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Z700 于 2020-11-19 22:25 编辑
因原论文为PDF版,故选一个类似的容易阅读的文章
(节选)魏蜀吴三国交兵中的襄阳:控扼南北,逐鹿中原必争之重地
三国时期,襄阳位处交通要冲、周围山川环绕、土沃水丰,因而受到兵家重视,成为南北争夺的热点区域。襄阳的战略地位也随着三国军事形势变化而出现升降波动。
从赤壁战后到曹操去世,魏蜀双方激烈争夺襄阳,曹魏荆州军政长官和州兵主力即驻于此地。曹丕代汉后,三国实力保持均势,为了休养生息,曹魏将荆州军队主力和都督治所北徙宛城,襄阳成为孤悬汉南的要塞。曹魏强盛后逐步压迫孙吴防线,并将荆州军政中心先后南移新野、襄阳,襄阳的战略地位得以回升。
西晋在灭吴之战中,以南郡作为其荆、益二州军队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战场,故而将前线总指挥部大都督治所和预备队“中军”的驻地设在襄阳,以便监控战局的发展,这表明襄阳之军事地位历经沉浮后升至这一历史时期的最高程度。
在汉末至晋初的战争进程中,襄阳曾是南北对抗双方激烈争夺的热点区域。顾祖禹曾云:“(襄阳)府跨连荆、豫,控扼南北,三国以来,尝为天下重地。”
自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投降之后,襄阳遂归属曹魏,成为其南陲要镇,曹魏军队屡次在此地抗击敌军入侵。据《三国志》及裴注与《晋书》所载,在40余年之内,吴、蜀对襄樊地区策划、发动的攻势共有8次。
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的北征,到泰始四年(268年)万彧(郁)的袭扰,均遭受挫败或无功而返。这些情况反映出襄阳、樊城为蜀、吴北伐的主要作战方向之一,曹魏及西晋政权因此非常重视襄樊地区的防务,曾先后数次将荆州战区最高长官征南将军或荆州都督的治所设在那里,形势危急时调集各处兵马前来救援,竭尽全力守卫该地,如魏明帝所言:“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襄阳为什么会引起三国政治家和军事家们的关注?
老袁认为,主要是因为它位于南北交通的要冲,周围的地形与水文条件利于防守,自然环境优越而物产丰饶。
南北通衢、水陆枢要三国时期,孙吴占据荆、扬二州,其经济重心区域分别在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和下游的苏湖平原,为兵员粮赋出产屯集之地。孙吴北征中原的主要道路,东边扬州战区的军队主要通过濡须水、施水、肥水航道,经过巢湖攻击合肥,企图北据寿春。西边荆州战区与北方的交通往来则有水陆两途,陆路可由江汉平原的核心地带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北上,过今当阳、荆门、宜城等地直趋襄阳,此路在历史上被称作“荆襄道”。
自襄阳涉汉水后过樊城,再经襄邓走廊通道进入南阳盆地,然后分为3条道路通往中原各地:
其一,向东北穿越伏牛山脉南麓与桐柏山脉北麓之间的方城隘口(今河南方城县东),到达华北大平原的南端。如《荆州记》所言:“襄阳旧楚之北津,从襄阳渡江,经南阳,出方(城)关,是通周、郑、晋、卫之道。”此途又被称为“夏路”,是春秋时期楚国屡次与齐、晋等国逐鹿中原、争夺霸主地位的进军路线。
其二,从南阳盆地沿白河支流河谷北行,越伏牛山脉分水岭,过鲁阳(又称三鵶,今河南鲁山县南)、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诸隘,则进入伊、洛流域,抵达号为“天下之中”的洛阳平原。《史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并向使者王孙满询问周鼎之大小轻重,其大军走的就是这条道路。汉元和元年(84年),章帝自洛阳南巡,“进幸江陵,诏庐江太守祠南岳……还,幸宛”,也是经由此途。
其三,自宛城(今河南南阳市)西行,越今内乡、淅川入武关,经商洛山区穿过蓝田峡谷后,即到达关中平原,后人或称其为“秦楚大道”。楚怀王十七年(前311年),“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遭到惨败。秦昭王十五年(前291年)白起攻楚,取宛(今南阳市);二十八年(前278年),白起复攻楚,取鄢(今湖北宜城)、邓(今河南邓州);次年便攻克楚国首都郢城,其前后出师都是沿着此条路线。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南游,“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上自南郡由武关归。”《史记集解》引应邵曰:“武关,秦南关,通南阳。”秦始皇即由荆襄道北上,经南阳回到关中。
此外,襄阳沿滚河东行,过今枣阳,可走桐柏山和大洪山间的谷道抵达随州,再顺涢水南下,经安陆、云梦进入江汉平原东端,抵达长江之滨的沔口(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区)。
江汉平原与北方联系的水路,则是通过汉水运输航行。汉水又称沔水,发源自陕南凤县,过汉中、安康盆地后,经鄂西山地东流至襄阳城北,然后折向东南,纵贯整个江汉平原,抵达沔口(今武汉市汉口)入江。襄阳又是南阳盆地南部湍河、白河、唐河几条川流收束而下、汇入汉江之地。
故荆州与中原的水运交通,可从沔口溯汉江而上,经石城(今湖北钟祥市)、宜城至襄阳后,又可分为二途:或继续西行入汉中盆地;或转入三河口(或称三洲口,今唐白河口),北经白河而上直航宛南。由此观之,襄阳自古就是连接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的交通要冲,几条水旱道路在此交汇,使其成为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重要枢纽,因而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司马懿曾言:“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
李焘亦指出,襄阳为南方军队北进中原的主要门户,“昔蜀将关羽自襄阳攻樊城,曹公仓皇失措,议迁都许以避之。诚以襄阳之地,北接宛、洛,兵自此可以溃中原之腹心,虽曹公之善用兵,有不能抗者。”
可以说,占领襄阳地区既可以朝多个方向用兵,也能截断敌人水陆进军的交通干道,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因而成为了兵家必争的要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