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李勋明

[文苑春秋] 江汉北部古民居勘测研究及古建设计案例选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6 14: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6 15: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探寻南漳冯、陶古宅及辛亥革命元老冯开濬墓记略
李勋明

      南漳县坂桥镇一带的深山中至今还保存着几十处古色古香的老宅,笔者曾经多次去考察,每次都有新发现。二0一五年正月十六日,到达雷坪村陶氏老屋,因为以前去过两次,住户们都很欢迎,陶氏祖屋右上方老宅中的王启汉与我同庚,纯朴热情,有问必答。
       陶氏古建筑群座落在一块群山环抱的盆地中,面积约4平方公里,分上坪、中坪、下坪,陶氏建筑群位于上坪。房屋保存较完整的大约还有近十套。青砖黑瓦,马头墙,高低错落,“明三暗五”式结构,均为三进三楹或二进五楹四合院,总计大小房屋约100余间。很多精美石雕、木雕在文革破四旧中遭到破坏。如大门匾额被铲除刷白,写上“兴无灭资”之类的宣传标语,至今犹在。现住户大多是土改时镇压地主后分得的,有的一套房子住有五六户,到现在已历三代以上,大部分都已进城或迁走,多为留守老人。邻居们以为我们是上面某些单位来的人,一个个向我们诉说他们的房子被挂牌为文物保护单位后,不准建,不准折,再不维修就要倒塌了。一位老大娘拉着我们去看她住房内摇摇欲坠的檩椽和墙壁裂口,一面唠叨一面流泪,希望政府能给些维修补贴资金。我们除了惋惜,无可承诺,唯一能做的只有多拍摄一些图片留存。
       考察拍摄完陶氏古宅,赶到冯氏老宅时,已下午二点,冯氏老宅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原为鞠姓人家所有。坐北朝南,为三间二进结构,正立面三套连为一体, 3个大门,分为西大门、中大门、东大门,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大小房间100间。建筑风格系徽派与本土风格相结合。门窗、板壁等均雕有人物和花鸟等图案。大门台阶高约1.3米,门框、门槛为青石组合,门框石高2.7米,宽0.4米,厚0.3米。该建筑靠山(玄武)形如元宝排列高耸,前面的朝山状如笔架,古人认为笔架山是最好的朝山,易出文人。不过,该朝山与主屋相距太近,又是白虎回头,导致明堂狭窄,易常移主为宜。
      一妇女告诉我们,真正的冯氏老屋有好几处,并向右指点,说那边就有一栋。我们很快找到了那栋冯氏民居,该建筑为四户两正三进建筑。站在屋前四顾,群山形来势止,场气凝聚,实乃天人合一之地。按照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评析,此冯氏建筑周边地理条件优于三个大门的冯氏老屋。我用罗盘界定座向,该房屋座亥兼乾,七十二龙为丁亥对辛巳,即座西北向东南。住在老屋右边的户主王启汉告诉我们他于十三年前花四万多元买下该屋,从北峰村搬到这里居住,我恭贺他能拥有这样的风水宝地是他一家的福报。他很高兴,说有人曾经要出20万元买走他大门左右的那对精美抱鼓石,他坚决没卖,可见他知道其文物价值。
      冯氏老屋几个大门上原都有题字匾额,文革中被粉刷覆盖。王启汉夫人拿出抄录的文字,分别曰:“大树云连”、“ 德纪西合”。王启汉介绍这幢房子是辛亥革命名人冯开濬房产之一,其匾额题字很可能是冯老先生所书。并告诉我们冯死后葬在果木冲覆盘山,墓地风水奇特,北风呼啸,燃放一根蜡烛于坟上,火焰安然无恙;即是大雪纷飞,雪一落在坟上便自化。并说冯的墓碑上有毛泽东和周恩来题字,我觉的好奇,要他带我们去看看。于是他父子俩骑摩托车在前面引路,行驶约三公里便到了果木冲。车停在山脚下,我们向上爬了约半小时才找到墓地。冯墓座乾向巽,即座西北向东南,所葬之山确实形如覆船,四面群山呈莲花状环抱,实为一块莲花形风水宝地。墓在山脊中端偏左位置,坟前墓碑高约一点五米,宽约0.8米,厚约0.2米,正反均刻有碑文。正面碑帽上篆刻曰:“民主高士冯府君墓志”。碑帽背面隶刻曰:“永锡尔类”。细看碑文,前面为墓志,后面为冯氏家族简介。前后碑文中并没有毛、周题字,可见王启汉所言为讹传。该碑为一九六二年腊月二十八日立,即冯开濬死后十二年由其孙冯应桂撰文书丹。
