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xZ700

襄阳的“省会”史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11-1 08: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的暂隐选择及影响

蒋波(来源:光明日报)

    蒋波,男,湘潭大学历史系讲师,2012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
    博士导师:西北大学教授   余华青
    通讯评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子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邓瑞全
    “仕”或“隐”是古代士人的两种主要人生选择,同时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他们常常“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在仕隐之间转换角色。诸葛亮便是如此,他少年时代在故乡琅琊度过,一生大部分时间仕于蜀国,期间则一度隐居躬耕。而且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诸葛亮的隐居生活长达十年之久,这段经历对他本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三国志》本传载,汉末天下遽变,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避乱南下,但后来并没入仕素与叔父“有旧”的荆州牧刘表,而是选择隐居躬耕。当然从日后的自述看,他并不甘心老死山林,所以只是暂隐。然而这段“暂隐”生活为何长达十余年?个中原因较为复杂,如安身保命、家族变故、择主而仕等,学界对这些原因有过讨论,此不赘引。
    除上述原因外,我们以为还存在一个隐士心态问题。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诸葛亮主动出仕的可能性不大,《前出师表》里说得很明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闻达于诸侯”可以理解为“不求诸侯”,即不愿屈身求仕。高度自尊乃隐士阶层的群体心理,他们即使有出仕可能,也往往“只可来招,不愿屈致”。汉魏之际的隐士多是这样,有的甚至屡次被征才肯出仕。诸葛亮亦是如此,他这一心态在《三国志》本传中有迹可循:“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好友徐庶对诸葛亮的自尊、清高心理看得很清楚。
    同时,诸葛亮早年“自比管乐”等行为也暗含了这方面的意思。管仲曾侍俸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有过节,最后因鲍叔的推荐得到齐桓公重用;乐毅在赵、魏、燕之间游说不得志,后受燕昭王重用,以为亚卿。诸葛亮之所以自比管仲、乐毅,不仅表明他自信过人,也暗示与管乐一样,希望能得到明主赏识。唐代汪遵有一首诗歌《南阳》这样写道:“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一个“识”字用得十分传神,反映了诸葛亮当时的“待识”心态。
    正因为后来刘备的识才,诸葛亮多次表露出知遇报恩之心,“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大凡隐士往往如此,他们重视气节与内心完善而看轻外物,一旦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又表现出“士为知己者死”的一面。
    因为“择主”“待识”等原因,诸葛亮过起了躬耕陇亩“晨夜从容”的隐居生活。当然除了躬耕,他还博读广取,拜师交友,了解时局。这一段生活对他的学识、见识、性格等方面均产生过重要影响。
    首先,诸葛亮熟悉军事、天文、地理多方面知识,又洞察时局,跟十年隐居不无关系。期间诸葛亮博览经传,还拜师求学。求学的对象包括本地名士与外来流寓人士,因为当时荆州较为稳定,吸纳了众多人才,《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下》曰:“(刘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其奸猾宿贼更为效用,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尉赈赡,皆得资全。”诸葛亮寻师访学可考者,有黄承彦、庞德公、司马徽、酆玖等人。其中诸葛亮每次见庞德公“独拜床下”,德公亦器重亮,称他为“卧龙”(《三国志·蜀书·庞统传》注引《襄阳记》)。诸葛亮又从司马徽学,司马徽赏识其才性,向他推荐深谙谋略之道的汝南酆玖,“司马徽谓亮曰:‘以君才,当访名师,益加学问。汝南灵山酆公玖熟谙韬略,余尝过而请教,如蠡测海,盍往求之’”!通过耕读、游学、拜师,诸葛亮的知识结构逐渐完备,为他日后善于计谋、长于辞令、精于发明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诸葛亮通过拜师游学了解到外面局势的动向,因为他隐居之地处于南北交错地带,也是曹操势力与刘表割据的分野,这里消息灵通,能随时从师友那里了解天下大势。当时司马徽称赞诸葛亮“识时务”,就包含了清楚大势、大事的意思。由于这一缘故,诸葛亮与刘备交谈,未出茅庐却明晓时局变化。
    其次,性格魅力日益完善,处事能力更加成熟。诸葛亮隐居当初“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还“常抱膝长啸”,难免书生意气,甚至对刺史、郡守均不放在眼里,自视甚高。“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经过多年静隐,诸葛亮狂傲的个性有所改变,变得温和谦虚、小心谨慎,如刘备请他出山,他反复试探,待刘备三顾之后才敞开心扉侃侃而谈。此外,诸葛亮交往的青年才俊崔州平、徐庶等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对人生得失的权衡,都给他诸多启发。《三国志·蜀书·董和传》记诸葛亮后来回忆与崔州平、徐庶的情谊,曾感慨不已:“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历史研究》中指出,隐士们经过隐居已是一个“变容”了的人,“成了一个改变了的人物”。诸葛亮隐居十年同样经历了一个“变容”过程,他从十六七岁的少年成长为各方面都较成熟的“卧龙”,从一个意气书生蜕变为“识时务”的“俊杰”。
    总之,隐居生活是诸葛亮人生的重要阶段,对他本人各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评价诸葛亮,尤其在当下的诸葛亮讨论中,对于防止盲目“神化”及刻意贬低、彻底否定的偏颇,或有一定参考价值。

