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李勋明

寻山探水――设计监修本土建筑札记 (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4-10-7 22: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地皇帝御碑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4-10-7 2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培公父母墓前断碑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4-10-7 22: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4-10-7 22: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5-7-2 16:02 编辑


0912061641de861b1aa43a3dc3.jpg
09120616579e62c19710ddbfde.jpg
0912061644b519a0cb34106334.jpg 0912061652be568ba6a33b57ba.jpg 09120617043b8f2e4d94a656aa.jpg 091206164315c847b92bfc4309.jpg 09120616516e96f132743a021d.jpg 0912061644cf32bb20ad7b5dc2.jpg 09120617023d18ab8f1fd859fe.jpg 091206164729b4961400b34633.jpg

0912061643c2af92794ddfba4f.jpg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7

主题

63

帖子

76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76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0-8 00: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大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47

主题

2969

帖子

3531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531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0-18 15: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5-7-28 20:18 编辑

                马河镇九十九间屋建筑及环境考略
                              李勋明

    九十九间屋原名为 “老屋湾”, 位于荆门城西四十五华里的马河镇院子河村。如今老屋虽然损毁过半,但是关于它的“九十九间”之数和“石龙过江”等传说仍然让人津津乐道,每年吸引了不少游人去探奇览胜。查关于“九十九间屋”的文章很多,但实际资料甚少,为了不让老屋湾建筑文化失传,笔者三次对该建筑进行了实测丈量,整理了一套完整资料。这里将该湾建筑年代、间数及环境评述如下,供同仁研究参考。
    考老屋湾建筑年代,有三块砖刻记录,即主屋中门左右各镶嵌有一刻:“万历四十六年八月十三日起手造,瓦匠吕国贤”。“嘉庆九年九月廿八日立”。还有前院一块脱落的砖刻: “康熙四十六”(公元1707年)。这三块刻文字都是窑烧而成,察其砖块色泽和规格与墙面其它青砖一致,当为该屋真实建造时间史料。由此确定,九十九间屋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其瓦匠工头名吕国贤,距今394年。笫二次续建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距今305年。第三次续建于清嘉庆九年九月(公元1804年),距今208年。
     老屋湾是否有九十九间,根据残存正屋三进三层模数推算,左右三大院落实际房屋应该只有80间左右。如果没有其它副房,数量达不到99间。查其它资料,有一篇相关记录文章,截其文:“主建筑为99间,实为102间,设左、中、右三门,前后布局各三进,六个老式八大间,由十二个老式八大间组成一个十分完整的住宅群。其中南北房、厢房72间,后堂屋5间,后天井5个,后前厅5间,中后堂5间、中天井5个,中前厅5间;前后堂5间。前天井5个,前厅5间。南北开间为76米,进深45.4米。北门左前方相隔3米处建有附屋(长工住房),南门右相隔3米处(马车道)建有附屋(马棚、猪圈),南北开间为24米,进深18米”。笔者请周氏二十五代孙周昌键先生核实以上数据的真实性,他摇头说不准,可见其数据有讹。经过现场勘查,实际面积也容不下以上所记录的房屋数量。所以,关于九十九间真实数量,还有待把三个院落平面图绘制完毕后确定。
    察老屋湾座向,按二十四山方位界定,座巽向乾,兼己乙,即座东南向西北143度。查卫视图老屋湾来脉源之荆山主脉偏观寺山。连绵五十余华里,于老屋湾后独峙一山,名“猪头岭”。由猪头岭再向左右伸出三重护山,左为青龙嘴,右为白虎埂;两旁山外有二沟,左为喇叭沟,右为黄木沟,伸入庄前的小河。从正面看湾猪头岭,堆蓝耸翠,高大雄伟,与两旁护山形如人之手足拥抱老屋,生气盎然。民间称该地为“将军打坐”,笔者认为叫“仙翁打坐”更为形象。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学,房屋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左山要比右山高才是好山,才能发财发丁。故民间有“宁让青龙高一丈,不让白虎抬一尺”之说。老屋湾的座山地理完全符合其要素,这大概也是周氏先祖当初选择该地建房的主要考虑因素。
     世上任何事物都非尽善尽美,自然地理也是如此。老屋湾前面的山水组合就不那么美了,站在老屋湾前观察四方山峦,东、南、北三方都赏心悦目,唯独向前面看就不那么爽了。其原因是前面空间水流斜泻,朝山无情。从卫视图上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院子河从北流到老屋湾时没有迂回环抱,突然折向西南斜流而去,从而也影响了迎面案山也没向老屋湾呈朝拜状,斜奔而去。而且由于河床落差大,水流湍急,无法蓄积活水。至于把河里的道道石坎编成是“石龙过江”、“鲤鱼跳龙门”的美好故事,只能是心理满足而已。
      古人择居极重视前面的朝山布局,认为“一朝朝山一重官”,朝山形如笔架、马鞍最佳,而且是一重接一重才好,古代堪舆家们也是按朝山形状来判断人丁贵贱。周氏先人也知道这个弱点,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在主屋大门前建了一道高约三米的院墙,让人从院墙左右进出,聚气化煞,以弥补前面山水组合缺陷。也许这道院墙真的给周氏家族带来了好运,连读发丁发财,还出了几个高官,到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时达到顶峰,大兴土木,房屋达到最大规模。
    老屋湾大门的两个飞垛设计也与调节风水有关,垛上部翘角为蛟龙含珠,头顶飞鱼,鱼头隐身向宅,鱼尾腾空擎天龙头下又塑一蝙蝠龙,向前雄视明堂,象征护宅之神。垛身中部正面和两侧造型为翻开的五本书,书页上还绘有字画,象征四书五经。下的垛凹处又塑一下山猛狮,跃跃欲下,左右对视,栩栩如生。整个身集龙、狮、书、鱼、花草等吉祥物于一体,让人观之肃然。它不仅寄托了先人追求家庭和谐,文运昌盛,代代都出人才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赋予了避邪压等功能,造型堪为本土民居建筑艺术一绝。   
     九十九间屋历经三百多年岁月沧桑,它见证了世事兴衰,人世变迁。周氏家族传至今天已历二十五代。遗憾的是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它却面临消失。保护岌岌可危的建筑遗存已刻不容缓,但愿老屋湾昔日的风光再现,其建筑人文得以永远传承。
                           
