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李勋明

[文苑春秋] 江汉北部古民居勘测研究及古建设计案例选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5 20: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佘家楼子王总-Model.jpg
888888888888888.jpg
古民居佘家楼子移建设计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5 20: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漳河镇佘楼子城堡式建筑
                                                李勋明
    佘楼村佘家楼子位于龟山南簏,距荆门古城四十余里,民间传说“佘楼子关门,荆门衙门能听见,”可见佘楼子有其神秘之处。从佘楼子城堡式的建筑也可以看出佘楼当年的主人非富即贵。二0一八年九月七日,笔者与友人王道新等到佘楼实地进行初步察,该村老支书佘全武先生现场介绍了佘楼历史,九月九日又在该村杨玉仙主任陪同下,请曾经住户张于华现场指点,再次实地勘测,由于该楼还遗有部分残垣,加之其它房屋墙脚基本完整,根据明清民居建筑规制分析,发现佘楼子实为荆门地区一栋独特的城堡式民居。
    佘楼建筑群平面布局如一只卧龟伏地,总建筑布局分左中右三轴。中轴大门前6米外建有一头门,象征龟头,头门左右各有一口井象征龟眼,总占地面积约1100平米。目前建筑群只剩下中轴小五楹三进残垣,宽12.6米,深26.4米,中间柱分三间,宽6.3米,左右厢房各宽3.3米,占地面积350平方。前为四合院,后为二层城堡式楼房,墙体为青砖结构,厚40公分,比江汉地区其它历史民居厚约12公分,堡楼四周均为砖飞檐,外檐口高6.3米以上,内檐口高5.1米以上,与古代城墙高度持平。堡楼外围四方无窗户,只有几个瞭望口,笫二层房屋之间有隐密小洞互通,房屋布局充分虑了防匪防盗。
     佘楼子建于何时,为什么要修成堡楼?作为佘氏后人的佘全武先生也说不清楚,只能叙其传说,他告诉我们佘楼子初建者为“却”姓,有一间屋阴气挺重,不敢住人。一天,从湖南来了一个佘姓长工,主人于是安排他住那间阴气重的房屋,结果佘长工住在里面安然无恙。不久,却家主人看见屋后有一条大蛇在吃一只雀子,就问佘长工是何吉凶,佘长工解释说,蛇(佘)吃雀(却)是上天暗示“却”家将败,佘姓要住此屋了,于是却家便把房子贱卖给了佘长工。佘长工马上对房屋进行大修,仅挖墙脚时,请的工人黄豆都吃了二石多,佘楼子修起后,家族人丁兴旺。
     据说乾隆年间河北人舒成龙任荆门知州时,佘家曾用48头带有豹子纹的骡子去朝拜,舒知州便特地来到佘家做客。因为舒知州懂风水,见佘家旺财旺丁,有压倒官府之势,于是想治一下佘家地理风水,便说佘楼子地理是条旱龙,须在屋前屋后各挖一口堰塘,激活旱龙,佘家更会大发。于是,佘家人按舒知州的指点,把原来大门前头门左右象征龙眼的两口井用磨盘盖住,在前后各挖了一口堰塘,在挖堰时,地里流出血水,说是把龙唇给挖坏了,佘家从此开始衰败。