【襄州评论】为便于阅读、理解,不大段引述古文。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襄阳确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至少是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11-6 08: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最重要的三个城市
今天我们聊聊三国军事上最重要的三个城市,我们知道三国有三场大战,官渡、赤壁跟夷陵之战。
  但这三场大战发生的地点,其实并不是特别的重要,是正好赶上这个地方了。比如官渡,是曹操被袁绍打,为了自己运粮方便,自己退避三舍到了官渡。而赤壁是刘备被曹操追,追着追着就到了赤壁。而夷陵完全是刘备意气用事,百里扎营,人家钻了空子。
  那三国哪三个地方军事地位最重要呢?
  要了解这个,只要看三国发生战争最多的地方就好了。
  
1.汉中
  汉中这块地方,原本是一位道友的,这位道友叫张鲁,鲁大哥的妈咪很给力,他自己又有五斗米教,盘据汉中,也当了一段时间的大哥。在曹操败于赤壁之后,就把目光盯向了汉中。
  可是,打汉中,张鲁害怕不说,益州的刘璋也害怕了,为什么呢?因为汉中就是益州的门户。
  于是,刘璋在坑老板的法正张松的建议下,请自家兄弟刘备进来帮忙。
  刘备早就跟诸葛亮商量好了,得荆州后就要得益州,打着帮忙的旗号把益州拿下了。
  而此时,曹操也拿下了汉中。当时,司马懿劝曹操趁机进攻益州。因为刘备刚得益州,根基不稳。但是,曹操没心思了,要回去休息了,说得陇岂可望蜀,就此撤军。
  可以说,曹操再一次错过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刘备可不想休息,很快就精锐尽出,除了守荆州的关二哥,能来的全来了,最终,曹操的大将夏候渊被斩,刘备占据了汉中。
  这就是汉中之战,但是在历史上,汉中不仅仅发生了这一场大战,曹蜀两国的争斗,很多都在汉中一带。为什么汉中这么重要呢?很简单,汉中是益州跟中原的交结点,绕不过去的地方,益州有汉中,可以进攻洛阳长安,中原有汉中,益州就等于在自己的手掌之下。
  益州人杨洪就跟诸葛亮介绍过此地的重要性: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就是别的地方扔了就扔了,就是荆州扔了也算了,但要是汉中被抢了,还犹豫啥,老婆孩子一起上,怼他丫的。
  也因为这个原因,汉中这个地方原本是四川之一的川,但在后面,却划到了陕西。个中意味大家懂的。而现在汉中的人更喜欢去人家的省会成都玩,而不是自家的省会西安逛。
  
2.襄阳
  襄阳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地,这是曹孙刘三方交战的节点,有人统计过,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有三十回就发生在襄阳,关羽大哥水淹七军就是襄阳干的。而后面,蒙古灭南宋就是从襄阳开始。
  为什么襄阳重要呢?
  因为襄阳位于南阳盆地的口子上,占据了襄阳,江南之地就拥有了北上的基地,比如春秋时期,南方崛起的楚国向北扩张,问鼎中原的第一战就是攻占襄阳。
  而北方的政权,想利用水路进攻南方,也应当拿下襄阳,拿下襄阳,就拥有了两条路可选 ,一是直下进攻荆州,一是东行一段,占据武汉。
  所以,这个地方是中原的要点,他南通江汉、东接汉口、北上中原,西去长安、汉中。是南船北马、七省通衢。所以三国这里战争极多。
  
3.合肥
  大家看曹操跟孙权两家的战争,很多地方就是在合肥发生的。
  208年,孙权攻合肥;
  215年,孙权攻合肥;
  230年,孙权袭击合肥;
  233年,孙权攻合肥;
  234年,孙权攻合肥新城;
  237年,孙权攻打江夏,意欲合肥……
  孙权赤壁都不去指挥,他只干一件事情,攻合肥。
  为什么呢?
  曹三代曹睿说得很清楚了: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之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盖终吴之世,曾不能得淮南尺寸地,以合肥为魏守也。
  就是三国三大结节,一是襄阳,一是诸葛亮六出六进的祁山。曹家守祁山,是没办法,因为汉中丢了。而最后就是合肥。
  为什么合肥重要呢?因为守合肥,就是守淮南,守淮南就是控江南。
  中国历史有一个说法,守江必守淮,就是你要守住长江中下游,要点不在长江上,而在淮河流域,为什么呢?
  因为长江流域的粮仓就在淮河的眼皮底下,而都城往往就在南京,如果淮南没守住,人家的兵马随便就可以冲到南京,南京攻不下,但你南京后面的粮仓我可以随便踩踏。
  这是孙权疯了一般要拿下合肥的原因,这是他喉中的一根骨刺。另外,他要是拿下了合肥,才能得到淮南,得到了淮南,他才有北方逐鹿中原的资本,不然,他一辈子最多就只能坐断东南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11-6 12: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xZ700 发表于 2020-11-6 08:23
三国最重要的三个城市 今天我们聊聊三国军事上最重要的三个城市,我们知道三国有三场大战,官渡、赤壁跟夷 ...