                                       见2012年5月13日《荆门日报》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1

主题

2185

帖子

267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76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0-21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还有点历史残余,五三连毛线都没得,一个太子山白龙观还被整的不伦不类,一个遗址被他们搬来搬去搞得自己都不知所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7

主题

462

帖子

484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484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0-21 21: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如梦,繁华如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0-22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自然村  为子孙留财富
                                                                                                    李勋明
          中国几千年来以农业立国,其文明建立在农耕生产的基础上。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耕读传家”曾经是历代仕大夫们教导子孙兴家立业的座右铭。古代官员退休也是必须告老还乡,传承道德文化,弘扬忠孝礼仪义,凝聚一方宗族乡邻,使中国农耕文化代代相传。         
         现在把官员留在城市,强制实行“城镇化”,将大量村庄民房拆毀,把农民赶离他们原来的居所和耕耘的土地,大折大建,毁灭几千年形成的自然村、自然户,实际上是对传历史民居民俗文化的严重破坏,也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与的自然规律。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字,2002年至2012年,我国自然村由360万个锐减至270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
        笔者到湖北荆门城北以及南漳县一些山区考察,冯氏老屋,焦家湾古民居、赵坡老屋,大泉村老宅,邓家祖屋、钟家大院、九十九间屋等都具有较高的建筑人文价值。可惜这些老房子人去屋空,路断人稀。墙倾瓦斜或挂满蛛丝,留守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如此下去,一些边远山区30年内可能人烟绝迹,田地荒芜。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导致城市房屋二十年一拆建,使城市历史断代,也使很多平民为买房耗尽毕生心血,劳命伤财。
       纵观世界,如今欧美最宜居的城市,绝大多数都是小城市。在经济总量全球第一的美国,初来乍到之人却会感觉是个大农村,当地居民都青睐于小城镇定居。
       城市化了的社会,家宅不一定世代相传.尤其是今日,楼宅成为投资保值及买卖的商品,只要有合适的价钱,很多人都不会坚守房产,而会立即将它卖掉搬迁,于是城市人由小屋搬大屋,或移民海外。农村人则由农村设法移居小城镇,再由小城镇移居大城市。家宅不定,人生流转,原来熟悉的环境没有了,朋友没有了,一切得又重头开始。因此,都市人口对社区并没有归属感,农民对乡土没有留恋感。人口迁移不定,财富极度浪费……古人在不同地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服饰,建筑,民歌,戏曲,宗教,风俗,饮食等等,前提就是安土重迁,只要一息尚存,就算是经历战乱也没断绝过。像徽州,赣南,湘南,福建,广东,一姓一村,数百年的家族、祠堂、祖屋、坟墓仍然完好,各种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令人感动。强行拆迁,地域文化,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关系,没了宗族凝聚力,社会凝聚力,这个社会也就越来越缺乏爱心,善心,也就没了治国齐家的民族爱国心.
     上世纪文革破旧立新,全国不少百年老宅被折除破坏,而山西、江西、浙江等地就没有盲目跟风,保留了不少历史民居,今天看来,他们不仅保护了民俗文化,也让这些老宅也产生了较大的旅游经济效益。
      推进城镇化应该因地之宜,不可盲目一刀切,保护经营好自然村,就是为后人留财富。耕读传家的古训值得我们今天思考。

