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李勋明

寻山探水――设计监修本土建筑札记 (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6-15 18: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5-10-9 09:08 编辑

探寻南漳冯、陶古宅及辛亥革命元老冯开墓记略
李勋明

      南漳县坂桥镇一带的深山中至今还保存着几十处古色古香的老宅,笔者曾经多次去考察,每次都有新发现。二0一五年正月十六日,在民居爱好者郑先生带领下,我与何伦导演一行四人从荆门出发再度到南漳考察民居,准备把冯氏老屋和陶氏老屋拍摄成资料留存。我们于上午十点多钟先到达雷坪村陶氏老屋,因为以前去过两次,住户们对我们都很欢迎,陶氏祖屋右上方老宅中的王启汉与我同庚,纯朴热情,有问必答。
       陶氏古建筑群座落在一块群山环抱的盆地中,面积约4平方公里,分上坪、中坪、下坪,陶氏建筑群位于上坪。房屋保存较完整的大约还有近十套。青砖黑瓦,马头墙,高低错落,“明三暗五”式结构,均为三进三楹或二进五楹四合院,总计大小房屋约100余间。很多精美石雕、木雕在文革破四旧中遭到破坏。如大门匾额被铲除刷白,写上“兴无灭资”之类的宣传标语,至今犹在。现住户大多是土改时镇压地主后分得的,有的一套房子住有五六户,到现在已历三代以上,大部分都已进城或迁走,多为留守老人。邻居们以为我们是上面某些单位来的人,一个个向我们诉说他们的房子被挂牌为文物保护单位后,不准建,不准折,再不维修就要倒塌了。一位老大娘拉着我们去看她住房内摇摇欲坠的檩椽和墙壁裂口,一面唠叨一面流泪,希望政府能给些维修补贴资金。我们除了惋惜,无可承诺,唯一能做的只有多拍摄一些图片留存。
       考察拍摄完陶氏古宅,赶到冯氏老宅时,已下午二点,冯氏老宅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原为鞠姓人家所有。坐北朝南,为三间二进结构,正立面三套连为一体, 3个大门,分为西大门、中大门、东大门,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大小房间100间。建筑风格系徽派与本土风格相结合。门窗、板壁等均雕有人物和花鸟等图案。大门台阶高约1.3米,门框、门槛为青石组合,门框石高2.7米,宽0.4米,厚0.3米。该建筑靠山(玄武)形如元宝排列高耸,前面的朝山状如笔架,古人认为笔架山是最好的朝山,易出文人。不过,该朝山与主屋相距太近,又是白虎回头,导致明堂狭窄,易常移主为宜。
      一妇女告诉我们,真正的冯氏老屋有好几处,并向右指点,说那边就有一栋。我们很快找到了那栋冯氏民居,该建筑为四户两正三进建筑。站在屋前四顾,群山形来势止,场气凝聚,实乃天人合一之地。按照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评析,此冯氏建筑周边地理条件优于三个大门的冯氏老屋。我用罗盘界定座向,该房屋座亥兼乾,七十二龙为丁亥对辛巳,即座西北向东南。住在老屋右边的户主王启汉告诉我们他于十三年前花四万多元买下该屋,从北峰村搬到这里居住,我恭贺他能拥有这样的风水宝地是他一家的福报。他很高兴,说有人曾经要出20万元买走他大门左右的那对精美抱鼓石,他坚决没卖,可见他知道其文物价值。
      冯氏老屋几个大门上原都有题字匾额,文革中被粉刷覆盖。王启汉夫人拿出抄录的文字,分别曰:“大树云连”、“ 德纪西合”。王启汉介绍这幢房子是辛亥革命名人冯开房产之一,其匾额题字很可能是冯老先生所书。并告诉我们冯死后葬在果木冲覆盘山,墓地风水奇特,北风呼啸,燃放一根蜡烛于坟上,火焰安然无恙;即是大雪纷飞,雪一落在坟上便自化。并说冯的墓碑上有毛泽东和周恩来题字,我觉的好奇,要他带我们去看看。于是他父子俩骑摩托车在前面引路,行驶约三公里便到了果木冲。车停在山脚下,我们向上爬了约半小时才找到墓地。冯墓座乾向巽,即座西北向东南,所葬之山确实形如覆船,四面群山呈莲花状环抱,实为一块莲花形风水宝地。墓在山脊中端偏左位置,坟前墓碑高约一点五米,宽约0.8米,厚约0.2米,正反均刻有碑文。正面碑帽上篆刻曰:“民主高士冯府君墓志”。碑帽背面隶刻曰:“永锡尔类”。细看碑文,前面为墓志,后面为冯氏家族简介。前后碑文中并没有毛、周题字,可见王启汉所言为讹传。该碑为一九六二年腊月二十八日立,即冯开死后十二年由其孙冯应桂撰文书丹。