     佘氏后人为什么要把老祖宗说成是一个长工呢,如果说是为了低调,财不外露,但是为什么房屋又修得如此张扬呢?民间传说虽不可信,但是能让我们从中悟出一些真实历史。询佘氏家谱,佘楼始祖祖籍湖南,因出生在路边,被乡邻瞧不起,讥为“路儿”,便外出谋生,沿路打工来到湖北,在却家做长工买下了却宅。子孙以佘楼子为中心向周边发展,繁衍生息。按佘全武介绍,他们到湖南清谱,确有“路儿”记载。而佘楼族谱记载的佘楼家族并没出什么大贵人,但是佘楼建筑为何要超越普通民居规制呢?其中必有不可公开的秘密,至少隐瞒了佘楼始祖的真实情况,其中原因,这个奈长工可能在那里获得了一笔横财,逃到这里,低调以做长工为名买下却宅,还有可能是佘长工原来本就是一官员,隐姓埋名来这里看中了却宅,假扮长工,买下却宅,仅州府知其身份,否则佘长工不敢把屋建成城堡。
    佘书记介绍,按佘楼族谱记载的佘氏各房族分支已绝后一半以上,如果真的绝后严重,还有一种让我们不敢想像的可能就是明末清初匪患严重,佘楼有可能曾经成为匪巢或遭匪劫,或遭官劫,成为凶宅....。佘楼子在清末就已移主,土改以来,内住四户均为它姓。丁姓住前面靠右,谢姓早已迁走。中间张姓,搬走时拆了中间屋架,目前地面所剩建筑为余姓所有,后来又卖给余姓,也迁走了。东轴为袁姓,迁居前岗。如今,佘楼残垣掩于荆棘荒草丛中。  
    根据遗留的砖刻和相关文字记载,佘楼始建于明朝末年,清初归佘家后,于乾隆年间大建,左右轴房屋和花园续建于咸丰年间,可见佘氏家族在佘楼地望中兴旺了一百余年。笔者在勘察现场时,发现一块“佘公讳相之莹墓”碑,该碑由墓主佘相大儿子所生的第二子和第三子携其子孙立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碑文落款:佘氏大儿子二房佘维英、维雄,孙佘学洲,三房佘维海,孙佘学伦、学纯、伸孙佘正荣、正华、正富、正贵。佘维海名字旁刻有“痒生”二字,证明墓主大儿子的第三子佘维海当时为荆门府学秀才,其子孙也最兴旺。从立碑人名字推断,墓主佘相所生子女当中,只有大儿子所生的第二儿子和第三儿子得到延续,三房最发人。不过,这些子孙把名字都冠上“英、雄”,“荣、华、富、贵。”太没水平,也可能是遭难后求强心切,孰不知天道忌露,反消了孩子们应有的福报。按二十年一代推算,佘相”墓碑至少在佘相死后40多年才由其孙辈立碑,说明佘相和另外几个儿子可能遇到过劫难,死后连碑都不敢立……,另,墓主“佘相”名字为什么没有谱名,是否为佘楼始祖,这里面一定有什么秘密,有待证。
    笔者认为佘姓放弃祖楼的原因,一是该建筑设计似城堡,房子大,门窗少,采光差,阴气重,人易生病。二是房子规格过于张扬引祸,古人曰“屋不要高大,妻不要美貌”,这么张扬的民居,普通人命不配宅,非权贵者居之,难安。三是该屋周边地理四象无势,水脉短,案山矮,虽然七百多米外有一山包如珠相朝,可惜距离太远,贵人不济,虽然采取环境补救措施,在大门前建头门,喻为龙头,左右置井,象征龙眼,前后挖堰以活地脉,然而地不承载,难以长发其祥,最后还是弃之,任由他姓鸠占凤巢。
   佘楼是楚北唯一一处堡楼式的民居建筑,有建筑内涵,有文化底蕴,有传奇故事,有尚未揭开的秘密,所以尤为珍贵。在本土历史民居即将全面消失的时侯,佘楼不仅还遗有部分堡楼,墙基也保存完好,实乃奇迹,我们要感谢余家迁走时没拆除他们所住的佘楼房屋,为我们修复佘楼和研究其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部门应尽快挂牌保护,适时予以修复,让佘楼建筑文化得以传承。也可易地重建,使之成为文化旅游观瞻亮点。




