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少尉
 
- 积分
- 1380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0-12-5 18: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3】
七、曹孟德子若豚犬
至此曹操分化孙刘联盟的战略决策大获成功,孙权取荆州、杀关羽,已与刘备结下了血海深仇,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只待刘备怒而兴兵,曹操就可与刘备夹击孙权,先解决其中一个。然而天不假年于曹操,关羽被杀后不久,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即位,不久代汉自立,定国号“魏”,改元黄初。
刘备也于曹丕代汉后,于次年自立为皇帝,以继承汉祚,改元章武,史称“蜀汉”。孙权夺取荆州后,一直把防备刘备报仇作为头等大事,同年四月,孙权迁都到武昌,亲自坐镇荆襄防线,稳定荆州局势,防备魏、蜀。而刘备登上皇位后不久就决定对东吴用兵,以报荆州被夺,关羽被杀之仇。
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不顾群臣反对,大举兴兵攻伐东吴,击破吴将李异防守的巫县(今四川巫山西北)和陆逊防守的秭归。闻得刘备来攻,东吴举国惊骇,孙权紧急向刘备求和,诸葛瑾也写信向刘备陈说利害,但刘备盛怒之下,直接予以拒绝。东吴举国惊骇倒未必是怕刘备进攻,而是终于明白夺取荆州与刘备翻脸后自己的战略态势并没有改善,反而变得恶劣。
刘备东进,东吴并非没有能力抵敌,就怕魏国趁机南下,那就是东吴的危急存亡之际了。这其实正是十二年前曹操主动放弃江陵获得的收益,蜀吴交战,存灭只在魏国的转念之间。这就是孙权、吕蒙短视贪利带来的恶果。
在刘备还没有出兵前,魏主曹丕就咨询群臣,刘备会不会为关羽报仇?刘晔认为:“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
八月,孙权向刘备求和失败后,派遣使者向魏国卑辞称臣,试图稳住魏国,避免两线作战,防止亡国之祸。这种情况下,对魏国极为有利,但要想因势利导,必须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于是,曹丕再次咨询群臣意见。
一种意见以刘晔为代表,认为应该联蜀攻吴,对吴、蜀来说,依山阻水,有急相救,是小国之利;现在吴、蜀自相攻伐,是自取灭亡。应该乘此有利时机大举出兵,与蜀国夹击吴国,攻击其腹心地区,不出一个月吴国必亡,而吴亡蜀必不能独存。可是说是精准的看到了当前局势之关键所在。
第二种是曹丕自己的观点,主张联吴攻蜀,认为东吴称臣求降,却去讨伐人家会使天下想要归顺的人产生疑心。不如接受东吴投降,一起攻打蜀国。
曹丕想先打蜀国,也不是不可以,但不如打吴国有利,攻打蜀国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刘备与东吴暂时议和,回头全力对付魏军。而且魏军攻蜀,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出汉中一途,难以和东吴形成有效协同,想要攻灭蜀国难度很大,并不有利于魏。而与蜀国夹击东吴,刘备正在盛怒之中,改变战略决策反过来和东吴共同抗击魏国的可能性很低,大概率出现刘备乐意见到东吴就此覆灭的情况,魏国会得到一统天下的机会。
第三种意见来自于王朗,主张不军事介入,认为天子大军应该像华山、泰山那样,安坐以示天威,等待有利时机再说。实际上就是委婉的表示反对用兵。这种意见可以说是书生庸见,属于典型的“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结果曹丕居然采纳了王朗的建议,继续采用挑动吴、蜀相争,坐待两弊的方针。
在曹操时期,孙刘联盟抗曹,采用挑动吴、蜀相争,坐待两弊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而且导致孙刘反目,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可以说是结出了果实。而现在刘备大举攻吴,正是魏国摘桃子的时候到了,这是曹操留给曹丕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在最有利的时机到来时却选择继续等待,只会眼看机会从自己手边溜走。
稳住魏国后,孙权得以全力对付刘备。蜀章武二年闰六月,吴将陆逊大破刘备于猇亭(今湖北枝城北),刘备退保白帝城。打败刘备后,孙权对魏国当即改变态度,日趋强硬。曹丕大怒,这时才想起了武力压服,于当年十一月分兵三路攻击洞口、濡须口和江陵。然而吴国赢得猇亭之战后士气正旺,以水战和临江坚城战斗的方法击败魏军攻势。曹丕不在猇亭之战的有利时机出兵,却等到了东吴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候怒而兴师,难以取胜也是在意料之中。
八、综述
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以荆州为中心展开的斗智斗勇是我国军事战略史上的杰出篇章。
曹操面对赤壁战后孙刘结盟,自己无法取胜的局面,主动退让,放弃前出阵地——江陵,避免自己处于利益相争的漩涡中心,采取守关键核心之地襄阳防御荆州一线,出兵淮南压迫孙权的方针,试图分化对手,坐待其弊,使得孙权在战不能胜曹操受阻于淮南.
而荆州方面又因为曹操采取守势压力减轻,与刘备利益纠纷终陷入不可调和的状况,导致孙刘两家拘泥于夺取土地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曹操在北虎视眈眈的长期危险,最终矛盾总爆发,孙刘联盟宣告破裂;乃至于为了争夺荆州,孙刘两家兵戎相见、大打出手。给了曹操的继承人曹丕一个各个击破的绝佳机会,可惜曹丕远不及乃父,一介庸才不能准确把握机会,最终还是三足鼎立。
曹、孙、刘的三角斗争,对于现在美、中、俄的关系很有借鉴意义。国与国的三角斗争,两弱联合抵抗一强是通常的做法。对较强的一国来说,分化两弱的联盟是要首先考量的,只有分化对手才能各个击破。
故郭嘉那句“急之则相持,缓而后争心生。”至今依然是强国针对弱国联盟的基本原则。而对于弱国来说,联合另一个弱国对抗强国,并保持压制另一个弱国是首要的考量。既要做到保持联盟的共同诉求,也不能因为要抵抗强敌而扶持盟国过甚,要避免盟国的力量超过自己而导致不必要的风险。要把握这个度,远比强国分化弱国联盟难度要大。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