       根据冯开濬墓碑文结合其它相关史料,冯、陶二姓从明朝中叶开始落籍坂桥巡检一带,经过七八代人毕露蓝缕创业,逐步成为方圆百里望族,到民国初年达到了强盛时期。他们世代联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土地改革,政策规定,没收地主五大财产分给农户,有的甚至被枪毙,冯、陶二族一败如灰。
       通过冯开濬墓碑文和相关记载,冯开濬生于1870年,字哲夫, 1878年入私塾,1890年求学于南漳学宫,1893年赴襄阳从李熙园先生读书,清朝拔贡、侯选通判。后留学日本,1903年毕业回国,任省城(武昌)幼稚园附设女子保育科堂长。1904年8月,到江苏办学,同年12月又被调入湖南蒙养院任监督。1907年调冯到南京办学,1908年又由南京调回武昌,任模范小学校长。冯倾向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首义前夕,冯正在视学宜昌,闻革命党人将起义,急还武昌。起义炮响,冯积极拥护。湖北军政府成立之初,冯被陶德昆推举为内务部长,副总统顾问职务。辛亥革命失败后,冯开浚致力于“实业救国”,与友人合作在南漳铜绿山开采铜矿,因缺乏资金技术,未能成功。继而在南漳羊角山开瓷矿办瓷厂,因产品质量粗劣被迫下马。1917年与友人赴大冶开煤矿,又因物资不足,中途停办。1921年,湖北教育厅调冯任湖北省立襄阳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经过再三敦促,勉强赴任。1927年3月抱病辞职归里,种花、读书著文,编纂《素园文集》五卷,收入其一生诗文。
        1946年6月,刘子厚率江汉军区警卫团和地方干部突围到南漳,9月在肖堰的幸家坪小学成立第四地委和第四分区,活动在板桥、巡检、峡口一带。冯开濬两次邀请部队首长刘子厚、黄民伟、文敏生等到他家作客,并协助部队争取地方的上层人物。1947年部队离开板桥后,冯开濬识时务,土改开始前,他就动员子孙们主动退庄,减租,交出了田地房产。冯开浚因为是辛亥革命元老,政府对冯开浚个人住宅和财产给予保护,据说有一孙媳乘机将财宝藏在冯开浚的卧室,被冯发觉后搬出来放在院内,并通知政府来人收走。1951年,已升为湖北省人民政府组织部长的刘子厚邀请其出席省政治协商会议,任省政协委员,冯至襄阳因病而返。1952年正月逝世,享年82岁。
       冯开濬生前曾自撰一联,嘱咐子孙在他死后刻于他的墓碑上,其联曰:“天上亦昏昏那异人间休乘黄鹤升仙去,生前犹寂寂宁论死后孰遣青蝇作吊来”。读其联,足见冯开濬生前忧忧不得志的悲愤之情。翻译为白话文,大意说:唉!天上已昏暗无光与人间一样混沌污浊了,休想还乘黄鹤升天成仙去觅干净之地啊!我生前不合俗流,孤独寂寞,死后更不想有谁遣知己来凭吊我了!
         纵观南漳民居和冯、陶老屋,建筑风格与江汉平原的古民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都是五正五厅或三正三厅四合院布局,不同点是南漳民居都选址在群山环抱的收藏风聚气之地,结构设计充分考虑到适用安全,建筑由前向后层层推进,左右对称,前厅多为假两层,每套四合院或独立,或相连,正面显得高大气派。每楹台阶数为5步或7步(五步喻五子登科,七步喻人日,天地四时人之始也)。门楼为凹形,墙体、天井、门框、台阶就近采用山上的石材,墙体下半部尽量用条石或青砖砌筑,无不体现了古人的建筑智慧,堪称鄂中地区民居建筑之精华。
        世事沧桑,岁月流逝。冯、陶老屋见证了两个家族的荣辱兴衰,不知道在风雨中还能挺立多久。


陶氏老屋右上方房

IMG_20150306_142016.jpg (265.46 KB, 下载次数: 23)


氏老屋



氏老屋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6 15: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某公墓设计


