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4-9-26 14:53 编辑
重建东宝山读书台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根据清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所记载的读书台图样,结合现场踏勘进行设计。 二、设计理念:东宝山”读书台”为荆门三台八景之一,是荆门城市历史上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始建于元末清初,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现遗址地形为高约3米*宽约6米的一圆形土包(高出周边地面约3.5米)。此次恢复重建,因该地地基非原地质结构(曾经在抗战时期建过碉堡,地基较松软)为了减少对原地貌的破坏,故基础设计为整体沉台式基座。 三、工程概况: 1、亭台建筑风格按古典规范设计,为传统六角式建筑,为了增加读书台地面空间。台地设计六方向外伸1.1米。 2、梁柱和屋面均为C25钢筋混凝土。屋面、屋面梁、戗梁一次性制模同时浇筑。1:2水泥砂浆找弧、找平,坡度按古建规范计算。防水采用有机硅处理,面铺黑色中号青筒瓦。 3、钢筋采用国标Φ一级钢。 4、混凝土标号:沉台C15,梁、柱、屋面C25砼。 5、所有钢筋搭接均按相关规范下料加工。现浇板内下部主筋不得在跨中搭接,应伸过板的中心线,且搭接长度>=15d且不小于150。板面负筋不得在支坐搭接边锚入边梁。 6、正身椽、沿椽、飞椽采用75*75杉木制作。 7、油漆做法:梁柱、正身椽、飞椽及花格,原子灰膩子刮基底二遍,外喷红色氟碳漆三遍。6根立柱刮一道膩子后裹无纺纱一层,再刮原子灰一遍打磨,面喷红色氟碳漆三遍(色号另定)。 8、宝顶和柱脚为青石制做。(详见施工图) 9、读书台底座:地基整平,100厚碎石垫层,400厚C15砼,四周240宽红砖砌围,钢筋布置(详见施工图),台身内填充三合土夯实,100厚C15砼找平,上铺400*400*30青石板。台沿铺1000*150*400青石,人工凿纹三遍。台座四周立面贴600*300*30青石.栏杆为青石围栏(详见施工图)。 10、天棚为白色,彩绘“龙凤呈祥”图案。 11、屋面水平面积约25平方米,展开面积约33平方米,台座面积35平方米,沉台面积45平方米。沉台基础与地面设计高度为1.75米(可根据现场地基实际情况而调整)。 12、步道顺山脊向南北延伸,再向西接现有公路,总长根据地形现场确定,南北延伸道面积约2700*40米。工作面: 基础整平,50厚C15素混凝土垫层,砖砌台基和立边,2100*300*150青石板(人工凿纹三遍),1000*60*300青石垂带(人工凿纹三遍)。 13、图中除标高以米(m)为单位外,其它均以毫米(mm)为单位。 四、牌匾按规范制作(楹联待征)。 五、石碑安装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碑身设计为2450*1200*200,采用优质青石材料(详见施工图),(记录读书台历史及历代相关诗文)。 碑1:正面:荆门州志读书台文字 反面:“二胡”线描画像及简介 碑2:正面:荆门州志读书台图雕 反面:诗词 碑3:正面:读书台赋 反面:“三孙”线描画像及简介 碑4:正面:重建读书台记 反面: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