                       游佘家楼子残垣感赋
                               李勋明
少闻民谣曰:佘家楼子关门,荆门县衙闻其声,甚为好奇。戊戍初秋,有友人相约踏勘佘楼遗址,但见断壁高耸,残垣生篁,观之肃然。感而赋之:
                                      佘楼飞构高如城,谣传关门县衙闻。
                 不信声惊十里外,只因台内藏娇人!
                          新韵 平起入韵)
                        咏联一幅:
                  侨儿有志,高筑楼台锁娇玉。
                  岁月无情,蚀梁腐柱摧蕾花。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5 21: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9-5-25 22:08 编辑

1荆门古镇规划顶平面图222222222222-Model.jpg

古镇设计(宜文旅采用,古城、九宫八卦可成文物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用地面积228097m2。其中辅助居住用地90550 m2,古城、九宫八卦文旅137547 m2我的微信号L13908695953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5 21: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习家池历史与建筑地理考略
李勋明
    襄阳古城南五公里有习家池,清乾隆版《襄阳府志·陵墓》篇记载,县南习家池上有汉襄阳侯习郁墓。查《襄阳府志·耆旧》篇,习郁父名习融,有德行,不仕。子习郁,官拜侍中,汉光武帝封襄阳侯,“城南有习家池,郁所凿也”,死后葬在习家池附近,可见习郁为习家池开山始祖。《襄阳府志·耆旧·三国》篇又载东汉末年习融后人习祯、习珍等世居习池,家族有六人为官,皆忠义慷慨之士。
    习池在东晋出了个继司马迁后的史学大家,名“习凿齿”。习凿齿初从东晋枭雄大将军桓温,深得器重。后与桓温在政治上产生分歧,挂冠回习家池闲居。撰有《襄阳耆旧记》,《汉晋春秋》等著作,特别是《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记述了从东汉光武帝到西晋愍帝二百八十一年间历史,相当于续写了司马迁《史记》。习凿齿在记述三国史事中,把刘备奉为正统,为后来的三国演义奠定了史料基础。《襄阳府志·艺文》中载有习凿齿《与桓秘书》《与谢安》《北魏文帝遗曹虎书》。另有传说习凿齿因不屈于苻坚逼用,为避祸隐遁江西新余白梅,但是《襄阳府志》并未有记载。
    关于习宅,《襄阳府志·古迹·习氏故宅》载;习氏故宅引白马泉,筑大陂长六十步,宽四十步,折算约40米*26米,凿小池长十七步,宽十二步,折算约12米*8米。明正德年间,襄阳副使刘贤建亭池上,王从善作《记》。明嘉靖末年建习、杜二公祠,奉祀习凿齿、杜甫,孙继鲁作《记》,又《水经注》中所记习家池,似乎又在它处。通过《襄阳府志》相关习池的记录推断,习氏家族从东晋南北朝末年均迁徒它方,后来有贼专盗汉末先人墓,掘习郁冢,作烧炭之窑,后人痛惜之。
     为什么说习氏于东晋南北朝末年迁徒它方,一是《襄阳府志》从习凿齿后再无习氏记载。二是唐孟浩然是襄阳人,死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他在《高阳池送朱二》诗中有描写习家池荒废的境况“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人衣”,说明习家池荒废已久,从《襄阳府志》所录苏东坡、欧阳修等有关咏高阳池的诗,证明“习池”在唐以前多称“高阳池”。