中轴线的上的佛座、灵骨堂、怀远亭

      中轴线座壬向丙兼子午,七十二龙甲子对庚午。东西为卯酉兼甲庚,因该公墓地山体呈南向半圆形,规划北部墓穴排列呈半圆形向南,可满足各种命卦葬地,是一块上好的墓地。
     公墓中轴线布局:外明堂水、玉带水、山门、内明堂、内明堂水、佛座、灵骨堂、怀远亭,以上这些建筑由南向北层层推进,神道前后落差近十米,视觉气势辉宏。此公墓建成后,环境将胜似公园。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6 15: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6 15: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团山寺设计


团山寺效果图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6 15: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建读书台祭东宝山文
   
      维彼东山,巍峨显赫。上接云烟,下瞰城郭。俯镇四野,经分二河。古邑青龙,长林头角。郁为楚望,蔚为文脉。仙神所驻,菩提所托。凝晖钟瑞,替勷天泽。代产伟人,辈生墨客。三孙科甲,二朱理学,维彼至灵,发而显者。时逄盛世,地运所合。文风丕振,斯台重塑。兴扶文昌,资生地脉。万世呈祥,千秋永卓!

《荆门直隶州志》读书台图
〔读书台〕在州东山,为“三台”之一,即孙何三兄弟之东山书院旧址也。政和间,朱震与弟巽亦读书于此。其地上接云烟,下瞰城郭,左拱古塔,右揖龙观。古谓东山为文峰,洵不诬也。迨后何、仅并大魁,侑登第,震、巽以良臣兼名儒。虽曰人杰代兴,讵不以地灵欤?世远迹湮,丘墟满眼,盛衰今昔,忉怛徒增。夫东塔为荆门头角,兹台更荆门根基,莫加培护,文运奚隆?成龙既构书院于龙泉,益思表列前贤,以鼓多士。昔陆文安官斯土而教斯民,民至今尸祝而俎豆之,百世师也。夐哉尚矣。若夫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舍孙与朱安归乎?暮春之初,既修讲经台,遂亟构读书台于东堡之中峰,刊碑以祀。登高而眺“三台”,鼎峙城郭间矣。至台址之上下,庑舍之多寡,均非所计尔。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6 15: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某文旅民宿设计监理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6 15: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初名臣周培公古墓探源