       根据冯开墓碑文结合其它相关史料,冯、陶二姓从明朝中叶开始落籍坂桥巡检一带,经过七八代人毕露蓝缕创业,逐步成为方圆百里望族,到民国初年达到了强盛时期。他们世代联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土地改革,政策规定,没收地主五大财产分给农户,有的甚至被枪毙,冯、陶二族一败如灰。
       通过冯开墓碑文和相关记载,冯开生于1870年,字哲夫, 1878年入私塾,1890年求学于南漳学宫,1893年赴襄阳从李熙园先生读书,清朝拔贡、侯选通判。后留学日本,1903年毕业回国,任省城(武昌)幼稚园附设女子保育科堂长。1904年8月,到江苏办学,同年12月又被调入湖南蒙养院任监督。1907年调冯到南京办学,1908年又由南京调回武昌,任模范小学校长。冯倾向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首义前夕,冯正在视学宜昌,闻革命党人将起义,急还武昌。起义炮响,冯积极拥护。湖北军政府成立之初,冯被陶德昆推举为内务部长,副总统顾问职务。辛亥革命失败后,冯开浚致力于“实业救国”,与友人合作在南漳铜绿山开采铜矿,因缺乏资金技术,未能成功。继而在南漳羊角山开瓷矿办瓷厂,因产品质量粗劣被迫下马。1917年与友人赴大冶开煤矿,又因物资不足,中途停办。1921年,湖北教育厅调冯任湖北省立襄阳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经过再三敦促,勉强赴任。1927年3月抱病辞职归里,种花、读书著文,编纂《素园文集》五卷,收入其一生诗文。
        1946年6月,刘子厚率江汉军区警卫团和地方干部突围到南漳,9月在肖堰的幸家坪小学成立第四地委和第四分区,活动在板桥、巡检、峡口一带。冯开两次邀请部队首长刘子厚、黄民伟、文敏生等到他家作客,并协助部队争取地方的上层人物。1947年部队离开板桥后,冯开识时务,土改开始前,他就动员子孙们主动退庄,减租,交出了田地房产。冯开浚因为是辛亥革命元老,政府对冯开浚个人住宅和财产给予保护,据说有一孙媳乘机将财宝藏在冯开浚的卧室,被冯发觉后搬出来放在院内,并通知政府来人收走。1951年,已升为湖北省人民政府组织部长的刘子厚邀请其出席省政治协商会议,任省政协委员,冯至襄阳因病而返。1952年正月逝世,享年82岁。
       冯开生前曾自撰一联,嘱咐子孙在他死后刻于他的墓碑上,其联曰:“天上亦昏昏那异人间休乘黄鹤升仙去,生前犹寂寂宁论死后孰遣青蝇作吊来”。读其联,足见冯开生前忧忧不得志的悲愤之情。翻译为白话文,大意说:唉!天上已昏暗无光与人间一样混沌污浊了,休想还乘黄鹤升天成仙去觅干净之地啊!我生前不合俗流,孤独寂寞,死后更不想有谁遣知己来凭吊我了!
         纵观南漳民居和冯、陶老屋,建筑风格与江汉平原的古民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都是五正五厅或三正三厅四合院布局,不同点是南漳民居都选址在群山环抱的收藏风聚气之地,结构设计充分考虑到适用安全,建筑由前向后层层推进,左右对称,前厅多为假两层,每套四合院或独立,或相连,正面显得高大气派。每楹台阶数为5步或7步(五步喻五子登科,七步喻人日,天地四时人之始也)。门楼为凹形,墙体、天井、门框、台阶就近采用山上的石材,墙体下半部尽量用条石或青砖砌筑,无不体现了古人的建筑智慧,堪称鄂中地区民居建筑之精华。
        世事沧桑,岁月流逝。冯、陶老屋见证了两个家族的荣辱兴衰,不知道在风雨中还能挺立多久。

