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7-4 12: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善言不听
面对晋武帝要让弟弟司马攸到封国去,那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或亲人都知道这是危险的信号,所以这些人极力阻止。
春,正月,甲申,以尚书右仆射魏舒为左仆射,下邳王晃为右仆射。晃,孚之子也。
戊午,新沓康伯山涛薨。
帝命太常议崇锡齐王之物。博士庾旉、太叔广、刘暾、缪蔚、郭颐、秦秀、傅珍上表曰:“昔周选建德以左右王室,周公、康叔、聃季,皆入为三公,明股肱之任重,守地之位轻也。汉诸王侯,位在丞相、三公上,其入赞朝政者,乃有兼宫,其出之国,亦不复假台司虚名为隆宠也。今使齐王贤邪,则不宜以母弟之亲尊居鲁、卫之常职;不贤邪,不宜大启土宇,表建东海也。古礼,三公无职,坐而论道,不闻以方任婴之。惟宣王救急朝夕,然后命召穆公征淮夷,故其诗曰:‘徐方不回,王曰旋归。’宰相不得久在外也。今天下已定,六合为家,将数延三事,与论太平之基,而更出之,去王城二千里,违旧章矣。’旉,纯之子;暾,毅之子也。旉既具草,先以呈纯,纯不禁。
事过太常郑默、博士祭酒曹志,志怆然叹曰:“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亲,不得树本助化,而远出海隅!晋室之隆,其殆矣乎!”乃奏议曰:“古之夹辅王室,同姓则周公、异姓则太公,皆身居朝廷,五世反葬。及其衰也,虽有五霸代兴,岂与周、召之治同日而论哉!自羲皇以来,岂一姓所能独有!当推至公之心,与天下共其利害,乃能享国久长。是以秦、魏欲独擅其权而才得没身,周、汉能分其利而亲疏为用,此前事之明验也。志以为当如博士等议。”帝览之,大怒曰:“曹志尚不明吾心,况四海乎!”且谓:“博士不答所问而答所不问,横造异论。”下有司策免郑默。于是尚书硃整、褚契等奏:“志等侵官离局,迷罔朝廷,崇饰晋言,假托无讳,请收志等付廷尉科罪。”诏免志官,以公还第;其馀皆付廷尉科罪。
庾纯诣廷尉自首:“旉以议草见示,愚浅听之。”诏免纯罪。廷尉刘颂奏旉等大不敬,当弃市。尚书奏请报听廷尉行刑。尚书夏侯骏曰:“官立八座,正为此时。”乃独为驳议。左仆射下邳王晃亦从骏议。奏留中七日,乃诏曰:“旉是议主,应为戮首;但旉家人自首,宜并广等七人皆丐其死命,并除名。”
二月,诏以济南郡益齐国。己丑,立齐王攸子长乐亭侯寔为北海王,命攸备物典策,设轩辕之乐,六佾之舞,黄钺朝车,乘舆之副从焉。
三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齐献王攸愤怨发病,乞守先后陵。帝不许,遣御医诊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河南尹向雄谏曰:“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德望者少;齐王臣居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也。”帝不纳,雄愤恚而卒。攸疾转笃,帝犹催上道。攸自强入辞,素持容仪,疾虽困,尚自整厉,举止如常,帝益疑其无疾;辞出数日,呕血而薨。帝往临丧,攸子冏号踊,诉父病为医所诬。诏即诛医,以冏为嗣。
初,帝爱攸甚笃,为荀勖、冯紞等所构,欲为身后之虑,故出之。及薨,帝哀恸不已。冯紞侍侧,曰:“齐王名过其实,天下归之,今自薨殒,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过!”帝收泪而止。诏攸丧礼依安平献王故事。
攸举动以礼,鲜有过事,虽帝亦敬惮之。每引之同处,必择言而后发。
夏,五月,己亥,琅邪武王伷薨。
冬,十一月,以尚书左仆射魏舒为司徒。
河南及荆、扬等六州大水。
归命侯孙皓卒。
是岁,鲜卑慕容涉归卒。弟删篡立,将杀涉归子廆,廆亡匿于辽东徐郁家(《资治通鉴》太康四年一到十一月)。
晋武帝的太康四年(283)正月初一,司马炎任命尚书右仆射魏舒为尚书左仆射,下邳王司马晃(?—296年正月,字子明,司马孚的第五子)为尚书右仆射。
283年正月十八日,新沓康伯、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山涛去世。
晋武帝请来宗教礼仪部部长(太常)商量赠送齐王司马攸的物品。博士庾旉(河南尹庾纯的儿子)、太叔广、刘暾(司隶校尉刘毅的儿子)、缪蔚、郭颐、秦秀、傅珍上表说:“以前西周选择树立有完美德行的人辅佐朝政,周公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康叔(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生的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聃季(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子,周武王姬发的胞弟)都被选为三公,这显示辅佐君王的责任重大,让他们去管理地方没有辅佐国君重要。