此文关于襄阳的介绍不完全对。其实楚国在搬到纪南城以前,襄阳早就是楚国的了(楚国在襄阳荆山,“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左传》与《史记.楚世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11-7 08: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省襄阳籍三国名人(不完全统计)
如今的湖北省襄阳市,在汉末三国时期属于荆州的南阳郡和南郡。该地人才众多。
据不完全统计,汉末三国时期襄阳籍名人共有二十五人。其中蜀汉集团二十一人,东吴集团二人,一人横跨东吴与蜀汉两大集团,还有一人横跨蜀汉与曹魏集团。按地域划分,襄阳市十人,襄阳市下辖枣阳市八人,襄阳市下辖宜城市七人。
第一位:李衡。李衡是东吴集团中的襄阳市籍将领。李衡出身低微,是兵户之子,后经东吴名臣羊衜举荐加入了东吴集团。李衡官至郎中时,在孙权面前历数权臣吕壹的罪行,为吴国锄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权臣孙峻专权期间,李衡外任丹杨太守,因在职期间执法公正,受到了当地吏民及吴景帝孙休的称赞,后期担任过威远将军,最终病逝于任上。
第二位:张悌。张悌是东吴集团中的襄阳市籍名臣。张悌自吴景帝孙休执政期间加入了东吴集团,期间担任过屯骑校尉,以才识高湛、眼光长远著称。吴末帝孙皓执政期间,张悌受到了器重,成了东吴朝廷的一位重臣。西晋伐吴期间,张悌统兵御敌,最终兵败被杀。
第三位:庞统。庞统是东吴与蜀汉集团中的襄阳市籍名臣。庞统早年在周瑜帐下为官,周瑜病逝后加入了蜀汉集团。庞统在蜀汉集团中深得刘备的器重,地位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刘备西征期间,庞统在随主征战的过程中屡有谏策,三十六岁英年早逝,逝前官至军师中郎将。
第四位:庞弘。庞弘是庞统之子,蜀汉集团中的襄阳市籍官员。庞统离世后,庞弘以父功加入了蜀汉集团,官至涪陵太守,以刚直不阿、敢于直谏著称,最终病逝于任上。
第五位:庞林。庞林是庞统之弟,蜀汉与曹魏两大集团中的襄阳市籍官员。庞林早期担任蜀汉集团中的荆州治中从事,后迁任黄权的参军。蜀汉大军在夷陵战败后,庞林跟随黄权一同归降了曹魏,在曹魏集团中官至钜鹿太守,其它事迹不详。
第六位:杨仪。杨仪是蜀汉集团中的襄阳市籍名臣。杨仪早年在关羽帐下任职,后被举荐入朝为官,早期担任过尚书、太守等职。刘备病逝后,杨仪被诸葛亮召至身边,期间担任过参军、中军师等职。杨仪在职期间,与魏延的关系非常恶劣,魏延被杀就是由杨仪亲自实施的。不过,杨仪最终也被削职流放,后又被定罪入狱,最终死于狱中。
第七位:廖化。廖化是蜀汉集团中的襄阳市籍将领。廖化早年追随关羽驻守荆州,关羽被害后,廖化被俘,最终返回益州,先后担任太守、参军、广武都督等职。廖化在职期间,曾多次追随诸葛亮、姜维等人北伐建功,后期迁升为车骑将军、并州刺史等职,于蜀汉灭亡后病逝。
第八位:罗宪。罗宪是蜀汉集团中的襄阳市籍将领。罗宪少年时以才识高、善文书知名,早期加入蜀汉集团时,曾作为使节数次出使东吴。罗宪在蜀汉曾担任过太子舍人、校尉、太守等职,阎宇任大将军时转职军界统兵。蜀汉灭亡后,罗宪依然坚守城池,由于东吴发生激战,之后投降司马昭。
第九位:辅匡。辅匡是蜀汉集团中的襄阳市籍将领。辅匡早年追随刘备四处征战,在平定益州的过程屡有军功,之后曾在多地担任过地方太守,夷陵之战时官至右将军,最终病逝于任上。
第十位:杨颙。杨颙是蜀汉集团中的襄阳市籍官员。杨颙于刘备占领荆州时加入了蜀汉集团,早年跟随刘备平定益州的过程中屡有功绩,后期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期间担任过主簿、太守、东曹属等职,跟随诸葛亮北伐期间病逝于任上。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11-7 18: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这个主题——三国时期的襄阳

第十一位:胡济。胡济是蜀汉集团中的枣阳市籍将领。胡济是诸葛亮发现并提拔起来的将领,早期曾担任过诸葛亮身边的主簿,之后凭借功绩步步升迁,最终累迁至右骠骑将军,后期事迹不详。

第十二位:胡博。胡博胡济之弟,蜀汉集团中的枣阳市籍官员。胡博早年跟随兄长加入了蜀汉集团,官至尚书,主要事迹不详。

第十三位:刘邕。刘邕是蜀汉集团中的枣阳市籍将领。刘邕自荆州加入蜀汉集团,跟随刘备平定益州时屡战建功,在蜀汉早期担任过太守,后期官至后将军,最终病逝于任上。

第十四位:刘式。刘式是刘邕之子,蜀汉集团中的枣阳市籍官员。刘邕病逝后,刘式沿袭父爵加入了蜀汉集团,主要事迹不详。

第十五位:刘武。刘武是刘邕的幼子,蜀汉集团中的枣阳市籍官员。刘武少年时以学识知名,刘邕病逝后加入了蜀汉集团,官至尚书,主要事迹不详。

第十六位:傅肜。傅肜是蜀汉集团中的枣阳市籍将领。他早年加入蜀汉集团,担任过别督一职,在跟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时阵亡。