(李勋明)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清史稿》和《荆门州志》对其生平都有详细记载。
    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爱好,早就想到麻城官堰村去探访周培公墓。前不久,有幸陪宗教部门的几个同志前去探寻。我们从麻城西向南行二公里便开始打听周培公墓所在地,路人均说没有周培公墓,只有周家祠堂和周培公父母茔。快到目得地时遇一六十多岁的老农,他告诉我们周家祠堂和周培公父母坟茔就在旁边农户的竹林外。来到实地,只见一牛棚旁散落着一堆碑碣、石羊、石人、牌坊等石物。到附近察看,棉花地里还有几尊东倒西歪的石马、石狮等物。一条深约三米、宽约四米的沟渠从周公培父母墓前横穿而过,严重破坏了周公培父母墓地和周家祠堂遗址。只有那块高大的皇帝御赐祭祀碑孤零零地耸立在原地。其它地面建筑残垣可能被当年挖渠运土所掩埋,因而无法确定周公培墓址,感叹一阵,扫兴而归。
     为了找到周培公墓,日前又约了几位好友再次驱车前往踏勘。当我们正在察看那些牌坊、石人、石羊之时,该处农户女主人黄桥林回来,我们向她打听周培公墓位置,她告诉我们周培公没有埋在这里,而是在山西,这块棉花地里只有周家祠堂和周培公母亲的墓,并指了指东南二百米外的一农户林木,说周培公父亲的墓葬在那里。她的说法与我们第一次见到的几位村民说法一致。她还告诉我们那堆石物大部分是二00七年有关部门从附近搜集起来放在此处的,村民们为什么要否认周培公墓之事呢?
    我们只好从那些残碣中寻找答案,不一会我们发现一块宽约0.4米、高约1米的断碑,碑文:“皇清诰封朝议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周公昌,慈懿、恭人阎、王氏之墓”,立碑人为:“康熙丁亥(公元1707年)季春月吉旦,乌城县州同孝男周家齐、家麟、家瑞、家祥、家宝”以及六个孙子。该碑明确记载了墓主人为周昌和其阎、王二夫人合葬墓,原立碑人为其五子和六孙于周培公死后6年所立。有趣的是该碑落款还有一段文字:“因老碑损坏,后裔重立,耳孙周维邦、维富、远孙周显贵、陈贵……,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1827)季春月建”,该记载说明我们现在所见之碑乃周培公死后126年家乡子孙重立。根据老碑有“乌城县州同孝男周家齐……”文字,查乌城县在今浙江湖州,笔者认为周培公嫡系后裔可能当时已经外迁,周培公死后葬在外地亦未可知,当地老百姓对周培公墓一说在山西,一说在本地,也许不是空穴来风。我们还可以想象,清庭对周培公母亲都给予了封赠,而对周培公必然会给予更高的褒奖,而我们却没有发现一件御赐之物。农户女主人黄桥林说那堆散落的石物,是从附近各处搜来放在一起的,这就使寻找周培公墓的准确位置更增加了难度。  
    让我们察看周培公父母墓。笔者用罗盘测其墓向为座辛向乙,即座西向东。该墓封土直径约4米,高约1米,墓碑已断为两截,高约1.8米,宽约0.6米,碑文:“诰赠朝列大夫加赠中奉大夫周化龙、贞烈恭人加赠夫人孙氏之墓”。立碑人为:“布政使司昌率孙监、贡生周家祥、家宝、家齐,家麟、家瑞”。以上碑文说明该墓为周培公率其五子所立。其墓为周培公父亲周化龙、母亲孙氏合葬无疑。该墓前五米有一块御赐祭祀碑,碑帽已掉落在地,我们在碑脚处下挖四十公分发现埋在地下的赑屃,碑身通高约4.5米,碑帽高0.8米,碑基约0.5米。该碑正立面记载了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皇帝派参政吴毓珍祭祀周昌之母孙氏的祭文。碑背记载了敕赐银两,供品数额,最后一句“敕赐特建旌表节烈坊银三十两”。查《荆门州志》:周培公父亲周化龙死后四个月周昌出生,闯贼抓孙氏欲污之,孙氏以藏袖中利刃自杀,康熙十五年子周昌随大学士图公招降王甫成有功,图公以孙氏之节奏请皇帝遣官致祭孙氏,并敕建节烈坊。其节烈坊可能在修渠道时埋在地中,有待挖土寻找。