汉朝刘氏的各位侯王,地位在丞相、三公之上,但如果在朝廷辅佐朝政,就要兼军政官职,如果离开朝廷去封国,也不再兼任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官职作为尊贵的恩宠了。现在假如齐王既贤又有美德,那么就不应该以兄弟的尊贵,去担任鲁、卫地区(指春秋战国鲁国与卫国的领地,大致指今山东省与河南省部分地区)平常的齐王;如果他既不贤又无德,就不能让他去东海开拓疆域管理国家。古时的礼法是:三公没有守边的义务,只是陪同帝王讨论国事。没听说过以一方的重任去烦扰他。只有周宣王姬静(?—前783,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8年—前783年在位。周宣王重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政;军事上借助诸侯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恢复,史称“宣王中兴”)为了解救一时的危急,命令召穆公征讨淮夷,所以《诗经》中说:‘徐地不违逆,宣王令班师。’宰相不应该长期在外。现在天下已经平定,四方都成了司马氏的天下,应该马上遵循古制,让齐王参与朝政建设国家。可是,陛下反而派他离开京城二千里的齐国,这是违反过去的规章。”庾旉已经写好了草稿,他先将草稿送给父亲看,庾纯看了没有反对。
这件事经过太常郑默、博士祭酒曹志(?—288,字允恭,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之孙,陈思王曹植庶出的次子,年轻时喜欢学习,凭借才能与品行而扬名,曹植长子早卒,所以立他为嗣。曹植去世后,曹志继位,改封为济北王。司马氏篡位后,曹志降为鄄城县公,后任乐平太守,迁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后转博士祭酒),曹志悲伤地说:“哪能让有如此才能、关系亲近的人,不帮助陛下建设国家、教化天下呢!反而打发他去天涯海角,晋朝宗室亲情关系可能出现了问题吧?”于是,曹志上奏武帝说:“古代在君主在左右辅佐王室的人,同姓的有周公,异姓的有太公(吕尚),他们都身在朝廷,五代都归葬在周地。后来世道衰弱,即使春秋五霸兴起辅佐王室,又怎能与周公、召公这些同姓诸侯辅佐王室的政治清明相比呢?自从伏羲以来,天下岂是一姓所能独自占有?应当以至公之心待人,与天下共有利害,这样才能长久地拥有天下。因此,战国晚期秦、魏君主想独揽国政所以才灭亡,周、汉能把利益分给别人所以无论关系亲疏都能被其所用,这是前代所发生的明显之事可以证明。我认为应当按照博士们的意见去做。”晋武帝看了曹志的奏疏,气愤地说:“曹志尚且不明白我心,更何况天下人呢!”于是,他对所有的博士说:“你们不回答我的问题,却提到我没有问的内容,肆意制造不同的话题。”晋武帝说完,命令有关部门免去郑默的职务。这时尚书朱整、褚契(原文“契”下部不是“大”,而是“石”字)上奏说:“曹志等人越过职权,脱离职责,蒙蔽朝廷,尊崇、粉饰邪恶的言论,却假托直言无忌,请拘捕曹志等人,交廷尉判刑。”晋武帝下诏,免除曹志的官职,让他以鄄城县公的身份回到家里。其他人都被法院(廷尉)依法定罪。
庾纯到廷尉自首,说:“庾旉上表的草稿我看过,但我却肤浅无知没有阻止。”晋武帝下诏赦免庾纯。法院院长(廷尉)刘颂上奏,认为庾旉等人极其不敬,应该处以死刑,陈尸街头示众。尚书上奏,请求上报廷尉,让廷尉决定刑罚。尚书夏侯骏反对说:“朝廷设立八位法官,正是为了这时派上用场。”于是他独自上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左仆射、下邳王司马晃也同意夏侯骏的意见。大臣的表章在武帝案头搁置了七天,武帝才下诏说:“庾旉是提出议案的主犯,按照道理应该杀头,但他父亲已经自首,所以庾旉应当与太叔广等七人都免除死罪,但要把他们都在官籍中除名。”
283年二月,晋武帝下诏,把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划归到齐国(国都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二月十九日,立齐王司马攸的小儿子长乐亭侯司马寔为北海王。下令规定了司马攸到齐国去所用物品和行使权力的范围。司马攸齐王府陈列的乐器,应该三面悬挂(皇帝的乐器四面悬挂);所用乐舞,舞者分成六列六人共三十六人(皇帝八佾舞是八列八人,共六十四人)。其他如黄钺、朝车、车马的标准等级都遵从以上的等级标准。
283年三月初二出现日食。