第十七位:傅佥。傅佥是傅肜之子,蜀汉集团中的枣阳市籍将领。傅佥以父功加入了蜀汉集团,曹魏灭蜀之战时,傅佥在抵御魏军的过程中阵亡,官至关中都督。

第十八位:郝普。郝普是蜀汉集团中的枣阳市籍官员。郝普早年加入蜀汉集团,刘备西征时命其协助关羽防守荆州,东吴征讨荆州三郡时兵败被俘,之后被东吴送回蜀汉。郝普在蜀汉官至廷尉,后期因事受到牵连,自绝于家中。

第十九位:马良。马良是蜀汉集团中的宜城市籍官员。马良自荆州加入蜀汉集团,以才识著称,效力蜀汉期间官至侍中,跟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时遇害。

第二十位:马秉。马秉是马良之子,蜀汉集团中的宜城市籍官员。马秉以父功加入了蜀汉集团,官至骑都尉,主要事迹不详。

第二十一位:马谡。马谡是马良之弟,蜀汉集团中的宜城市籍名臣。马谡在蜀汉集团中深得诸葛亮的器重,是诸葛亮悉心培养的重臣之一。但是,马谡刚愎自用,在街亭大败,最终被诸葛亮斩首。

第二十二位:向朗。向朗蜀汉集团中的宜城市籍官员。向朗原是荆州刘表帐下的官员,之后加入了蜀汉集团,早期担任过太守、长史等职,期间因包庇马谡被削职,重新启用后累迁至左将军,最终病逝于任上。

第二十三位:向条。向条是向朗之子,蜀汉集团中的宜城市籍官员。向朗病逝后,向条沿袭父爵加入了蜀汉集团,主要事迹不详。

第二十四位:向宠。向宠是向朗的堂侄,蜀汉集团中的宜城市籍将领。向宠早年受向朗推荐加入了蜀汉集团,官至中领军,其它事迹不详。

第二十五位:向充。向充是向宠之弟,蜀汉集团中的宜城市籍官员。向宠以叔父的功绩加入了蜀汉集团,官至尚书,其它事迹不详。
参考书籍:《三国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11-8 07: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xZ700 发表于 2020-11-7 18:12
继续这个主题——三国时期的襄阳

第十一位:胡济。胡济是蜀汉集团中的枣阳市籍将领。胡济是诸葛亮发现并提 ...

三国时期,襄阳的人才大多跑到刘备的蜀汉集团效力,从侧面证明了,诸葛亮是从襄阳出山的。正因为诸葛亮、庞统在蜀汉集团,这些人才跟着去了。

还有一种现象,襄阳在刘表时期集聚了大量人才,其中大量外地人才最后大多到了曹魏集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11-8 13: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安时期的诗歌艺术特点

“建安七子”之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 、应玚 、刘桢,已经全部在《经典洛阳》中出场了。故事讲完了,该为他们作一个总结了。

“建安七子”虽是同时代人,但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人生观,尤其是像孔融这样的名士,为什么会遭到曹操杀害呢?历来说法不一。“七子”才情各异,光彩纷呈,将他们放在一起说一说,那就更有看头了。

记者在为“洛阳八大景”系列报道作综述时,题目是《从对仗中走出来的洛阳八大景》,以论证的形式向深处开掘,观点新颖;今天,记者为“建安七子”作综述,题目是《七问“建安七子”》,采用了“答记者问”的形式,行文活泼,形式新颖。

就让我们随着记者的提问,来听听“七子”如何“回答”吧。

——编者

正值春暖花开,古人逝去复来。

话说“建安七子”在《经典洛阳》一一露面后,王粲、陈琳等满心欢喜,收拾行囊准备回老家去。王粲、孔融是同乡,若按今天的行政区划,同属山东省人。两人作伴还乡,正好搭档。

可是孔融心中不快,对着王粲发牢骚:“《经典洛阳》讲你的故事时,把你说得那么好,似乎比我强多了。但你心里清楚,当时我的名气可比你大得多!你不过在诗歌方面有些成就罢了。而我在政治上、文学创作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你说是不是?!”

王粲心想:孔融已经死了1798年了,竟还没改掉这臭脾气!干脆,“建安七子”都暂不回家了,开个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再说说各自的感受。于是记者与“七子”之间便有了以下对话——


一问孔融:孔先生您好。您的人品和才情,都很令人钦佩!但您为啥说父亲于儿子没什么恩情,不过是当初为了发泄情欲,在子宫里种了一颗种子而已;又说儿子与母亲的关系,不过是寄物瓶中,倒出瓶中之物,母子关系也就完了——这话多难听啊!即使在思想解放的今天,怕也是奇谈怪论吧?

孔融作答:记者先生你有所不知!当时我说这话,事出有因。你知道,“建安七子”生活在东汉至魏初,你们后世之人写文学史时,犯了一个大错误——仅仅把建安文学圈定在25年间。实际上建安文学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算起来有50多年历史!