[size=0.83em]0008.jpg (256.6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015-3-13 21:00 上传




陶氏老屋右上方房

IMG_20150306_142016.jpg (265.46 KB, 下载次数: 0)


[size=0.83em]0014.jpg (257.41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015-3-13 21:05 上传




陶氏主屋右边的一幢房子。明三暗五,三进两重天井,室内一重比一重高,三重屋面却基本是平的。用前面为阁解决,利用率极高。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6-15 18: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5-6-15 20:20 编辑



陶氏老屋远眺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6-15 18: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大门的冯氏老屋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6-15 18: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亥革命元老冯开濬墓碑


墓碑高约一点五米,宽约0.8米,厚约0.2米,正反均刻有碑文。正面碑帽上篆刻曰:“民主高士冯府君墓志”。碑帽背面隶刻曰:“永锡尔类”。细看碑文,前面为墓志,后面为冯氏家族简介。
冯开生前曾自撰一联,嘱咐子孙在他死后刻于他的墓碑上,其联曰:
天上亦昏昏那异人间休乘黄鹤升仙去,
生前犹寂寂宁论死后孰遣青蝇作吊来。
读其联,足见冯开生前忧忧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翻译为白话文,大意说:
唉!天上已昏暗无光与人间一样混沌污浊了,休想还乘黄鹤升天成仙去觅干净之地啊!
我生前不合俗流,孤独寂寞,死后更不想有谁遣知己来凭吊我了!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6-15 18: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氏老屋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6-15 18: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漳辛亥革命名人冯开墓碑文
           
