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国家画院的画家是这样考进去的 https://www.sohu.com/a/336324349_165237 考题一:《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众考生为了突出“无人”的境界,往往是这样画的。 ▼其中一考生的答案得到了徽宗的赞赏,他在船尾画出了一个站立的水鸟。有点像这幅图 ▼没有人的干扰,鸟悠闲地站在船上,其意境更突出“无人”。满分答案像是这样的 ▼画家画了一个卧于船头的船夫,寂寞失落,百无聊赖,既突出无乘客,又突出无人“渡”,紧扣诗句。 考题二:《踏花归来马蹄香》如何表现“踏花归来马蹄香”中的“香”?考生们抓耳挠腮,煞费苦心:“香”是抽象的,只能用鼻子闻到,不能用眼睛看到,怎么画出来?有的人在马蹄上画一些花瓣,有的人画了一批马匹走在花丛中。但一考生的别出心裁,让徽宗也拍案叫绝:一匹飞奔的骏马,马蹄的周围有几只蝴蝶翻飞,看到蝴蝶,让人立刻联想到了马蹄“香”味。涵义巧妙,含蓄而有意境。 ▼这位考生当然这脱颖而出,以榜首的位置入选画院。 考题三:《竹锁桥边卖酒家》多数考生用写实的方式描绘了小桥、竹林、流水等素材。突出酒店,以小桥、流水、竹林作为陪衬,没有表现出“锁”字的意境。画家的画作另辟蹊径:一泓溪水,小桥横卧,竹林郁郁葱葱,竹林中间一幅随风招展的酒帘,画面让人浮想联翩。 ▼画面上不见酒店,却使人感到竹林后面的酒店,形象体现出一个“锁”的意境。宋徽宗钦定李唐为第一名。李唐因此进入画院,后来成为北宋的著名画家。李唐《万壑松风图》李唐《采薇图》局部 考题四:《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好刁钻!画中的古寺要“藏”起来,而且还要让人觉得它是存在的。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半遮半露,总算有“藏”的意思。 ▼有些只能让古寺露出小角,也算是“藏”了起来。 ▼但满分答案是,崇山峻岭之中有一个和尚在挑水。 ▼有和尚挑水,就说明附近一定就有他住的寺庙。但寺庙在哪里,却找不到,真把这个“藏”刻画得淋漓尽致。此画一下子表现“深山藏古寺”的含蓄深邃境界。构思巧妙,满分! 考题五:《嫩绿枝头红一点》如何表现“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的境界?中规中矩的答案就是这样的 ▼或是这样的 ▼反正是众多绿叶配点红花。但,诗意要求“春色不须多”,红花绿叶这样的表达春意太多太滥了。来看看满分答案:绿树丛中一亭阁,一仕女倚栏而立,樱桃小红唇在一片绿色中,显得醒目,人物象形明艳照人。 ▼宋徽宗在绘画上,看重想象力,喜欢含蓄的意境,不落俗套,独具匠心,真是一名有思想的画家。 考题六:《蝴蝶梦中家万里》以为北宋的画家个个都是“风花雪月”,纯粹的文艺范,那就错了。像“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考题的满分答案很有先见之明。诗句出现“蝴蝶”、“子规(杜鹃)”、“树枝”、“明月”,表达了游子孤眠异乡的空虚寥落心情。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梦回故乡的情景。苏武在异国的冰天雪地中,正在打瞌睡,睡梦中一定是千万里远的家乡,一幅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这幅画好像也预言了徽宗本人的命运。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将徽、钦二帝押送北方,汴京被洗劫一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被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晦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这一句算是真正体会这幅图的真正境界了。) 米芾【mǐ fú】(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无为知军(遇石称兄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画史上称“米家山”、“米氏云山”,并有“米派”之称。亦作梅松兰菊等花卉画,晚年兼画人物,自称“取顾(恺之)高古,不入吴生(道子)一笔”。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注:“宋四书家”指苏轼、米芾、黄庭坚、蔡京(或蔡襄,此处有争议)四人!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很少在世。存世米氏《溪山雨霁》、《云山》等图,系出后人所作。善画山水枯木竹石等,同时精于鉴赏,是文人画派的创始人之一。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宋·米芾《春山瑞松图》43x62cm 此图描绘的是云烟涌动的山林景色。画中山石树木的造型秀雅温和,松树姿态婉然,山石以“米点皴法”,青翠柔丽,使景物开阔、平静而凄迷,显示出春日润湿而有生趣的意境。有史料记载: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画家,处在一个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赏的是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所以米芾在艺术风格里追求的是自然。