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那是继先秦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大解放和文学大发展的全盛期!战乱频仍,可挡不住文化的辉煌灿烂,你说怪不怪?建安九年,也就是公元204年,曹操占据邺城,在中国北部开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许多文士归附曹氏集团,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文人集团。文人随军占许都,进洛阳,南征北战;忧世事,写离乱,形成了“建安风骨”。

我孔融,就是这“建安风骨”中的第一块硬骨头!你们现在不是有一个词叫“颠覆”吗?我当时做的事情,就是颠覆。颠覆什么呢?颠覆我的老祖宗孔子关于人伦方面的理论!

他说君臣父子等级森严,我偏说人人平等。那时候,兵连祸结,饿殍遍野,人们饿极了,成年人就吃小孩子,可直接吃自己的孩子又不忍心,就“易子而食”。你把我的小孩当午餐,我把你的小孩当晚饭,残忍至极,人性尽失。可是,虚伪的曹操,还要以“孝”治天下。可悲!可笑!可叹!做父亲的连自己的孩子都吃掉了,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讲孝道?呸!什么讲孝道,什么“举孝廉”,不过是皇室和朝廷用来维护人伦秩序的一种手段罢了。所以,我就说了上面那些话,不过是激愤之言,有什么错?

可曹操那厮,抓住我的小辫子不放,非要判我死刑。罪状还是那一条:不孝!最可笑的是,法庭当场出示的证据,居然是我说的一句话——一次,有个人向我请教:“假使天下饥荒,仅有一点点食物,做儿子的给不给父亲吃?”我回答:“倘若父亲不好,宁可给别人。”我说的是实话呀!如果父亲是个杀人犯,还要让他吃饱了再去杀人吗?但曹操想杀我,便把这句话作为我不忠不孝的证据,把我杀了。

唉,我是“建安七子”中死得最早的一个?我的妻子、儿子与我同时被杀。当时我56岁,我的两个儿子,一个7岁,一个9岁,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呀!你说曹操残忍不残忍?

其实曹操杀我,是因为我在政治上和他观点不一致,并不是我不孝——“孔融让梨”的故事谁人不晓?对哥哥我尚且这么讲礼貌,对长辈会不孝顺吗?记者先生,你可以问问曹操:他延揽人才,不是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只要有才就行”吗?为什么又以不孝的罪名,把我孔融给杀掉了呢?

这就是我的冤屈和愤懑!你问问陈琳他们,看我说的对不对?


二问陈琳:陈琳先生,记者在写您的时候,遣词造句都是小心翼翼的,因为知道您的笔锋比刀剑还锋利,生怕写得不到位,让您反戈一击。请问您对孔融刚才的发言有什么看法?

陈琳作答:首先我要说的,是后人对我有误解:说我的笔锋锋利,似乎我是一个刀笔吏。其实我最不愿意落下这个名声。因为“刀笔”一词,看似褒,实则贬,是在骂我哩!

当时,我替袁绍写檄文讨伐曹操,虽然出言不逊,却是万分正确!因为檄文的特点就是火辣辣,如果把檄文写得客客气气的,那还叫檄文吗?可是你们后人,也和曹操一样,总认为我做人不厚道,骂了他的祖宗。其实我不过是说曹操是阉宦之后,这并没有说错。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之家,他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的宦官;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难道他不是阉宦之后吗?

我骂他的祖宗,那也是应该的。当时百姓痛恨宦官专权,恨得牙根儿痒痒,越是显赫的宦官家族,越让人痛恨。所以曹操最怕人家揭他的老底,最怕谈出身。我当时写檄文,找准了他的软肋,切入点很正确,并且把他的头风病都骂好了,这是水平高,怎能怪我不厚道呢?

不过,我很佩服曹操的博大胸襟,他是真爱才,不是在作秀。后来袁绍战败,我被俘了,曹操不记仇,不给我“穿小鞋”,一直重用我,我很感激。他的儿子曹丕,也很高看我。在诗歌方面我没有王粲的名气大,但曹丕在提到“建安七子”的时候,把孔融排在第一,把我陈琳排在第二,把王粲排在我后面,看来曹家对我还是不错的。

至于孔融对曹操的评价,我觉得有点儿偏激。可是,毕竟他死得那么惨,所以这个问题我回避,你去问问王粲吧。

三问王粲:王粲先生,今天向您提的问题比较尖锐,为啥曹操出行时,总把你带在身边?为啥铜雀台刚建成,您就带头写诗文赞美曹操?是不是有意阿谀奉承曹老板?

王粲作答:记者先生,我想反问你一句:难道曹操不值得赞美吗?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和云水襟怀的英雄,可不是像孔融说的是嫉贤妒能的小人。你们现代的文学家鲁迅,在评价曹操的时候,说的是公道话。鲁迅说:现在我们一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想起戏台上那个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认识曹操的正确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存在的年代久一点儿,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存在的年代短一点儿,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久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要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其他朝代的人,便可以很自由地贬斥前朝的人物。比如秦朝,史上记载的几乎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朝人说坏话的命运。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还说:董卓之后,曹操专权。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没有说谎。

看!曹操起码是真实的,他坦率、强悍、智慧、大度、凶狠,符合做政治家的条件。所以我要说,我们那个时代,正需要曹操这样的人物出现。当时的文人,差不多都佩服曹公,不信你问问阮瑀 、徐干、应玚、刘桢他们几位吧。


四问阮瑀:今天只问阮先生一个问题,您是“建安七子”之一,排名第五,可为啥后来曹植把您的名字删掉,换上杨修了呢?是您得罪他了吗?