    在那堆散落的石物中有不少石坊构件,开始我们以为是孙氏节烈坊构件,但是其中一石梁上的文字否认了我们的猜想,石梁文字曰“湖北安陆府荆门州儒士周家尚妻阮氏节孝坊”,查周培公父母和周培公本人墓碑上所留下的子孙名字中没有周家尚这个人,“家”字辈当为周培公的儿子辈,可见该石坊乃周培公子侄辈周家尚之妻阮氏节孝坊。按照黄桥林所指2007年挖坊的地点,这块牌坊竖在周培公父母墓右侧前方约30米,说明那地方确实建有周家祠堂。查《荆门州志.贤节》篇:“周家尚妻阮氏,登洲女。年十八适尚,二十七岁夫亡。氏上事老姑,下抚二孤。日勤纺绩以给养育。长子复殇;惟馀一子任永,拮据课读,且见孙焉。苦节四十四年卒。州守舒成龙详旌。”以上文字说明周家尚妻阮氏节孝坊为州牧舒成龙旌奏所立,与周培公及父母墓地设施无关。不过石坊料中应含有周培公之母孙氏节烈坊部分石物构件。噫吁!一地两坊,可见当年之庄严!
     笔者根据周家祠牌坊前散露的石狮,初步测定周家祠三间二进,节孝坊位于祠堂大门前约5米,前面有石狮1对,石联1副。当然只有清除了遗址上的浮土,找出埋在地下的原祠堂和牌坊基址,以及一些被埋入地下的碑石,测定周氏父母墓和周家祠遗址准确轴线,才能正确修复周家祠,说不定也可找到相关周培公墓的资料,解开周培公墓地之谜。笔者断言,挖掘修复周家祠遗址时很可能会发现周培公亲笔题刻等珍贵文物。
     结合周家祠遗址上有一对非一般官员墓前所能享受的文武翁仲,笔者倾向于周培公死后葬在原籍,那些石羊、石马、石狮、石象等也是周培公父母墓和周培公墓前所置之物,而且周培公墓就在周家祠附近。初步推测周培公父母墓前轴线排列顺序:墓碑、祭台、跪姿石马一对、卧姿石羊一对、御赐碑、节烈坊、蹲姿石狮一对。周培公墓前轴线布置规格与其父母相同,多文武翁仲一对、石象一对。
     周培公墓在周家祠附近什么地方?周培公父亲和其妻孙氏明明合葬一处,碑记清清楚楚,村民们却为什么有说他父亲葬在西南三百米处呢。笔者认为他们所指的周培公父亲墓很有可能周培公本人的墓。周培公父母墓位于一由北向南而来的长岗末梢以东,来脉悠长,岗南不到半里被一条东西河道截断。按照中国风水理论评析两处墓地风水,其地为岗岭回环地,左青龙回头有情,远处的朝山形如马鞍,实乃旺丁之地。黄桥林告诉我们周培公祖屋就在百米以外的岗西。我们到该屋场询问,均为周姓人家,站在周培公祖屋门前向西眺望,门前畈地明堂两水相会,岗岭形腾爽垲,远处朝山相互穿插,形若笔架,太极场气极旺,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这里确为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在探访途中,笔者忽然记起四十年前经过此地,好像附近山头上有白石佛像一尊,打听后得知就在隔河相望的那座山头上。在黄桥林的带领下,约十分钟我们便绕道爬到石佛处,站在山头放眼北望,原来周家祠堂和周家祖屋距石佛寺就在500米内。可惜如今此处修了座小庙,把石佛披红涂彩,面目全非,失去了应有的文物价值。笔者根据庙宇佛像安放高度规范,石佛底座至少要高出地平一米以上,这尊石佛现在却座在地上,所以今后修复该庙时应下降一米才是原庙地坪。据当地老百姓说,此庙为周家庙。按风水理论评析,该山头背无来脉,乃煞旺之地,宜建寺庙不宜建家庙,所以说周家庙之说不太成立,查《荆门州志》也未找到该庙记载。但从石佛可以断定,这里原本就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寺,现场遍地堆积的瓦砾残垣也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正在修建中的掇刀兴隆岗到麻城的喜民园大道正好将三处景点串接在一起。如果把该寺和周培公墓区结合官堰角、周冲两座水库合理规划,该地将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会给当地带来一次不可估量的经济文化发展机遇。