      君讳开,字哲夫,清附贡生、孝廉方正,侯选通判,历任各学堂校长监督及省视学。入民国曾任临时内务部部长及副总统顾问职。晚年人民政府特邀为省人民代表任以政协委员会委员。平生志趣高超,已于七十自序中言之详也。□□兹将侍侧左右亲所闻见者略述其言行梗概勒于石,俾后世有所仰慕而不忘记。府君常诏子孙言曰:“吾家自大高祖德崇公以孝友勤俭起家,泽以诗书,兹□襄矣,汝等不守先训,恐一败不复振矣!”又曰:“古人立教有六;行、道、孝、友,次睦姻,次任恤,盖夫有不孝友而能睦姻任恤者,亦近世所谓有好家庭始有好社会也。”溯府君自游学日本,归省垣,毅然引为已任,家中子侄昆弟前后从往者十数人,颇极一时之盛,教育诸费多一身任之,培养子弟首开一家风气,不独南漳人士尊慕及他县友人知羡为罕见。中间两遭家难,吾祖父丧也,闻讣恸哭,星奔逾百日迄于葬不茹,晕其居百日,此事在古为常,在今为罕,况已届五十之年,可谓孝矣!其大事一酌于礼,其祖母丧也,适以简任职,觐见京师,闻讣即行不俟分发,有友劝其少俟者曰:“若是则我何以为人其居,吾嗣父及种□□容商榷,□改易陋俗,俾家遵行,府君持己素以清操自厉,历县校务经费支出,一钱不苟,平居虽困,约不肯妄有所求,用人也,□□讨者虽委自大美,亦必以操行为恒,有污迹者亦不肯有瞻,徇必忠告而善导之。府君外柔而内刚,貌若怯而实沈雄,辛亥武昌首义,长内务三阅月,当北军未攻夏口,汉阳相继陷,炮击武昌都督府着弹起火,各部员散走,惟内务部与军务部未动,府君毫无怖畏意,日与监察处要人筹守城策出,丰储仓谷百余石,设平粮局于四城以济难民。一弹飞落庭内辛未裂,部属相顾失色,私语曰“部长不走,将置我等何地”,府君闻之,谢曰“好之为计,不相强也”,而部属七十余人,无一人行者,其廉顽立儒,义胆忠肝之慨可风矣!其它谊行难以尽述。慨自孙中山革命失败后,军阀混战,瞻彼四方□□靡骋,愤世之污,洁身以隐。终日宛坐斗室乎一编不释,课孙莳花,或观山水著文章自娱,又手拓地数丈,杂植花木,名曰“素园”,盖本于君子素其位而行,以无入不自得之乐,倘佯其中,触物怡情,恬淡养年,卓古遗民风。甲戌岁季,弟应相亡男,因奉养维艰,迎二老养于阳坡新宅,府君虽饱经忧患,耄耋而神朗犹健,仍课孙养花,整文稿不辍,篡有《素园》文集五册藏于家。一九四六年冬,新四军游□□□,府君视其军士秋毫不犯,不似国民党军政扰民,便竭力支持解放战争,时有党政首长至家相邀与畅言当时人物之败及历代政治之改革,人服其有胆有识。解放后,部长刘公子厚特邀出度省人民代表会议,八十衰翁欣然勉至襄阳,因舟汉隔便返,常以为憾!土改提议宜保存固有文化古典及名胜古迹,慎立学校,教育宗旨祛私利,知人善任等,府君于一九五二年夏历正月丑时弃养,享年八十有二,是日竭葬于果木冲覆舟山之巅,乾山巽向,遵遗命也,呜呼!四十载于兹。不肖慵拙录于右,斯习活人,术有愧良医,继志无才,德业有亏,谨拾行事□或乖遗不德,莫□悠悠我思。         
                    注:碑幅刻:“民主高士冯府君墓志”              
                                                                  (李勋明于乙未年正月录)

冯碑背立面文:

府君曾祖讳曰:持公,庠名达璋,监生。妣王氏。王父讳孟瑾,公字琼树,增生。妣李氏、杨氏。
显考讳宗良,公庠名建元,字心斋,增贡生,葬爽马寨大围,妣陶氏、黄氏。
兄弟九八。先兄开治,配罗氏。三弟开润,年二十未娶,殁。四弟开濂,配陶氏。五弟开泗,配陶氏、郭氏。六弟开淀,配陶氏。七弟开潢,配朱氏。八弟开澜,配秦氏。十弟开洛,配陶氏。十一弟开涤,配朱氏。
女,兄弟三长;适配陶勤,伦次适朱景刚,季适罗光地。
先妣刘太安人,生男;兄弟三,长兄应栋,国立第一高等师范毕业生,妇陶氏,徐氏。先亡无子。季弟应相,纯静好学,继亡,遗一女,妇陶氏。兄弟均立,男,长子举良为嗣,男,应桂,出继伯父,因季弟应相亡,兼祧本房,妇陶氏、余氏。
男孙举银,妇陶氏。女孙举弁,玖任黄石市完小教导主任,校教师,因公惨亡,妇陶氏降服,孙女举范、举琼,从子十三人。应檄边氏,应格余氏,应□陶氏,应桐陶氏。应本陶氏。应槐陶氏。应□木氏,应榕、应柄、应模,秦氏,应林。
从女十六人,从孙男十一人。举洋、举灯等
从孙女祖亭、祖勤。曾孙男祖亮、祖平、曾孙女祖宁、祖勤、降服曾孙男祖格,曾孙女祖定。
墓联系府君生前所作,嘱刻墓石,故载之。
奉祀男应桂谨志并书篆额

两边联:
天上亦昏昏,那异人间,休乘黄鹤升仙去,生前犹寂寂,宁论死后孰遣青蝇作吊来!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8