阮瑀作答:我没有得罪曹植。我也不明白他为啥把我的名字从“建安七子”当中删掉了,可能他嫌我的性格太软弱了吧。其实现在我才发现:曹丕和曹植都戏弄了我。听说,我死后,曹丕写《寡妇诗》悼念我,完全把我当成一个独守空房的寡妇来同情。现在想想,当时我真不该写讨好曹操、曹丕的诗歌。至于杨修,他和曹植的关系很铁,曹植把他添加到“建安七子”当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曹植的这个改动,历史并不承认。我阮瑀,还是“建安七子”之一!

五问徐干:徐干先生,总觉得您的名字很现代化,也很别致,当时您是不是风头很健?

徐干作答:哈哈,恰恰相反,我当时生活得很低调,你们《经典洛阳》对我的评价是“一池温泉”,我很喜欢这样的定位。温泉,静默中不乏热情,挺好。若有来生,我还做“温泉”。

六问应玚:应先生,您是“建安七子”之一,可为啥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提到您的时候都一笔带过?

应玚作答:呵呵,这不能怪罪中国文学史,只能怪我当时太贪玩,整天下围棋、斗鸡。实际上,任何一个文人集团,其中必有首席和末位,我和刘桢、徐干三人,当时就没有孔融、陈琳、王粲、阮瑀的名气大,下辈子应该继续努力!继续努力!

七问刘桢:刘桢先生,怠慢您了,最后才问到您。您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建安七子”吗?如果您知道当时还有和“建安七子”齐名的文人,请告诉我,下篇会考虑让他出场。

刘桢作答:谢谢记者先生这么信任我,让我来作总结。其实让我看,我们“七子”的文学成就并不高,比比后来的唐诗宋词,比比李白、杜甫,我们写的那点儿东西不太出彩。不过,我们开创了“缘情而发、直抒胸臆、慷慨悲歌,再现现实”的个性文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这倒是事实。

至于说到当时与“七子”齐名的文人,那当然是蔡琰,也就是蔡文姬。她的父亲,即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蔡邕,其书法碑刻,被你们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发现——这父女俩故事多多,接下来该让他们出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11-8 20: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古思幽记古人之:王粲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今考为邹城市郭里、石墙镇一带)人。

一、出身显贵

王粲出生于名门世族之家。曾祖王龚,汉顺帝时官居太尉,名重一时;祖父王畅,曾被人称为“八俊”之一(见《后汉书·党锢传》),汉灵帝时做过司空;父亲王谦,为大将军何进府中当过长史。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司徒征举他为僚属,皇上又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他都没有就任。

二、一生艰辛

17岁(193年)以前,洛阳、长安。17岁至32岁(193—208年)寄寓襄阳15年。 17岁时,南下荆州(治所襄阳)依刘表。32岁至41岁(208—217年)依附曹操,生活于邺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襄阳,王粲劝刘琮降曹。建安二一年(216)冬,随军征吴,次年春,病逝于返邺途中。襄阳万山有王粲井,襄阳城东南角建有纪念王粲的仲宣楼。

三、少有才名

王粲是一个聪慧早熟的少年,少时博闻强记。《三国志》本传说他“博闻多识,问无不对”,读道边碑能够背诵而不失一字,看围棋局可以覆局而不误一道。他学识渊博,问无不答,当时旧的礼仪都已被废弃,建立各种制度都是王粲主持。有一天,王粲和别人一起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你能把它背诵下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叫他背转身背诵,一个字也没错。他看别人下围棋,棋局乱了,他便按照原来的局势将棋子重新摆出来。下棋的人不相信,用手帕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两个棋局一比较,不错一子。

王粲生来善于计算,做算术时,推理验算得很周密。他擅长写文章,提笔成文,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当时人常常认为是事先构思好的,但即使经过反复斟酌推敲,也不能比他做得更好。

在随汉献帝西迁长安的流亡政府中,有名儒,大手笔蔡邕(蔡文姬之父)。尽管时局极端动乱,蔡邕家里仍然经常宾客满堂。有一次,王粲登门拜谒蔡邕。年近六十的蔡邕一听王粲来到,立即“倒屣迎之”(《三国志.王粲传》),使满座为之震惊。蔡邕对王粲作了一番称赞,又向宾客们表示要培养这一位神童:“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四、邺下建功

建安十三年(208),王粲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曹操在建安九年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平定河北,统一中原。建安十年,曹操又北击乌桓,解除了后顾之忧,于是就积极准备南下。八月,刘表病死,刘琮继守荆州(治所襄阳)。当时荆州统治集团内部,在对待曹操的态度上分为主战和主降两派,王粲属于主降派。九月,刘琮降。

曹操不愧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刚刚取得荆州,就迫不及待地擢用人才,过去不为刘表所容以及不愿和刘表合作的和洽、刘滇,韩暨,裴潜,司马芝和王粲,都被任命为适当的官职。王粲被辟为丞相椽,赐爵关内侯。

