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水画 唐朝人很有钱,所以山水画也不像别的朝代只用一点点墨,惜墨如金。唐朝不仅用浓墨,还用很浓艳的青绿色来涂染,有时也加入金色,造成很华丽的效果——“金碧山水”。 李思训(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宗室。历任扬州江都令等多职,因玄宗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所以被称为"大李将军"。李思训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画游人在江边活动,以细笔勾勒山石轮廓,赋重青绿色,富于装饰性。此画虽今被认定为宋人手笔,但可以反映他的画风。他的儿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也是著名的画家,人称“小李将军”,秉承家学,亦擅青绿山水,风格工巧繁缛。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图》画唐玄宗及随从逃难四川的情形,宋以来相传为他的作品,现被断为宋人摹本。此派的山水风格,在初唐的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壁画中亦可看到。 故事: 李思训自幼追慕山水, 青年时就驰誉画坛。这位将军画家师承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画风 ,擅长工笔山水。他师古而不泥古 ,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 ,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画的山水楼阁 , 宴游仕女 , 花卉鸟兽以及佛道故事等 , 描绘工细,设色绚丽,景物逼真,贵族气息浓郁,备受时人青睐。尤其他画的金碧山水 , 更是独领风骚 , 独具一格,被评论家认为是:“笔格遒劲 , 得湍濑潺湲 , 烟霞缥缈难写之状”, “用金碧辉映 , 为一家法。后人所画著色山,往往多宗之”。 对于李思训神乎其技的画法,有一则故事足以证明。据说,有一天,唐明皇李隆基因思念嘉陵江山水,便召来当时最为著名的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让他俩在大同殿以壁画的形式画出嘉陵江山水的奇妙与美丽。接到皇帝亲自下达的作画任务后,两位大画家便立刻行动起来。几天以后,吴道子的嘉陵江山水图就画了出来,而李思训用了一个月时间才完成。吴道子的洗练灵动,李思训的绚丽逼真,都使嘉陵江山水皆尽其妙。对此,唐明皇称赞说,“吴道子数日之机,李思训一月之功”。但后来,更为神奇的事发生了。有一天,皇宫中夜闻有水声,唐明皇在仔细辨别后说,“这一定是李思训通神之妙手。”由此,可以知道李思训在唐明皇心目中的份量,更可了解他画技的超凡脱俗。 由于李思训开创了金碧青绿山水画法,因而被后世称为“大李将军”,并尊为“北宗”之祖。在他的影响下,儿子李昭道也能继承家学,善画山水,并能变父之体,造诣精深,后世称之为“小李将军”。明代徐沁在《明画录》中说:“自唐以来,画学与禅宗并盛,山水一派亦分为南北两宗。北宗首推李思训昭道父子,流传为宋之赵幹及伯驹、伯骕,下逮南宋之李唐、夏圭、马远。” 由此可以看出,李思训父子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李思训的作品流传至今者极为罕见 , 《宣和书谱》记载尚有《山届四皓图》、《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江山渔乐图》等十七幅。 后世一般认为《江帆楼阁图》是他的传世之作,而《明皇幸蜀图》则是他的儿子李昭道的扛鼎之作。《江帆楼阁图》是中国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为绢本 , 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 青绿设色 , 现存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江帆楼阁图》中 ,作者以工整细致的手法 , 描绘了嘉陵江春天松岭掩映,碧廊曲折,长天辽阔,江水浩淼的秀丽景色 , 画面极 富立体感和装饰性。而《明皇幸蜀图》表现的则是唐明皇于安史之乱时,仓皇逃离长安,入蜀避难而艰难行于蜀道的情景。画面同样青绿设色,明丽典雅,山势突兀奇峻,白云缥缈峰端,帝王嫔妃,跋涉其间,人困马乏,窘态尽现。 《江帆楼阁图》唐 李思训 绢本设色 纵101.9厘米 横54.