主题

150

帖子

165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65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5-6-15 21:55: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位设计师的主持下,修复好多古建筑,是荆门历史文化的拯救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6-22 09: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划中的东宝山云烟阁
一、设计依据:根据二00八年荆门市规划勘测设计院《东宝山公园总体规划》,二00九年武汉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荆门市东宝山公园建筑设计方案》所设计的云烟阁方案,
二、建筑地点:东宝山北山头,阁高16.9米,含铜葫芦宝顶通高约21米,登临其上,俯瞰阖郡。建成后将成为荆门城市一处重要人文景观。
三、功能定位:城市人文景观建筑,市民休闲游览地。
四、文化内涵:东宝山自然人文景源丰富,历史人文遗存有东宝塔、千佛寺、普慧洞、读书台、东山书院、升天塔、白云楼、青龙观等。云烟阁选址在荆门古城水口之地,南邻青龙观,北瞰升天塔。文化内涵布置将与升天塔、青龙观相匹配。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6-29 20: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5-6-29 20:46 编辑

从卫视图上看屈家岭遗址地貌形如一只伏地吐哺的金蟾,轮廊分明,跃跃欲动。俗语云“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其蟾形地貌是自然天成,还是人为改造,或者蕴涵其它玄妙,不得而知。


                                                         不合理利用“中国农谷”魂中之魂屈家岭文化是愚昧
      
       说实话,只从荆门打出“中国农谷”大旗后, 我想屈家岭遗址应该是“中国农谷”的魂中之魂,政府一定先期作了规划建设,以便于舆论造势和上面来了客人去参观,前不久应屈姓之邀,冒雨参观了屈家岭文化遗址,看到那里破败的环境,不勉为“中国农谷”的这个魂中之魂而伤感,也实在惊诧!难怪上面来人,大多不愿带去呢,如此境况,我们有脸带去吗?
       那棵老柏树越来越凄凉苍老!
      岛上部分住户将土地承包给四川人后,他们在遗址屋前屋后,周围坡上、坡下、塘边,河边见缝插针垦地种包谷,导致水土破坏严重,冬季环境会是一派黄土岭!
      青木河由于喂鱼污染非常严重,臭味扑鼻。
      赫赫新石器文化遗址,位居煌煌中国农谷核心,环境如此恶化,令人遗憾!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说那地方属于文物保护范围,不能动。不大规摸建设,整治环境,让游客来有看点是必须的。
     不合理利用屈家岭文化遗址这个“中国农谷”的魂中之魂是愚昧。老夫吃咸萝卜操淡心,建议如下:
     1、规划建设不能有现代元素。现在新修那个观景木棚格调,古不古今不今,建议作仿真茅草处理。
     2、游客进遗址参观还是走老路过青木河堤为好,让游客笫一感觉有水、有田、有老屋,,,
     3、用本地所产的自然青石片把遗址上的禾场及道路铺面,保持古朴原始。
     4、对屋前屋后的垃圾杂物要清理。
     5、遗址上还有三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土墙老房子,这是非常珍贵的江汉本土民俗建筑遗产。在我看来其价值远超几幢现代高楼大厦,若整旧如旧,打造成民俗博物馆,会比新建的博物馆更真实,更能与遗址历史底蕴融为一体,更能吸引游客。对遗址上现存的老房子要抢救性维修,禁止折迁盖新屋,整旧如旧,保持原貌,土砖墙面要作防渗防蚀处理,避免继续被风雨腐蚀风化,屋面加固保持原状,拿出一两幢做民俗馆,扶持住户转产不搬家…………。
    6、………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6-29 20: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5-6-29 21:05 编辑


进入屈家岭遗址的主入口应该选择由南过青木河为宜。(可在上7的位置7建停车场,游客步行进遗址7。上图规划中的两个主入口和次入口由高向低又不见水,视觉…活外行!)

老房子整旧如旧,土砖墙面采用防渗防腐处理。且莫重新粉刷。

遗址上的禾场道路选用此屋门前样式的自然青石片铺设(当地有产)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