这一次南行,曹操的随行人员除了曹丕以外,还有刘桢、徐干、陈琳、杨惰,应瑒等文士。从此,王粲就加入了曹操幕中的文士行列,并越来越受到曹氏父子的信任。为了庆贺这次南征的成功,在离开襄阳进击刘备以前,曹操虽然军务倥偬,仍抽暇在汉水之滨置酒大宴群僚。在宴会上,王粲举觞致辞,歌颂曹操这一选任贤俊的措施,王粲说:“现在袁绍起于河北,依仗人马众多,一心想要兼并天下。他虽然喜爱有贤能的人,但不知道任用,所以杰出之士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坐观时变,自以为可以做今天的周文王。在荆州避乱的读书人,都是海内的俊杰,刘表不能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的时候没有人辅佐他。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就整顿军队,修治武器,收罗豪杰加以任用,以便能横行天下。等到平定江汉,又选拔这里的贤人俊士,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官位上。因此,天下的人都心向着您,远望您的风采而希望接受您的统治。您能文武并用,使英雄尽力,这是夏、商、周三王的做法啊!”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

和同时代的文士相比,王粲的后半生是得意的。孔融,杨修被杀,徐干贫病,应氏兄弟曾远赴朔方,刘桢因平视甄夫人而被罚做苦工,唯独王粲一直为曹操所信用,委以重要的职责,经常陪同曹操坐车出入。而且,在曹氏兄弟的夺嫡之争中,王粲也能以玲珑圆滑的态度周旋其间,而不象杨惰、吴质那样死保一派,因而能同时获得曹丕和曹植的好感。

建安十八年,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受封之前曹操做了一通三揖三让的老文章。揖让之际,苟攸、王粲领衔劝进。曹操受封以后,王粲立即被任为实权很重的侍中之一。至此,他要“假高衢以骋力”的壮志已酬,积极性更为高涨。他走马上任,“兴造制度”(本传),制礼作乐,写作了《太庙颂》和《俞儿舞歌》等几篇有韵的谀辞。

五、英年早逝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春,王粲于征途上病卒,时年四十一。他寓居江南期间,即20多岁那年,因未得刘表重用,不仅更加思乡,也使他在荆襄之地,总有身世飘零之感,“悲故乡之壅隔号,涕横坠而弗禁”,心中每每郁郁不快。一天,他在拜访时为刘表治下的长沙太守张仲景时,素有“进为良相,退为良医”奇志的张仲景对他一本正经地说,你有病啊,先生,不治的话,40岁将会眉发脱落,脱落半年后保不住命呢。但坚持服五石汤就会好。王粲自认年轻体健,没把仲景的话当回事。不久,两人又相见。仲景仍关心王粲的病。王粲出于对仲景的尊重和客气,就谎称说已服用五石汤。但仲景摇头说,我看你的气色,知道你没有服药。“君何轻命也!”张仲景叹息一声,再次劝告他要服药,不可大意。数年后,树倒猢狲散。王粲归依曹操,春风得意,早把良医的话抛之九霄云外。果然,王粲于四十岁时始脱眉毛,眉落后一百八十七天逝世。史书记载很简,只说是染疫疾而亡,其实,细加考证,就是他患麻风病(脱眉发)不治而发而致命。诗魂远游,历史如烟。从历史医学角度看,王粲的不幸早逝,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过分自负和不相信医生所造成的。医圣张仲景料事如神的这段历史传奇却永驻人间人心。王粲的悲剧告诫人们要珍视生命,要健康,要长寿,就要相信和亲近医生,决不可讳疾忌医。

王粲有二子,魏讽造反时为其所引,事败被诛,王粲后人遂绝。《文章志》曰:太祖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

六、诗文著述

王粲是邺下文人集团重要成员。在 “建安七子”(陈琳、徐干、阮禹、孔融、应玚、刘桢)中,地位最高,是唯一封侯者;成就亦最高,《文心雕龙·才略》称其为“七子之冠冕”。王粲生活在军阀割据称雄的时代,当时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不已,旱蝗灾害连年发生。王粲十六岁时创作的《七哀诗》,发语悲切,情致凄婉,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及作者的痛楚心情,写出了被董卓部将劫掠后的长安荒凉凋敝、惨不忍睹的离乱景象,流传至今。他以辞赋见长,他写的诗赋锤字炼句,风格清丽,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初征》、《登楼》、《槐赋》、《七哀诗》等是王粲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性作品。王粲散文以他为刘表拟的《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比较成功。书中劝解袁氏兄弟毋作阋墙之斗,应当联合御侮,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写得"词章纵横"(张溥《王侍中集题辞》),甚有情采。王粲精于数学、棋艺,对前代典章礼仪,尤为熟悉。在魏多参与朝廷奏议及拟订制度,《太庙颂》等皆出自王粲手笔。他自视甚高,在《仿连珠》一文中,隐然以管仲自比,并强调说:"帝王虽贤,非良臣无以济天下。"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儒家,间亦杂有法家刑名之学,认为欲致治世,必须“吏服雅训,儒通文法”,“宽猛相济,刚柔自克”(《儒吏论》)。他还接受了道家的某些影响,如《安身论》中把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安全,归结到“寡欲"”,就是入了黄老一途。