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此图画游人在江边的活动,江天空阔,风帆飘渺,描绘了山脚丛林中的楼阁庭院和烟水辽阔的江流、帆影,境界广漠幽旷。画树已注重交又取势,显得繁茂厚重,但枝、干、叶,仍用工整的双勾填色法:山石用中锋硬线勾听,无明显的缴笔,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墨线转折处用全粉提醒,具有交相辉映的强烈效果。展子虔画山水时的青绿设色,画树的双勾夹叶法和画花朵的点花法,都对唐代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产生了很大影响。用繁复精致的细笔描绘“葱郁树木、崇山峻岭、精致楼阁、荡漾水波”的画山水,就是从李思训开始发扬光大的。画法沿袭(游春图)的青绿设色而有所演进,甚至在景物布置上参考了(游春图)左段而略有变通,比之《游春图)更有雄浑的气势。此画无作者款印,清代安歧称此图“敷色古艳,笔墨超轶,虽千里、希远不能辨,的系唐画无疑。宜为真迹。”作者融汇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动态,阐明唐代山水画已着意于生活与自然之交织、辉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石绿渲染。画树、松已用交叉取势,整体势态葱郁,富有装饰味,和有勾无皴的山石,起伏均匀的水纹,精丽工致的屋宇,图案形状的夹叶,十分相称,而且还可以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绘画的迹痕。这件作品并非李思训真迹,应是古代摹本。但从题材内容、表现技法方面看,都属于李思训流派,是研究李派山水的一件重要作品。清人安岐认为此画“傅色古艳,笔墨超轶,虽千里希远不能辨其青绿朱墨,传经久远,深透绢背,有入木三分之妙,的系唐画无疑,宜命为真迹”。安岐是位有眼光的鉴藏家,他的意见值得重视和参考。 唐 李思训《御苑采莲图(南宋人画)》故宫博物院 《御苑采莲图》卷,又名《宫苑图》卷。 本幅无款印。传为唐人作品,后幅吴景洲题跋,钤“瀛”、“景洲鉴定”印2方。此卷为吴景洲先生于1947年“倾囊得之”,1955年捐献故宫博物院,卷后有其长题,考定此卷 为张丑《清河书画舫》中著录的“唐大李将军御苑采莲图”。本幅无作者款印。此卷描绘古代宫苑中夏日景致,宫殿楼观、屋宇舟车纤若毫发,山石均以细笔勾出,略有皴斫,重青绿敷色,同时大量使用金线勾勒建筑物轮廓和网巾水纹,辉煌明丽,富有装饰性。此卷为吴景洲先生于1947年“倾囊得之”,1955年捐献故宫博物院,卷后有其长题,考定此卷为张丑《清河书画舫》中著录的“唐大李将军御苑采莲图”。后经有关学者考证,此卷为南宋人作,虽非出自李思训父子之手,但仍反映出早期青绿楼阁绘画的一些特点。 李思训《京畿瑞雪图》 本幅无款识,右裱边项子京题:“唐云麾将军李思训画京畿瑞雪图,宋宣和御府藏物也,定为神品第一。古胥山樵项圣谟获于梅花和尚塔前,得秘玩焉,百金亦勿与易。”裱边钤收藏印“平书珍赏”、“平泉书屋主人审定印”2方。扇面绘雪景楼阁,山水重青绿敷色,画法古拙,明显带有所谓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与故宫收藏的另外两件传为唐人的楼阁作品《宫苑图》卷、《九成避暑图》页画风相近,并都曾被题为李思训作。
李昭道(约活动于713-741年),李思训之子,画山水与父齐名,号小李将军。作山石多用细笔描绘形貌,再染以石青、石绿、赭石,轮廓且辅以泥金勾勒,极显富丽堂皇。 唐 李昭道 《春山行旅图》 绢本95.5×55.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 伪 明人摹本 此幅实为后世传承李昭道风格的青绿山水。全幅作云气缭绕、山势峥嵘、山径迴转、栈道悬空。画名虽作〈春山行旅图〉,但构图与院藏〈明皇幸蜀图〉相类,应是画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避往四川之历史事件。右方纵谷,一队人马由山顶下至谷地,小桥前之骑马者即为唐明皇。《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著录。 设色画悬崖峭壁。石磴曲盘。树间苍藤萦绕。行人策骑登山。无款印。 上方题。唐李昭道春山行旅图。 左方标绫题跋:前喆声华不可接。得见风徽在遗墨。曾人思陵内府藏。摩挲宝翰犹堪识。遥情绘作春山图。锦鞯玉勒劳行役。前者回望后者应。苍崖悬磴迷层叠。树色阴浓远近间。云光岚影都无迹。倦顿何妨暂息肩。仰瞑渴饮聊伦逸。巨坡平掌心亦安。翘首高原苦曲折。要知作意岂徒然。慎尔驰驱此登历。