                (见2009年12月12日荆门日报)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6 15: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河镇九十九间屋建筑及环境考略
                              李勋明

    九十九间屋原名为 “老屋湾”, 位于荆门城西四十五华里的马河镇院子河村。如今老屋虽然损毁过半,但是关于它的“九十九间”之数和“石龙过江”等传说仍然让人津津乐道,每年吸引了不少游人去探奇览胜。查关于“九十九间屋”的文章很多,但实际资料甚少,为了不让老屋湾建筑文化失传,笔者三次对该建筑进行了实测丈量,整理了一套完整资料。这里将该湾建筑年代、间数及环境评述如下,供同仁研究参考。
    考老屋湾建筑年代,有三块砖刻记录,即主屋中门左右各镶嵌有一刻:“万历四十六年八月十三日起手造,瓦匠吕国贤”。“嘉庆九年九月廿八日立”。还有前院一块脱落的砖刻: “康熙四十六”(公元1707年)。这三块刻文字都是窑烧而成,察其砖块色泽和规格与墙面其它青砖一致,当为该屋真实建造时间史料。由此确定,九十九间屋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其瓦匠工头名吕国贤,距今394年。笫二次续建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距今305年。第三次续建于清嘉庆九年九月(公元1804年),距今208年。
     老屋湾是否有九十九间,根据残存正屋三进三层模数推算,左右三大院落实际房屋应该只有80间左右。如果没有其它副房,数量达不到99间。查其它资料,有一篇相关记录文章,截其文:“主建筑为99间,实为102间,设左、中、右三门,前后布局各三进,六个老式八大间,由十二个老式八大间组成一个十分完整的住宅群。其中南北房、厢房72间,后堂屋5间,后天井5个,后前厅5间,中后堂5间、中天井5个,中前厅5间;前后堂5间。前天井5个,前厅5间。南北开间为76米,进深45.4米。北门左前方相隔3米处建有附屋(长工住房),南门右相隔3米处(马车道)建有附屋(马棚、猪圈),南北开间为24米,进深18米”。笔者请周氏二十五代孙周昌键先生核实以上数据的真实性,他摇头说不准,可见其数据有讹。经过现场勘查,实际面积也容不下以上所记录的房屋数量。所以,关于九十九间真实数量,还有待把三个院落平面图绘制完毕后确定。
    察老屋湾座向,按二十四山方位界定,座巽向乾,兼己乙,即座东南向西北143度。查卫视图老屋湾来脉源之荆山主脉偏观寺山。连绵五十余华里,于老屋湾后独峙一山,名“猪头岭”。由猪头岭再向左右伸出三重护山,左为青龙嘴,右为白虎埂;两旁山外有二沟,左为喇叭沟,右为黄木沟,伸入庄前的小河。从正面看湾猪头岭,堆蓝耸翠,高大雄伟,与两旁护山形如人之手足拥抱老屋,生气盎然。民间称该地为“将军打坐”,笔者认为叫“仙翁打坐”更为形象。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学,房屋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左山要比右山高才是好山,才能发财发丁。故民间有“宁让青龙高一丈,不让白虎抬一尺”之说。老屋湾的座山地理完全符合其要素,这大概也是周氏先祖当初选择该地建房的主要考虑因素。
     世上任何事物都非尽善尽美,自然地理也是如此。老屋湾前面的山水组合就不那么美了,站在老屋湾前观察四方山峦,东、南、北三方都赏心悦目,唯独向前面看就不那么爽了。其原因是前面空间水流斜泻,朝山无情。从卫视图上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院子河从北流到老屋湾时没有迂回环抱,突然折向西南斜流而去,从而也影响了迎面案山也没向老屋湾呈朝拜状,斜奔而去。而且由于河床落差大,水流湍急,无法蓄积活水。至于把河里的道道石坎编成是“石龙过江”、“鲤鱼跳龙门”的美好故事,只能是心理满足而已。
      古人择居极重视前面的朝山布局,认为“一朝朝山一重官”,朝山形如笔架、马鞍最佳,而且是一重接一重才好,古代堪舆家们也是按朝山形状来判断人丁贵贱。周氏先人也知道这个弱点,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在主屋大门前建了一道高约三米的院墙,让人从院墙左右进出,聚气化煞,以弥补前面山水组合缺陷。也许这道院墙真的给周氏家族带来了好运,连读发丁发财,还出了几个高官,到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时达到顶峰,大兴土木,房屋达到最大规模。
    老屋湾大门的两个飞垛设计也与调节风水有关,垛上部翘角为蛟龙含珠,头顶飞鱼,鱼头隐身向宅,鱼尾腾空擎天龙头下又塑一蝙蝠龙,向前雄视明堂,象征护宅之神。垛身中部正面和两侧造型为翻开的五本书,书页上还绘有字画,象征四书五经。下的垛凹处又塑一下山猛狮,跃跃欲下,左右对视,栩栩如生。整个身集龙、狮、书、鱼、花草等吉祥物于一体,让人观之肃然。它不仅寄托了先人追求家庭和谐,文运昌盛,代代都出人才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赋予了避邪压等功能,造型堪为本土民居建筑艺术一绝。   
     九十九间屋历经三百多年岁月沧桑,它见证了世事兴衰,人世变迁。周氏家族传至今天已历二十五代。遗憾的是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它却面临消失。保护岌岌可危的建筑遗存已刻不容缓,但愿老屋湾昔日的风光再现,其建筑人文得以永远传承。
                           