九龙西.jpg (127.5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4-13 16:36 上传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4-10-22 12: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128148960939.jpg (250.3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4-18 14:02 上传



   

             荆门城西原始生态村考察记
                          (李勋明)

        听说荆门城西鹅项村有一片原始森林区,一直想去实地一游。九月三十日,天高气爽,应东宝政协罗运南先生之邀,在栗溪镇赵主任陪同下,我们一行四人对荆门城西鹅项村原始生态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考察。
     上午八点从荆门出发,车到姚河街后再向南行驶约十分钟便进入鹅项村原始生态区,从车窗内外看,沿途一二人合抱的古松比比皆是,我们在密林中的一处高岗上停下车,走进一片松林探幽,茂密的松树秀拔劲苍,遮天蔽日,或如虬龙腾空,或如雄鹰舞爪,或如砥柱擎天,让我们感慨的是林中没看见一根被盗伐过的残蔸断枝。该村书记杨明金告诉我们像这样的松树现有三百多亩,树龄均在三到八百年之间,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封山保护至今,过去再穷也没打生态的主意,全村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我们在幽静的森林中转悠了一个多小时,来到山洼里的一户农家小憩,农家掩映在苍松翠竹中,房前屋后布满了蘑菇架,看到新鲜诱人的花菇,我们一人买了一袋。户主刘大娘告诉我们,他们在这里已居住几代人,现在年青人都进城了,只有他们两老还坚守着这片先辈留下的山林。
         闲谈中我听说附近有座松云寺遗址,赶紧要求杨书记带我们去看看。我们在林中穿行了约半小时才到达松云寺遗址。松云寺遗址座落在松山环抱的一块盆地内,泉流淙淙,鸟鸣幽谷,置身其境,大有“天下名山庙占尽”之感。随行的老支书罗理静介绍,松云寺历史悠久,原有七十七间屋,与南面几里路外的九十九间屋响誉方圆百里,可惜毁于上世纪的战乱和文革。
      从松云寺返回停车处,再向西驱车约三华里便到了有名的鹅项湾,该湾北邻姚河老街,南抵有名的九十九间屋约五里。这里山迥水抱,松霭拥翠,小桥流水人家,游在其中,恍入世外桃源。原来姚河由北向南流经这里时回旋成S型,状似两个鹅头抱在一起,“鹅项湾”和“鹅项村”名就由此而来。然而,据我观察鹅项湾的地形实际上是一个天然的八卦太极图,S字型河道便是太极图中间的阴阳鱼分界线,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造化了一块阴阳太极地。
      杨书记领我们游览了一段S型沿河古道。走在用石块辅砌的古道上,下听清流潺潺,上观峭壁横藤,怀古之情油然而生。杨书记告诉我们,先民为了保护鹅颈山体的完整,原来进鹅项湾的路是顺着S型河道边走的。清朝末年,上游姚河街上的富户妒嫉鹅项湾发丁发财,借行善修路为由,将鹅颈颈挖断,修了条直道代替S型沿河路,破坏了鹅项湾的好风水,使鹅项湾和下游的九十九间屋从此衰败,当然这仅仅是些附会之说。
       在位于鹅项颈的一处明清老屋前,杨书记介绍该屋原为三个大门的四合院,建筑布局呈“品”字型。这个四合院在明朝时曾经出了个周姓县太爷,周太爷在邯郸做县官时,一次地方富绅请他做客,按当时风俗,蛹参是当地名贵佳肴,宴会时桌上每个客人只能吃一个蛹参,周老爷却一次误吃了两个蛹参,违背了当地风俗。随从师爷回去告诉他后,周老爷为了捡面子,说“这算什么,我家乡是产蛹之乡”,立即修书要老家送去两驮蛹参分赠给邯郸的富绅们,让他们羡慕不已。周县太爷更加炫耀自已家乡富有,说“我家的狗吃的都是猪油拌白米饭”。后来周县太爷回乡为父亲做寿,为了让邯郸来祝寿的富绅们见证狗吃猪油饭,他先通知家人把狗都喂的饱饱的,当来祝寿的邯郸富绅们喂肉给狗吃时,狗们也只闻一闻便就走开了,周县太爷再一次让邯郸那些富绅们羡慕了一回。
        如今鹅项湾人大都已移居城里,或从文,或从政,或从商,几十年来虽然没出过什么大人物,然而山更绿水更清。站在高处看鹅项湾,一些现代民居夹杂在那些老式的四合院中,使古朴的鹅项湾失去了几份历史的厚重,特别是那条南北直通的水泥路更是大煞了鹅项湾美丽的景观。笔者认为,如果将鹅项湾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进行适当包装,在挖掘村史的基础上,打生态游、农家游、漂流、垂钓等休闲娱乐牌。鹅项村可一举成为荆门城西一处很有卖点的乡村旅游胜地。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