铜蹄歌》演化而来,最初由梁武帝萧衍创作而成

2.据《古今乐录》记载:“襄阳蹋铜蹄者,梁武西下所制也。沈约又作,其和云:‘襄阳白铜蹄,圣德应乾来。’天监初,舞十六人,后八人。”可见,在梁武帝初创这种歌舞时,是16个人一起边唱边舞的,到后来减成了8个人歌舞。

襄阳白铜鞮且歌且舞,规制严密,既有民间之风,又有王者气派,很快风靡大江南北,广为传播,成为风靡全国的流行之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7-13 12: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侨置雍州(南雍州,治所襄阳)在南朝中的巨大影响力

二、文学、音乐、艺术和宗教方面的影响力(续)

【襄州评论】

3.南北朝时期,宋随王刘诞、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均发迹于襄阳,他们在襄阳任职的时候,带着大批文化人来襄阳采集民歌,创作了 《襄阳乐》《襄阳歌》《雍州曲》《估客乐》《常林欢》《大堤行》《襄阳踏铜蹄歌》等乐府曲。襄阳和南京并称南北朝乐府的两大中心。南京的品牌是吴歌,襄阳的品牌是西曲。乐府西曲受到李白、刘禹锡、李贺等众多文学大家的喜爱,以它为题,创作出许多诗篇。直到明清,这些曲调还在流传,还有文人为它们填写歌词。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7-13 21: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侨置雍州(南雍州,治所襄阳)在南朝中的巨大影响力

二、文学、音乐、艺术和宗教方面的影响力(续)

【襄州评论】

从大量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从南朝刘宋开始,雍州(治所襄阳)在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些影响还是持久的,至唐朝还来了一个高潮,就是到了明清还有人写西曲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