三是“习池”当为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尹焕才正式挂匾命名。尹焕《习池馆记》;襄阳制帅陈公拟于襄阳南关外修一驿馆,命尹焕去选择地址,听一农夫说改田时发现前太守咏池碑,尹焕问池在何处,农夫说习池毁于兵火,故迹可能在白马泉寺下那块荒圃。尹焕循流直上,发现泥垣残篱。于是择该地筑堂二十八间。尹焕按照习氏以习凿齿而有名,池以习氏而名,故题匾曰:“习池”。又盖寝舍二十八间,额匾曰:“怀晋”,大门额匾曰:“习池馆”。“习池”名从此遂盖过“高阳池”流传于世。时间距习凿齿逝世已九百余年,而尹焕所修之池可能也并非当年习郁所凿之池。所以尹焕是延续“习池”的最大功臣。
    习池到了明朝,嘉靖癸未进士王从善《重修习家池亭记》介绍,习池在秦汉之前不知何名,后汉习氏居其地,有习郁凿其池,学范蠢隐居养鱼法,中筑钓台,“风物幽胜,人往游焉”。晋代习氏家族人才辈出。后有征南将军山简驻襄阳,常游憩于此,酒醉而归。说“此我高阳池也”。按山简驻襄阳时间,正是习郁父子几代在襄阳为旺族之时,山简常去习池做客,合乎历史。至于“唐杜甫,白居易简居于上”,似乎无史料佐证。
    习池从尹焕重修之后,一直得到官府续修。现有四块碑刻为证。即康熙七年,时任襄阳总戎的杨来嘉重建高阳池馆。乾隆五十八年,襄阳守道王奉曾修习家池。大清道光六年秋,襄阳府事周凯修习池,去佛像和杜甫像,供奉山简、习郁、习珍、习凿齿木雕像,资金由一名叫习道彰的秀才约乡族修缮完成于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周凯并刻《习池四贤祠记》碑为记。习氏后人终于在隔了一千四多年后重修了一次习池。但唐、宋、元、明四朝时为何没有习氏修池记载呢,待考。
    历史常常有很多巧合,习郁和习凿齿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后人会为他们续修习池。不过习凿齿是一位高人,他在给桓温的秘书中发了一番壮怀激烈感慨后,预言,“一百年之后,我与足下不并为景行乎!”是的,习凿齿不仅百年后景行行止,子孙绵延天下。一千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后代又出了个领袖人物,更是景行行止,高山仰止。
    上面简述了习池历史,下面再略谈一下习池建筑与地理环境:
    先从襄阳古城选址说起,绵绵荆山南下江汉,在襄阳古城西北突然向东延伸出一条长30余公里的横脉,挟汉水与鹿门山形成一道宽约10公里的对峙峡口,分隔了洛阳平原和江汉平原。襄阳古城就选址在这条横脉终端岘山之北。按中国古代建筑风水理论评析,襄阳城选址在岘山之北,无屏障阻挡洛阳平原沿汉水槽直下的风煞,岘山又坐南为白虎回头,虽利财易克主,古人当知其弊,无奈襄阳地处历代帝王争夺中国南北统治权拉锯战要塞,城池选址只能考虑军事优先。晋杜预曾经刻二碑,一碑沉江,一碑立岘山之上,并非为己留名,实为镇山制水防克主也。历史证明襄阳损兵折帅的案例比同等城市多,而习家池坐岘山之阳两谷交汇落穴地带,藏风聚气,大门朝向正对鹿门山,大洪山携千峰连绵百里从东南来朝,习祠地理风水格局之大,非高人莫识,这里不容赘言。
    笔者于二0一八年十月六日在襄阳友人陪同下,到实地踏看了习家池环地理环境,看到习池园林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游览之余,难免为一些有违地理的造景遗憾,更担忧把习池建成皇宫大庙。故略提二点拙见,供有识之士参阅:  
    一、谨慎添加建筑和放置露天人物雕塑。可在习家祠西建习郁、习珍、习凿齿、习道彰四处习氏住宅,充分再现汉晋民居和明清民宅建筑特点,切勿设计成宫庭。新建于习祠左边的那座庞大的建筑过于张扬,大门朝空又压羁了习祠左青龙护山,建议作驿馆功能利用,名称可用宋尹焕所题“习池馆”或“凤林馆”,馆内勿置习氏内容,勉耗习氏祖德。