齐王司马攸(原文“齐献王”的“献”,是指司马攸去世的谥号“献”加在中间)因悲愤和怨恨生病,请求去守母亲文明皇后的陵墓,晋武帝没有同意。并派御医给他治病。各位御医为了迎合武帝,都说司马攸没病。河南尹向雄建议说:“陛下的儿子、侄儿、弟兄虽然多,但是有德行和名望的却很少。让齐王卧病居住在京城,所带来的意义深远,陛下应该认真考虑。”晋武帝不同意,向雄因愤恨气死了。这时,司马攸的病开始加重,晋武帝仍然催他上路。司马攸勉力撑持向皇兄辞行,他平时一贯保持整洁的容貌与仪表,虽然病重,但强打精神,举止和往常一样,晋武帝更加怀疑他生病是假。司马攸上路没有几天,就吐血去世。晋武帝前去悼丧,司马攸的次子司马冏(?—302,字景治。晋朝八王之乱之一。302年司马颙与长史李含上表列举司马冏的罪状。同年八月,司马冏立八岁的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自称太子太师。十二月,长沙王司马乂围攻洛阳,两军在城内激战三天,司马冏兵败被斩)顿足号哭,说他父亲的病是被医生耽误了,陛下受了医生的蒙骗。晋武帝立即下令杀了医生,司马冏接替了父亲的王位。
当初,晋武帝与司马攸的感情深厚。由于苟勖、冯紞等人的挑拨,晋武帝要为自己死后的事作打算,所以就让司马攸离开京都。等到司马攸死,晋武帝悲伤过度。这时,冯紞正在司马炎身边,继续挑拨说:“齐王的名声超过了他的实际本领,天下人都归附他。现在他自己死了,这是国家的福气,陛下为什么要过份悲痛呢!”晋武帝于是止住了眼泪,命令司马攸的丧礼要按照安平献王司马孚的规格办理。
司马攸的行为举止都合礼法,很少有过错,即使是晋武帝也对他既敬又畏,每次和他相处时,总是斟酌词语然后才发言。
283年五月初一,琅邪武王司马伷去世。
十一月,晋武帝让尚书左仆射魏舒担任司徒。
黄河以南的荆、扬等六州发洪水。
归命侯孙皓去世。
283年这一年,鲜卑慕容涉归去世。他的弟弟慕容删(?—285,也称慕容耐)篡位,他想杀慕容涉归的儿子慕容廆(269—333),慕容廆逃走,藏在辽东郡人徐郁家中。
从以上的史料来看,司马炎亲近的是奸臣,看中的是皇权,疏远的是忠臣与亲人,尽管司马攸去世,但他不断不惩罚荀勖、冯紞,反而对冯紞言听计从。
太康五年(284)正月初四,洛阳武器库井里出现两条青龙(锷鱼)。
春,正月,己亥,有青龙二,见武库井中。帝观之,有喜色。百官将贺,尚书左仆射刘毅表曰:“昔龙降夏庭,卒为周祸。《易》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寻案旧典,无贺龙之礼。”帝从之。
初,陈群以吏部不能审核天下之士,故令郡国各置中正,州置大中正,皆取本士之人任朝廷官,德充才盛者为之,使铨次等级以为九品,有言行修著则升之,道义亏缺则降之,吏部凭之以补授百官。行之浸久,中正或非其人,奸敝日滋。刘毅上疏曰:“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威,公无考校之负,私无告讦之忌,用心百态,营求万端,廉让之风灭,争讼之俗成,臣窃为圣朝耻之!盖中正之设,于损政之道有八;高下逐强弱,是非随兴衰,一人之身,旬日异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一也。置州都者,本取州里清议咸所归服,将以镇异同,一言议也。今重其任而轻其人,使驳违之论横于州里,嫌仇之隙结于大臣,二也。本立格之体,为九品者,谓才德有优劣,伦辈有首尾也。今乃使优劣易地,首尾倒错,三也。陛下赏善罚恶,无不裁之以法,独置中正,委以一国之重,曾无赏罚之防,又禁人不得诉讼,使之纵横任意,无所顾惮,诸受枉者,抱怨积直,不获上闻,四也。一国之士,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取给殊方,面犹不识,况尽其才!而中正知与不知,皆当品状,采誉于台府,纳毁于流言,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五也。凡求人才者,欲以治民也,今当官著效者或附卑品,在官无绩者更获高叙,是为抑功实而隆空名,长浮华而废考绩,六也。凡官不同人,事不同能。今不状其才之所宜而但第为九品,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徒结白论而品状相妨,七也。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各任爱憎,以植其私,天下之人焉得不懈德行而锐人事,八也。由此论之,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古今之失,莫大于此!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敝法,更立一代之美制。”太尉汝南王亮、司空卫瓘亦上疏曰:“魏氏承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咸用土断,自公卿以下,以所居为正,无复县客,远属异土,尽除中正九品之制,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则华竞自息,各求于己矣。”始平王文学江夏李重上疏,以为:“九品既除,宜先开移徙,听相并就,则土断之实行矣。”帝虽善其言而终不能改也。
冬,十二月,庚午,大赦。
闰月,当阳成侯杜预卒。
是岁,塞外匈奴胡太阿厚帅部落二万九千三百人来降,帝处之塞内西河。
罢宁州入益州,置南夷校尉以护之(《资治通鉴》太康五年一到十二月)。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