他所创造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笔作来,烟云掩映。 北宋 米芾 《云起楼图》 轴 此图所绘:山川浩渺、云烟迷茫,树木茂盛、峰峦叠嶂,虚幻变化、墨韵老沉,意幽深远、诗情画意。 米芾《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米友仁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长子,深得宋高宗的赏识,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其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早年以书画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备受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但对鉴别书画“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工书法,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却自有一种风格。 宋·米友仁《云山墨戏图卷》纸本墨笔 21.4×195.8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沿江景色,近处岸边一条细径曲曲弯弯,间有板桥相连,远方峰峦起伏,云烟密布,溪流缓缓,林木森郁,屋舍隐现。此图采用'米家山水'的典型画法,山峦坡渚先用淡墨染就,继以大小各异的横向墨点反复在山头、山脊等部位再次图写,从而达到表现江南风光润泽华滋、雾气迷蒙的独特效果。明代董其昌曾携此图往游洞庭湖,惊叹米友仁的写生本领,云:'舟次斜阳,篷底一望空阔,长天云物,怪怪奇奇,一幅米家墨戏也。'本幅题识:“余墨戏气韵颇不凡,他日未易量也。元晖书。”又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看山愁步山巑岏,看水爱听水潺湲。山水情似未浃洽,与浃洽之云漫漫。元气回合绝模拟,妙境恍惚思跻攀。真有子矣米海岳,那能混之高房山。乾隆御题。”钤“几暇怡情”白文方印,“乾隆宸翰”朱文方印。另钤有吴希元、朱辉、梁清标、安岐鉴藏印及清内府藏印计22方。尾纸有董其昌题跋:“米元晖山水卷皆为元高尚书所混。即余收《潇湘白云长图》,宋元名公题咏甚富,沈石田以晚年始觏为恨,余犹疑题咏虽真,似珠椟耳。神物或已飞去。不若此卷之元气淋漓,布境特妙也。丙子(崇祯九年,1636年)六月三日,其昌题。”之后有冯铨、龚心钊二跋。钤有吴国逊、刘珍、朱辉、冯铨、梁清标、安岐等鉴藏印15方。 《远岫晴云图》米友仁 纸本水墨 纵24.7厘米 横28.6厘米,现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 《远岫晴云图》,题签:“宋米元晖云山真迹,衡阳曾氏宝藏,茶陵谭泽闽敬题。”图轴上还有谢淞州、郭颐、郭琦数跋。绍兴甲寅为11 34年,米友仁时年48岁,材质为立轴 、纸本、水墨 ,尺寸为纵24.7厘米,横 《潇湘奇观图》卷,宋,米友仁作,茧纸本,墨笔,纵19.8cm,横289cm。北京故宫博物院 《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画面峰峦起伏,云雾出没,层林被飘渺的烟霭笼罩,山石和树木都用水墨点成,浑然一体,全然不觉线条及皴擦的痕迹;完全用水墨画出,不施任何其他色彩。画中浓云翻卷,云中渐渐显现出山的轮廓,随着云卷的波动,山峰时隐时现,非常具有动感,层林被笼罩在烟霭之中,显得朦胧飘渺。画面左下的山腰树丛后露出房舍一间。整个画幅没有明显的线条和笔触,墨与水相融,浑然一体,完全改变了唐、宋以来青绿山水画的面貌。后幅有米友仁的自识,并有薛义、董其昌等十四家题记。本幅无款印,后纸自题一段:“先公居鎮江四十年,作庵於城之東高崗上,以海岳命名,一時國士皆賦詩,不能盡記。翰林承旨翟公詩:'楚米仙人好樓居,植梧崇岡結精廬。下瞰赤縣賓蟾鳥,東西跳丸天馳驅。腹藏萬卷胸垂胡,論議如何決九渠。掀髯送目遊八區,欲叫虞舜浮蒼梧。'云云,餘不能記也。此卷乃庵上所見,大抵山水奇觀,變態萬層,多在晨晴晦雨間,世人鮮複知此。余生平熟瀟湘奇觀,每於登臨佳處,輒複寫其真趣成長卷以悅目,不俟驅使爲之,此豈悅他人物者乎。此紙滲墨,本不可運筆,仲謀勤請不容辭,故爲戲作。紹興乙卯孟春建康□□官舍,友仁題。羊毫作字,正如此紙作畫耳。”乙卯为绍兴五年(1135年),米友仁50岁。后纸另有薛羲、葛元喆、吴匏硕、贡师泰、邓宇志、董其昌等宋、元、明14家题跋。此图绘米友仁十分熟悉的潇湘奇观景致,深得其“变态万层”之“真趣”。开卷便是浓云翻滚,隐现出远山坡脚,随着云气的飘动变幻,逐渐显露出山形,重迭起伏的峰峦影影绰绰地展现于团团白云中。中段山川始露出清晰真容,主山屹立,尖峰高耸,树丛映带,沙渚数重,甚富高远和深远感。结尾处山色又渐趋淡远,唯近处林岸、草庐明晰。自首至尾,迷濛、清明以及远近、浓淡,几度变幻,奥妙莫测。时隐时显,忽明忽晦,迷濛又富有变化,故时人谓他“善画无根树,能描朦胧云。”(汤垕《画鉴》)同时他也很讲究笔法,以大笔触的遒劲笔法来泼染水墨,墨随笔走,在大笔涂染块面中,多有纵点、横点、落茄点和不规则的破笔点,亦见连勾带擦的线条。笔与墨的有机结合,使米氏云山兼具滋润和沉郁的特色。清·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等书著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