    二、习祠前应通透,移走阻挡大门视觉的林木。历史上很多名宅衰败,都是因为门前林木过于旺盛,阻挡吉气,使宅运衰落。另,水要曲,祠前内明堂水域直线驳岸应该改造成环祠状。入口竹制习池大门朝向正对山尖,乃阴宅选址朝向定位。院门应规划在习祠中轴线外明堂后,采用栅栏篱笆形式。绿化带中可放置石磨、碾、桌、凳、缸、石卧牛、卧羊、鹿马、鸡鸭六畜类作旧青石雕塑,充分再现民宅环境。总之,习池内所有建筑和景观布局要合其地理,全其自然,扶其人文,切勿张扬。
                         (注:本文参考资料《襄阳府志》,习池现存碑刻)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5 21: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国名将陈士榘将军故居建筑考
李勋明
    陈士榘将军故居位于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镇陈集村,距荆门城区约25公里。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陈士榘故居始建于清朝中期,建筑格局为三正三厅,外墙为砖石,内墙为土砖,内墙全用木板镶嵌,木板上雕龙画凤,屋旁建有花园、鱼池;屋后竹子、树林繁茂,门前有大树一棵,风景优美。因时间久远,内墙木板被损,前厅被拆,正屋尚存原样”。近年,相关部门对陈将军故居进行了翻新修复。
    笔者近日随荆门市政协柯昌军副主席一行探访陈将军故居,借机对其宅进行了实地丈量,该宅为三正三厅四合院组合,前后各三楹,中间缺左厢房,以院墙围之。墙体为土砖结构,屋面为檩椽小青瓦。实测后排三楹均宽3.9米,深7米。前排三楹中厅宽3.3米,左右房宽4.2米,深6米。建筑总宽12米,深20米,占地总面积约245平米。
    归来整理绘制陈将军故居详图时,发现陈将军故居建筑尺寸大都不符合本土古民居模数。如本土民居后堂深度最多6.5米,而陈将军宅后堂却深达7.5米。笔者勘测本土古民居数百户,堂屋宽3.9米,深7米者,唯陈将军故居一例。另外,后排房屋三间宽度都是3.9米者,也唯陈将军故居一例,(正确的模数:中堂宽4.2至4.5米,左右卧房宽3.3至3.6米)。而前排房屋布局亦不苻合本土常规。可以肯定,现在的陈将军故居并非民国前老宅,所以,对该宅原始结构有待进一步论证。
    江汉地区古民居都有特定规制,如前厅一般均有两道过梁,中厅设有隔扇(保壁)。三正三厅四合院若无邻房,后排两侧必有一间宽约2米左右的小屋,俗称“朴阁子屋”。朴阁子屋若隐于两家之间,俗称“夹墙”或“隐子屋”,为乱世藏财避身处。察陈将军故居左厢房缺失,宅第左边原来应该有邻居房屋相连。否则,故宅应为五正五厅四合院,才能前后合理布局,也苻合“屋旁建有花园、鱼池”之传说。
    根据陈将军故居现状,笔者归纳了几点修复弥补措施:1、拆除前厅中间两堵墙壁,更换为过梁,把左右厢房墙壁延伸至厅屋外墙,增加保壁。2、规范堂屋深度,把堂屋深度7米隔为6米。3、恢复故居民国前农家摆设,使其宅既是纪念馆又是民俗馆,如堂屋增补神柜(1.8*1.5*0.5),添加“神祖位”“、”德有春天”等牌匾祀物,神柜左右设木板仓(2.5*1.5*1.2M),左右山墙悬挂寿匾、家训,堂中放置方桌方椅等…。5、慎重奉安陈将军雕像。现在把陈将军雕像放在天井中,由于没有基座,前来参拜者比陈将军雕像还高,实乃对陈将军大不敬也!应将陈将军雕像奉于中厅保壁前或屋外场地,并增加1米高以上花岗岩基座抬高雕像,以壮观瞻。6、改善宅第周边环境,使宅第前有堰塘环抱,后有林木护卫。
    根据本土古民居建房案例,笔者设计了两套陈将军故宅修复方案,拟收录于《荆门民居》一书,可供来者修复陈将军故居时参考采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陈士榘将军一生功勋卓著,充满传奇,他的事迹将永载史册,今天我们有责任把他的故居打造成永久性纪念建筑和游览胜地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5 21: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9-5-26 12:24 编辑