睛窗试我老眼明。指点群峯皆嶻嶭。隶书。竹坨老人朱彝尊。钤印二。竹垞。太史氏。 右方标绫题跋:唐人画刻人者。推二李为宗。刘赵辈得其绪余。皆足以名世而不朽。细笔钩染。实开风气之先。 牛毛茧丝。工力悉敌。诚无间然也。是帧春山行旅图。为李昭道真迹。经徽庙题识。盖院本所作。皆在内廷。未能流播于外。故传世甚少。今历久而犹精湛。岂神物呵护之耶。康熙壬申夏五月。北平孙承泽。钤印二。孙承泽印。深山闭户。 鉴藏宝玺:五玺全。宝笈三编。宣统御览之宝。 收传印记:内府图书。壬戌状元。郑明德氏。半印一不可识。 谨案是迹见宋宣和画谱。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绢本设色 纵55.9厘米 横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皇幸蜀图》非李昭道的原作,是接近二李风格的唐画宋摹本。《明皇幸蜀图》以“安史之乱”时唐明皇避难入蜀的故事为题材。画为青绿设色,崇山峻邻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山桡道行进,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应为唐明皇(玄宗),恰是:“嘉陵山川,帝乘赤缥起三骏,于诸王及嫔御十数骑,出飞仙岭下,初见平陆,马皆若驾,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展示着当时的习俗。中部侍,驭者数人解马放驼略作歇息。山势突兀,白云萦绕,山石有勾勒无皴法,设色全用青绿。该画传本较多,此图虽可能为宋代传摹本,但比较接近李思训父子画派的风格。此画为青绿设色,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山桡道行进,南方一骑者着红衣(唐明皇)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展示着当时的习俗。画中山势突兀,白云萦绕,山石有勾勒无皴法,设色全为青绿。此图可能为宋代摹本,但比较接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画风,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宋代苏轼对此图的艺术手法曾有过一段描写,从马的特征认出骑马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 【赏析】蜀道难,李白的诗作即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比喻,蜀道路多险峻山势崎岖,从这幅描绘细腻、刻画生动的青绿山水可窥一二。画面安排了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山栈道行进,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应为唐明皇,走到桥前,黑马作惊蹶停步之态,作者可能想借此动作表示唐玄宗避难途中的惊慌心理吧。嫔妃们则身着胡装戴着帷帽,中部侍驭者数人解马放驼略作歇息,表示长途跋涉的劳累。画左边还安排有一队人骑正在栈道上行进。此画构图雄奇,以山水为主,人物鞍马为辅,山水画的比重在构图上明显增强,在构图意识上进行了创新,对于后世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画中山势突兀,白云萦绕,人物动态及其衣帽服饰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马匹、骆驼也描绘得生动有趣。画上奇峰、峻岭、巨石、白云、流水,都用细线勾出,而且作者用线条表现出了岩石的形体和结构,塑造出了山峰的雄伟气派,改变了以往画山石只能表现出山的象征形象的作法,这在唐代山水画中是极少见的。另外,作者用石青、石绿、朱砂等重彩设色,不加皴斫,保持着李氏父子“金碧山水”的一派遗风,但却做到了色不压线,保持着线的节奏美,并能达到色彩明丽和谐,格调典雅,使得画面场景复杂而又具体,色彩绚丽却沉着和谐。此图时代特征明显,体现了李氏父子的绘画风格。观察这幅《明皇幸蜀图》,不论从山石配置的左右对称性,或嫔妃、仕女的头饰、鬃马等造型都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样式,这些均可从唐代山水壁画或出土的唐三彩人马俑中发现类似的范例。不过,虽然这幅图的祖本可能出自唐人之手,但经宋人辗转反复临摹,现在看到的这幅《明皇幸蜀图》已渗入了宋人对山水结构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