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北部古民居建筑文化概述 李勋明 为了保护江汉地区古民居建筑文化,从2004年开始,本人对江汉平原北部的荆门、钟祥、沙洋、京山、当阳、远安、南漳等县市遗留的部分古民居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制图,现将勘查情况归纳如下:
江汉民居基本都是四合院组合,俗称三正三厅和五正五厅。这些四合院民居独立为户,连排为湾,组合为镇。占地面积150至300平方左右,大四合院占地面积达1500多平方以上。条件差的四合院为土坯房或茅屋,经济条件好的四合院大多为青砖斗墙,屋面为黑瓦,门面有装饰精美的飞垛,檐口博风线绘有吉祥图案。 江汉古民居平面结构布局前楹为厅,中间为天井,左右为厢房,后楹为堂。常用建筑模数前厅净深为3.3-6.5米,檐高2.6至4米之间,左右厢房净深4.5米左右,宽度根据天井深度大小确定,天井四周廊宽0.9至1.2米,堂前走廊宽1.7至2.2米。前厅大都为三分,中间设两道过梁,也有不设过梁,只一间为厅的。后堂净深一般为5.5-6.5米,宽4.2米至4.5米,也有宽达5.5米的,后堂两侧卧室深度与堂屋一致,宽度一般为3.3米至3.6米。有的在后楹房屋间设有暗室,俗称“隐子屋”,以隐藏贵重财物或避难。 江汉四合院民居功能布局蕴涵礼仪规制。长者居堂屋左边(俗称大首),子孙居右室(俗称小首)。堂屋为一家神圣之地,均设神案或神柜,供奉家神或列祖牌位。如笔者老宅堂屋神柜上竖“神祖位”三字大匾,匾上又挂有“德有春天”横匾,两侧山墙挂满寿匾婚联,壮严肃目。天井两侧厢房为厨房餐厅或晚辈居室。前厅为共公空间,中间的保壁门一般不开,只有在迎接贵客或举行婚寿大喜事时才开启。 江汉民居大门和后楹堂门基本在前后一条中轴线上。前厅均设有木制保壁(玄关),不让人从大门外一眼看见堂门,俗称避煞。我在调查中也发现有的大门和堂门不在同一轴线上,向右,或向左错位,如虎臣湾堂门在向右错位中轴线近4米,这种情况在荆门民居中很少见。 另外,保壁还有一功能,即人畜分隔线,因为古代为了防盗,把猪鸭牛马都关在室内,前楹大厅及左右屋为关养六畜之所。 江汉民居选址依山就势由低向高推进,前楹高度不得超过后楹高度。有的前后两进之间落差达1.2米以上。外墙多为青砖砌体,前墙一般不出檐,檐口高度均在4米以上,原因是山区人户少,外墙不出飞檐或抬高檐口有利于防盗。 位于山区的民居大门一般凹进1米-1.5米,也有向前凸出独立门庭(俗称朝门)。如东宝区石桥驿镇花园村的赵坡老屋前墙檐口高达5米以上,门庭单独凸出称朝门,宽4.2米,深3米。大门门框、门扇皆用硬质杂木制作,厚度达12公分。石门槛、抱鼓石与门框镶嵌在一起,非常坚固。经户主介绍,当年日本人来犯,十几个人也没撞开,放火也没有烧着。
位于平原地区的民居无山环抱,户主必在屋前挖塘,屋后培园,种上竹树,形成前有水抱,后有屏障的宜居环境。有条件的民居还要挖一圈护城河,如团林镇蒋集村的蒋家台四面护城河环绕,纵横400余米,占地近百亩,只有一桥通内,城垣上林木森森,尤如城堡,既安全又藏风聚气,形成一个小型的世外桃园。 平原地区的民居屋架普遍比山区屋架低1米左右。墙体多为土砖墙,前墙均向外伸檐出廊,宽度1米至2米。易遭水患的地带,房屋结构设计全用立柱支撑,墙体只起隔断作用。如屈家岭下阳村现在还保存的一栋四合院古宅,整体结构为木制框架,屋架全靠木柱支撑,即使把墙拆光了,房屋仍不会倒塌。
集镇上的四合院民居连排为街。由于人户稠密,房屋扩建无法向左右扩张,扩建只好向后发展,形成二进、三进或五进,甚至深达十多进(60米以上)前后四合院。如钟祥市石牌镇和京山县坪坝镇街面房有的向后推进深达八进,并且都设有阁楼,即明一层暗两层。 古集镇街道宽度为3.6米至5.7米左右,小巷宽3米左右。为了保证安全,街巷进出口设有关门,如荆门古城北门外的北关街因有关门而名,钟祥石牌镇至今还遗有多处关门,东宝区石桥驿镇的文昌楼实为该古镇的北关门。 在防火方面,邻居间若共墙搭檩,大多设有高出屋脊的封火墙相隔,以防一家失火殃及多家。条件好的街面房除了与左邻右舍之间建有风火墙相隔,也有在自家前后几进房屋之间设一两道风火墙相隔,以免一旦发生火灾,不至于把全家前后房屋都烧光。 江汉民居朝向基本都是坐北朝南或东西向,座南朝北的房子很少,但也有例外,如东宝区石桥驿镇的赵坡老屋三个大门三进四合院,坐南朝北,五百年人才辈出。马河镇院子河村九十九间屋也是坐东南向西北,人丁兴旺。根据笔者观察,这两栋老宅之所以朝北,其原因是房屋为了顺应周围地理来龙去脉,以求人居与自然和谐相与。 古代堪舆学在民居建筑中广为应用,理想的老宅开基大都不大挖大填,顺其自然,选址在四象环抱之地。四象:即后有靠山(玄武),前有畈地(朱雀),左有(青龙)护山,右有(白虎)护山。笔者调查中发现,右白虎山高于左青龙山的民居确实有损丁破财之象。如马河镇廖氏老屋前面右白虎山高于左青龙护山,而且距房屋很近,有损丁之象。故房屋初建时就没有在正面开大门,而是从左青龙方厢房另辟大门出入,意在追求既旺丁又旺财。尽管如此,仍有损男丁之象。该屋从清朝乾隆年间建房以来,几乎代代招婿延续香火。如远安县樟木村曾家大花屋,房屋座落在一块较封闭的山谷中,整栋建筑七进院落,大小房间74间,占地面积2044平方米。笔者去考查时,发现该屋白虎当旺,我当即断定,此屋场发女不发男。加之前面朝山太远且低下,所以我又断言曾家老屋没出过大贵人,经查该屋场确实旺女不旺男,几百年未出大人物。虽然该屋曾经采取加门厅、改门向,意图调整风水环境,可惜作用不大,这也说明环境对人居影响是多么大。 江汉地区四合院民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逐步衰落,其主要原因是采光和通风条件比现代房屋差,没有窗户或者窗户很小,采光主要靠屋顶玻璃亮瓦。加之四合院四面坡水,建房工序比现代建筑复杂。其实,利用现代建筑材料修老式四合院,多开几个窗户就完全可以解决老民居采光通风条件不足的问题。 江汉民居是古人经过几千年不断探索总结的中国建筑精华之一,其四维空间顺应了“物物皆太级”的自然之道,其功能布局合乎中华民族礼仪之道,其建筑结构与人体生命达到最大和谐相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