                                                       神秘的马河镇钱河村韩氏老屋已恢复初建格局
                                                                          李勋明


       韩氏老屋位于荆门城西马河镇钱河村二组,始建于明朝中后期,建筑布局为五楹两进四合院,面阔24.2米,深24.2米,建筑占地面积约578平米。韩氏老屋蕴含玄机,建筑布局不同于普通民居:
       一、建筑立向不避四正之讳:座正西向正东(座丁酉向辛卯),打破了民居忌座四正向的传统规矩,全国古建少有。中国古代建筑均不坐四正向,古代皇宫大庙也不坐正东正西或正南正北。
      二、建筑开间深度和宽度均超出了传统民居的常规模数:传统民居开间尺寸均在4.2米以内,而韩宅开间尺寸均在4.5米至5.4米,开间尺寸均超传统规制,特别是前厅面积超大,堂屋宽度超宽,乃荆门地域历史民居唯一。
      三、建筑四方长度合一:房屋布局方正,特别是左右厢房脊中竖墙,使厢房进深一分为二,也是本土民居少有。
      为什么韩氏老屋建筑有违常规民居呢?察其地理,韩氏老屋地处南北川壑盆地內,钱河由北向南从前面环流而过。背后玄武之山峻秀挺拔,形如将军打座,颇有气势。前面朝山状如笔架,与后玄武将军打座文武相对。按中国传统建筑风水理论评析,应该是旺丁旺财之地,可惜该屋场前面的笔架山离主屋太远,又向右迂回逼近耸为白虎窥窃老屋,如果该屋居住人口少或不昱大贵者难以镇之。由此推断初建该屋的主人一定是一位权势显赫者,可惜大贵之后,继承者命卦合其宅者寡,故其宅屡易其主,少有嫡传。
      为了调节房屋风水,历代居住者也曾经采取措施调节房屋气场,以求天、地、人和谐相与,如拆除门面四个垛子,降低右方檐口,于左边(青龙方)正立面檐墙上加高了一堵山墙,让左边青龙耸压白虎,等等。
      由于老屋房间开间过大,导致檩条易弯,椽子易曲,加之乱砌乱隔,使老屋格局几乎面目全非。此次维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全屋下架,整体翻修,拆除危墙,重砌新墙,校正斜墙,更换梁柱,添加瓦脊,铺方砖,扶飞垛,复保壁,增隔扇,历时四月告成,尽复韩宅初建规制。
        韩氏老屋三户韩姓居民已搬迁新居,老屋历史上是否出过大人物,当地居民均说不出所以然,只说民国时出了一个黄埔军校毕业的中将,名韩树生,因此韩氏老屋的人文历史还有待考证。总之韩氏老宅得以保留下来,对今后研究本土历史民居建筑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修复前
                         竖联:  笔峰涵远岫  
钱水逐轻烟
                         横额:  太和景运 原联,约刻于明朝初年)
                          
注:笔峰:指韩氏老屋大门正对笔驾山。钱水:指老屋前流淌的钱河
                           太和景运 :即阴阳二气相合,方可天地人和谐相与,顺应自然规律而运转。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5 22: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网址: http://bbs.cnhube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80123  
                          毛泽东双儿女亲家张文秋故居建筑考
                                         李勋明
     张文秋故居位于京山县孙桥镇青松岭村谢家湾,2016年4月15日,我们在京山政协以及孙桥镇镇政府相关人员引领下,对张文秋故居进行了实地踏勘。
     张文秋故居现为三楹二进四合院,座乙丑向辛未,即座东北向西南。现在遗留的老屋除堂屋和左右两间卧房外,其它房子均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所改建。该住户何方针的母亲何道英介绍,土改时政府将该房屋分给一位罗姓村民,1973年何家从该村民手中买下张家老屋。
    何方针告诉我们,紧挨堂屋左边的那间卧室就是张文秋出生房,堂屋前左右厢房虽为新建,墙脚是压在原来的老房子墙基上的,天井也是原样。但是,经过实测,一是左右厢房不对衬,特别是左边厢房的墙还将张文秋出生的房间窗户挡了一半,二是天井阶条石也伸进了厢房的墙基。可以明显看出左右厢房并非在原屋基础上。因此,何方针所说有误,其原因可能是何家住进之前房屋结构就已经改变。
    根据本土传统民居建筑模数,结合张文秋故居堂屋的深度和脊高推算,原张文秋故居应该是二进五楹四合院,总宽17.4米x深19.9米,占地总面积约350平方。
    第一进五楹深6.9米(其中前走廊宽1.5米,中间三间为厅,两道过梁,木制隔扇),屋面宽度约7.5M。否则,前脊高度就会超过后堂屋脊高度,有违江汉民居建筑礼制。
    故宅前后两进之间天井深3.3米,左右厢房4.2米x6.2米,厢房内中间有梁一分为二。
    第二进五楹,实测堂屋宽4.2米,深5.1米,左右卧室各宽3.3米,(左右应该还各有一间宽3.3米的房子)。走廊宽1.7米,檐口高3.2米,屋脊高4.7米。
    张文秋故居所座之山为一长岗由北蜿蜒而来凸出一环状山紧抱故居十多户人家。查张文秋故居原名谢家湾,张氏故宅可能是张氏祖上买谢氏宅地所建,究竟繁衍生息了几代,无资料可考。从现在张氏故居房屋的建筑模数看,该屋不苻合张文秋出身时的富户规模。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张文秋父辈当时若不富有,就不会供女儿外出读书。所以,根据现存张宅建筑结构评析,张文秋故居和左边相邻的宅地原来应该为一体,由两进左轴五楹右轴三楹组成的两个四合院。
    查网上有一张照片说是张文秋故居,可是照片中的背景屋檐口很高,而且有三间独高,左右相邻还有房子,照片中的那几个孩子也明显是站在天井里,应该不是在现在的堂屋前。所以笔者认为,那张照片背景房应该是张文秋左边的正房或者是邻居的房子。另外,在网上还发现一张关于修复张文秋故居的规划平面图和立面图,完全背离了该屋建筑布局和本土民居规范,不可取也!
    根据笔者观察,原谢家湾整体门向基本是一致的,并非现在的前前后后。
    故居门前的堰塘也绝不是现在的反弓水,过去应该是 “一”字形排列,或者是几口小堰相连环状向屋。
    岁月沧桑,人世代谢。谢家湾四象虽低而形如凤凰伏地,虽非大贵之地,而张文秋为一朝开国之主的双儿女亲家,其影响深远,当地人倘能合理培置地脉,其地必福祚绵长。
张文秋孙桥镇青松000岭村@@-Model.jpg
张文秋孙桥镇青松岭村@@-Model.jpg