七、其人轶事

《世说新语·伤逝》: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曹操在邺城专门建造了一个铜雀台,台高十丈,上面建有房屋百余间,专供建安七子等文人名士活动之用。曹丕当时是文坛领袖,与建安七子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虽然曹丕官位显赫,但他与建安七子在一起仍以文人的身份出现。“行则连兴,止则接席。”建安七子中的王粲最富才华,也很诙谐幽默。他高兴的时候,喜欢学驴叫,常引得大家捧腹不已。建安22年,王粲去世,消息传来,整个建安文坛被震动了,曹丕更是不胜伤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后,在王粲墓前,曹丕说道:“仲宣(王粲的字)平日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送他入土为安吧!”随即学起驴叫来。连同曹丕前来吊唁的才子们也一起学起了驴叫,于是,王粲墓前响起了一片驴叫声。
王粲虽是一个聪明绝顶的才子,然而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依附刘表期间,刘表原来想把女儿嫁给王粲,就由于嫌王粲“形陋”而改变主意,转而嫁给了王粲的族兄王凯,而且直言不讳地向王粲说明理由。王粲为人“躁竞”而“通脱”,自然难免不快。也许正由于此,他和刘表之间始终不能融洽,在荆州一直不受重用。曹植在《王仲宣诔》中说他“翕然风举,远窜荆蛮。潜处蓬室,不干权势”,所谓不干,对热中仕进的王粲来说,自然不是“不为”而是“不能”。

《王粲登楼》杂剧(元·郑德辉作)。全称《醉思乡王粲登楼》。写三国时王粲因恃才骄矜而屡遭挫折,登楼遣闷时趁醉吟诗作赋的故事。其大概的剧情为:王粲之父与蔡邕指腹为亲,王粲奉母命进京拜见蔡邕。蔡邕得知王粲虽有才学,但恃才矜傲,于是在酒席间故意怠慢,王粲负气离去。蔡邕暗中又让曹植赠银,将他推荐给荆州刘表。刘表见王粲其貌不扬而且性情傲慢,也不愿任用,于是王粲流落荆州(此处表述有问题,应该说住到了襄阳的万山),常到好友许达的楼中饮酒,思乡流泪。重阳节,二人又聚,王粲借醉意写诗作赋,抒发心中苦闷。此时王粲所写的万言长策经曹植、蔡邕转送,被帝王看中,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王粲终于如愿。蔡邕与曹植此时才将真情告诉王粲,并让他与蔡女成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11-9 08: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xZ700 发表于 2020-11-8 20:10
发古思幽记古人之:王粲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 ...

红字标注的人才当时都住在襄阳,再次证明,东汉末、三国时期,襄阳人才济济,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

主题

1362

帖子

138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11-9 19: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有史学家说:三国始于襄阳,终于襄阳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阴历),曹操大举南征荆州牧刘表(治所襄阳)。刘表去世后,荆州有大量亲曹派,他们劝荆州新主刘琮投降曹操,曹操轻松拿下位于长江中游,扼天下之中的荆州。只是让曹操没想到的是,他只是荆州的匆匆过客,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随后的赤壁之战,曹操遭到历史性的惨败,刚拿到的荆州还没捂热就丢了一大半。不过,曹操还是控制荆州的一座重镇,因为有这座重镇,让曹魏日后与蜀汉、东吴对抗时占据非常大的优势,这就是襄阳。

关于军事重镇襄阳,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了,这里不妨再简单介绍一下。襄阳位于湖北省北部,西北有武当山接陕西,(东)北有桐柏山接河南,扼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西南有大巴山可通巴蜀,东南顺汉江东下可至汉口再转至江南等地。虽没有明确排位,但襄阳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第一线的军事重镇,其得失极大影响了南北朝(南北对峙)的攻守形势。襄阳“地连荆豫,扼制南北,自三国以来即为天下争衡之重地” ,这个“自三国以来”指的是曹魏控制襄阳。

咱们看三国地图,曹魏的南线在长江北岸(不濒临长江),西段与蜀汉相接,东段与东吴相接,襄阳正好卡在两段的相对中间位置。咱们先从曹魏的防守角度来讲,曹操刚得到荆州后,就意识到襄阳之于东、西、南、北的战略意义,设置了地级的襄阳郡,以襄阳为重地。曹操兵败荆州后,长江上的重镇江陵为刘备控制,后刘备势力急速扩张,最终控制益州和荆州(西部),给曹操和孙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对曹操。

刘备志在灭曹收复中原,所以暂时还要联合东吴,以为犄角。作为荆州控制中心的江陵(湖北荆州)距离襄阳不过一箭之地。一旦让蜀军攻克襄阳,那么曹魏南线将完全失守,作为曹魏核心区域的河南(洛阳、许都)将直接暴露在蜀军的攻击之下。即使蜀军控制襄阳后不北上,也会严重牵制曹魏的兵力分布,曹魏迫于防守河南的压力,只能从别处调兵到襄阳一线,这对刘备从汉中攻魏,以及孙权从江淮攻魏都是有利的。蜀军如果控制襄阳,对洛阳是极大的威胁。

刘备显然也看出了襄阳之于曹魏的门户意义,实际上的荆州牧关羽一直力图攻占襄阳,而曹魏不惜代价死守襄阳。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起兵进攻樊城和襄阳,水淹七军,把曹操吓个半死,甚至要迁都避难。曹操再是英雄一世,但面对地理上的劣势也无可奈何。从襄阳北上洛阳,首先要攻南阳,南阳与襄阳之间全是平原。蜀军攻克南阳后,南阳与洛阳之间有一些山区,比如伏牛山等山,但蜀军完全可以向东偏移一些绕过伏牛山继续北上,穿外方山与嵩山之间的平原就可攻到洛阳。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