                                       见2012年5月13日《荆门日报》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9-5-26 15: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屈家岭地理环境探密
                                                                李勋明
      在我们脚下每一寸土地上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秘密,沉淀着人类活动的历史,屈家岭见证了人类从猿到人的演变,它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一份,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被人类所青睐。上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更是给屈家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先后被列为国营农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又被纳入省级战略“中国农谷”核心区域打造。笔者多次陪团到家岭文化遗址采风考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棵千年古柏。每当我们俳徊在遗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碑前仰望她那苍劲挺拔的雄姿,怀古之情油然而生。据当地屈姓老农介绍,多少年来,人们视老柏为神树,在她身边焚香祈福,虔诚膜拜。如今她的躯干虽然在风雨剥蚀中伤痕累累,破皮裂洞,但是她依然盘如虬龙,生机盎然,就象她脚下的土地一样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谈到屈家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它的人文,而忽视了它的自然。下面让我们再走进屈家岭,去探寻它的地理奥密。
       屈家岭遗址背山面野,坐落在一块东北呈西南的盆地中。地理环境独特,它北倚太子山,南望土地庙岗,东拥九条岭,西抱白木山,青木河和白木河缠绕左右。从卫视图上看屈家岭遗址地貌形如一只伏地吐哺的金蟾,轮廊分明,跃跃欲动。俗语云“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其蟾形地貌是自然天成,还是人为改造,或者蕴涵其它玄妙,不得而知。不过,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学理论评析,屈家岭遗址遗址左青龙、右白虎、后玄武、前朱雀四象拥抱的地理格局十分明显。特别是西北耸如城垣的白木山挡住了冬季从汉水槽南下的风煞,使屈家岭遗址背风向阳,藏风聚气,极宜人居。根据水文资料,屈家岭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毫米左右,测得屈家岭遗址以北承雨面积约60平方公里,上游来水可以满足该区域农田用水,也不会造成大的洪涝灾害,长保旱涝保收。可见良好水利与气候条件是屈家岭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屈家岭区域山脉形成八千万年前,主要为中生代石灰岩和沙岩地层,由于地壳运动时的挤压作用,使屈家岭东部几十公里内的山脉多呈皱褶状,如王莽洞、空山洞等景观就是其地质运动的结果。这里的山脉走向流线悠长,或如游龙奔腾,或如长蛇飞舞,其山行流线之美,全国少有。外围的惠亭、石龙、吴岭、大观桥等水库的兴建,也有效生扶了该区地脉灵气,加之溶洞奇石较多,自然人文景源丰富。其中一脉自京山城西延至石龙水库后绕向屈家岭遗址右侧,回向东北10公里后弧向向雁门口,再向前幅射落脉于老屋湾、夹谷村,与西北5公里外的白木山对峙成一个天然的龙口将屈家岭遗址含入其中。笔者用尺从地形图上量得该龙全长约57公里,尾起石龙水库北,头落夹谷村时还张口吐舌,神奇玄妙。它像一道天然城垣环护了屈家岭遗址东北约50平方公里的地域。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屈家岭地脉独特,历史上为何没出大人物,按照迷信之说,大概是屈家岭地域山脉整体组合还缺乏相互朝应的原因,如屈家岭遗址南部外围岗岭低下,锁水不足,单靠白木山一山独秀难聚大场气。
        屈家岭遗址外围东接大洪山脉,西与荆山来余脉马良山隔江相望,中间为汉水冲积平原,河床漂移平均宽度约20公里。古代汉江河道曾经漂移到离屈家岭遗址很近的地方。为了便于版块划分,笔者把屈家岭西南冲积平原称之为龙口平原,其面积西抵汉水边,南至天门市多宝镇,北止钟祥市旧口镇以南,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宽阔的龙口平原是中国农谷发展“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的有利基础。
       湖广熟,天下足,江汉熟,鄂中富。从长远看“中国农谷”战略规划定位,完全可以以屈家岭为核心向外扩张成为国际大都市,达到“,倚两山,拥汉水,抱三原”的宏大空间,倚两山:即东依大洪山、西倚荆山得山势之美。拥汉水:即总体规划以汉江为中心,依水生财。抱三原:即以龙口平原为主,幅射天门平原、江汉平原。
    打造中国农谷,屈家岭遗址以北的区域规划,会直接关系到中国农谷长远发展和兴衰。为了科学开发其屈家岭遗址龙口内的自然人文资源,笔者认为不得在遗址以北大规模开挖山体,建筑应禁止现代元素,道路避免大填大挖,子陵寺、李家老、叶家畈、徐家畈、兰家庙、雁门口等地应该以培置人文,保护生态为主导。如子陵寺建自唐宋,相传汉严先生隐居于此,寺因以名,原有大雄宝殿、读书堂、晒书台、有钓鱼台等遗存,就很值得挖掘。
       屈家岭文化的形成,是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类共荣厚积薄发的结果。今天,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了它的人文内涵,弄清了它的来龙去脉,才能顺其自然,合其地理,打造出天人合一的新型农谷发展空间。让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这笔丰富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光大。



    从卫视图上看屈家岭遗址地貌形如一只伏地吐哺的金蟾,轮廊分明,跃跃欲动。俗语云“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其蟾形地貌是自然天成,还是人为改造,或者蕴涵其它玄妙,不得而知。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