张文秋孙桥镇青松岭00村@@-Model.jpg

故居卫视图
根据笔者观察,原谢家湾整体门向基本是一致的,并非现在的前前后后。
门前的堰塘也绝不是现在的反弓水,应该是 “一”字形排列,或者是几口小堰相连环状向屋。
谢家湾四象虽低而形如凤凰伏地,……
张文秋为一朝开国之君的双儿女亲家,其影响深远,当地人倘能合理培置地脉,其地必福祚绵长!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5 22: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9-5-25 22:54 编辑

                                 原帖网址:http://bbs.cnhubei.com/thread-4094551-1-1.html

                                京山县永兴镇南庄村易氏老屋考
                                          李勋明

     易氏老屋位于京山县永兴镇南庄村七组,为江汉地区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坐戊申向壬寅(2450—650)。建筑5楹2进,宽15.2米,深17.2,占地总面积268平米。前楹深5.4米,脊高5.3米,后楹深也是5.4米,脊高5.5米,左右厢房深3.3米,长6.2米。大门为凹槽,深1.8米,檐高3.5米,后檐和厢房檐高3.2米,堂屋前檐高3.6米。堂屋比前厅地面高0.15米。
     易氏老屋为土坯墙,外观很普通,进入天井走廊,看到四壁全是精美的雕花门窗后,才让人立刻感受到这栋房子昔日曾经是显贵的大户人家。
     易氏老屋平面布局与江汉地区古民居有两大不同点:一是前厅面积小于后堂面积,江汉地区民居一般是前厅大于堂屋,而易宅堂屋大于前厅。大门至保壁深3.6米,宽4.5米,仅16平米,而堂屋深5.4米,宽8.6米,面积48平米。二是大门不是开在中轴线上,大门向右错位三米多。
     易氏老屋现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现年83岁的老人易平阶介绍,易氏老屋始建于易氏四十六代孙易履泰,易履泰是清乾隆年间举人。曾任均州学正。易履泰长子易大醇,以贡生出仕,授枣阳县训导。易履泰次子易大枞,以贡生出任赣州府通判。易大醇长子的长子易镜清,进士出身,曾任庆阳知府。易大醇的次子易本烺,道光乙酉拔贡,乙未举人。易大醇第三子易本铫,道光年间进士出身,历任四川达县、射洪知县。据《京山县志》记载,清朝的乾隆至咸丰年间,易家三代出了三个进士、三个举人,被誉为“南庄六易”。
     易氏老屋中堂还悬挂着一块 “春融绮阁”匾额,书者为蒋立镛。蒋立镛(1786-1847),清嘉庆16年状元。今湖北天门市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二年,享年六十一岁。据说蒋立镛是易家的女婿,根据京山本土学者曾凡义的研究,蒋立镛确为易家女婿。
     中堂还挂着进士易镜清撰写的楹联: “梅岭生春鹤算频添盈海屋;蘐庭种德銮封竚晋报慈晖。”上题:“诰封孺人宗伯母王太夫人六旬悦辰”,下款:“赐进士出身前贵州大主考翰林院编修加三级宗愚侄元善顿首拜撰”。易平阶老人回忆,文革破四旧烧毁的匾额有“椿荫延禧”、“箕畴锡福”、“节茂松魁”、“冰清玉洁”、“节孝可风”、“冰雪情怀”、“巾帼名贤”等。
    易氏老屋外观不求奢华,体现了易氏家庭的低调。其建筑几百年人丁兴旺 ,功能布局蕴涵玄机,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

清朝乾隆至咸丰年间,易家三代出了三个进士、三个举人,被誉为“南庄六易”。而老屋建筑外观很普通,不求奢华,可见易氏家族低调之风。看来人要低调,建筑也要低调啊!
[
凹槽门深1.8米,呈八字形,在荆门地区大门呈八字形,易氏老屋乃第一家。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109

主题

3361

帖子

5635

积分

上尉

爱心守望http://gangyinc.taobao.com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35
QQ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9-5-25 22: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总对建筑颇有建树,研究!致敬
卧薪尝胆·感恩社会
QQ:1150121965,非诚勿扰!!
http://gangyinc.taobao.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5 22: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9-5-26 09:52 编辑



荆门舒公祠设计
一、设计依据:《荆门直隶州志•舒公祠图说》。
二、设计理念:力求恢复舒公祠原状建筑,充实文化内涵,弘扬舒公德政,藉以昭示来者,使之成为文物。
三、建筑概要:根据《荆门直隶州志•舒公祠图说》,舒公祠平面布局大院套小院,前殿与后殿之间用照壁隔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藏风聚气的设计理念,由于舒公祠图说没有庭院详细尺寸,此次设计只能按照古建房屋设计规范模数推理,头门三楹,宽16.2米,深21.6米,中为过厅。过厅设宝壁一道,左右室为接待和流通处,头门建筑后6.3米为照壁,照壁左右开门入后殿。照壁后9米为拜殿,殿前设石香炉一樽。殿内装饰按古州署大堂布置,殿后3.6米为院墙并连接前院为城。由于舒公祠现选址右白虎地势过高,故左围墙设计高出右围墙10公分,并设东门一道,以抬高青龙,亦作偏门,人流疏散通道。
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建筑和庭院总占地面840平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270平米,庭院面积565平米,照墙长22米,院墙长110米。



《荆门直隶州志·舒公祠图说
〔舒公祠〕在西城门外,祀故州牧舒成龙。乾隆二十年,舒公升守衡州时,州人公建生祠于荆园。二十一年,舒公以外艰回籍,路过荆门,寄宿龙泉书院,复以三百金自置褚、王两姓田房助书院膏火。四十五年,故吏黄中理、士民胡异撰等呈请夏牧,将田房拨入生祠,以为岁修之费。时,舒公侄其绅守西安,寄银五十两助理生祠,遂改建于所买褚姓房内,即今祠也。共成正房三间,头门一层,围墙数十丈。五十年,奉文禁革祠宇碑记,旋奉督抚札批原任荆门州故牧舒成龙生祠改建龙神祠,以昭诚敬。而州人仍祀公像于中,改其额曰“舒公书院”。五十一年,高牧批准以舒公自置田房招佃承种,每年收租钱六千文,永作香火之资。书院肄业诸生以岁之九月十五日致祭,盖公生日也。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