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幹,京兆(今西安)人,活动于玄宗时代。少年时曾作酒肆佣工,得王维资助,改学绘画,十年而成。擅画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画马师承曹霸,但更重写生,所画之马,壮健神骏,被誉“古今独步”。现存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牧马图》册页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照夜白图》卷。《牧马图》画一虞官驾白马缓行,右侧为一黑马,用笔纤细遒劲,色墨渲染得宜。此画曾经南唐内府及宣和内府收藏,并有宋徽宗”韩幹真迹"。《照夜白图》画玄宗坐骑照夜白,也是流传有绪的作品。另有旧题《韩幹神骏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今定为五代人仿作。《宣和画谱》说:“所谓干唯画肉不画骨者,正以脱落展、郑之外,自成一家之妙也。”杜甫《画马赞》:“韩干画马,笔端有神、骅骝老大,腰廀清新。”明僧宗衍《题韩干画马图》:若问“唐朝画马谁第一”?唯有“韩干妙出曹将军”! 韩幹重视写生,坚持以真马为师,遍绘宫中及诸王府之名马,曾作《十六神骏图》、《玉花骢图》、《照夜白图》、《洗马图》、《凿马图》、《战马图》、《六马图》、《八骏图》、《百马图》等。所绘马匹,体形肥硕,态度安详,比例准确,一改前人画马螭颈龙体、筋骨毕露、姿态飞腾的“龙马”作风,创造了富有盛唐时代气息的画马新风格。在人物、道释画方面,他曾作《龙朔功臣图》、《姚宋及安禄山图》、《李白封官图》、《五王出游图》、《须菩提图》、《下生嗔弥勒图》等。 唐·韩幹 《十六神骏图卷》(全卷)纸本27CM×333CM 题识:《马十六匹图》卷前引首题“乾坤储骏”四大字,款署“翠渠”。“翠渠”为明·周瑛别号。周瑛(1430~1518年),字梁石,初号蒙中子,学者称翠渠先生,福建莆田人,明代理学家。宪宗成化五年进士。著有《经世管旁》、《翠渠摘稿》等,列《四库全书》目录集部别集类。 “乾坤储骏”四大字雄健古茂。《莆田县志》第一章《人物传》载:“瑛善书法,体势奇伟,神致高古”。周瑛与陈献章为友①。献章字亦奇古。两位友好之间志趣相投,自然会相互影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元人杂书》卷②,有周瑛题瑽“元诸老遗墨。”款署“翠渠”。其题字亦高雅古朴,与“乾坤储骏”四大字颇能神合。图后有当代鉴定家黄君寔先生于1983年录苏轼《韩幹马十四匹》诗,并跋及题七言古诗一首。 印记 画中共钤十二印。1.位于画中部分有八印:元·赵孟頫《赵氏子昂》朱文方印一(“子昂”二字左半已残); 明·项元汴《项墨林父秘笈之印》朱文长形印一、《子京父印》朱文方印一、《祖孙父子兄弟翰林》朱文长形印一、《墨林父》白文长形印一、《退密》朱文瓢形印一; 清·英和《臣和恭藏》白文印一; 黄君寔《君寔》朱文印一; 《祖孙父子兄弟翰林》印下有一方印,似被刮去,已残坏无字,隐约留有朱框,应为朱文印。2.画前有三印: 黄君寔《蕉竹草堂》朱文长方印一、《君赜过眼》白文方印一; 庞志英《庞志英》白文印一。3.画最末部分有一印: 黄君寔《黄山涛鉴定》朱文长方印一。画中所钤十二印,《赵氏子昂》印,曾见于赵氏其他书画。线条圆润含和,笔画衔接处浑然天成,当是赵氏早年用印。项元汴所钤印与其常用印一致,唯《祖孙父子兄弟翰林》一印较少见。英和《臣和恭藏》印与其常用印一致。 宋·苏轼《韩干马十四匹》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呜嘶。老髯奚官奇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韩幹 《胡人呈马图》(明清人仿)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呈马图》从画风来看,牵马人两腮胡须,体格高大肥壮,是为胡人相貌,人物衣纹疏密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着,神采生动,衣服设色浓丽而不俗不腻,晕染得度,韵味十足。图中马匹比例准确、神骏雄健,属来自西域之品种,一改前人画马螭颈龙体、筋骨毕露、姿态飞腾的“龙马”作风纯是从写生中得来,创造了富有盛唐时代气息的画马新格调。在造形上,三匹马均健硕丰满,生动逼真,先用遒劲的线条勾勒马的轮廓,再用蛤粉作局部渲染后以整体罩染,雄骏的神态和肥硕的健姿已表现得淋漓尽致。 外签:唐韩干呈马图神品上上 内签:韩干胡人呈马图。天籁阁珍藏。钤印:墨林 题跋:(一)卷字五十三号。辰左三。钤印:御书 (二)神。钤印:干隆辰翰 题识:韩干胡人呈马图。钤印:收藏印:耕霞溪馆、叶蔗田珍赏章、寿、俨斋、宗羲献风、赐金园主人、项墨林父秘籍之印、项叔子、南海叶氏蔗田珍赏、俨斋秘玩、□□图书、晋国奎章、石渠宝笈、神品、鸿绪之印、干坤清玩、蔗田曾藏识者宝之、内合同印、干隆辰翰、干隆御览之宝、□□东闽、干隆鉴赏、秘府、复秘、蔗田珍玩、王鸿绪印、项子京家珍藏、秋壑、大雅、长、云间王鸿绪鉴定印、群玉中秘、宜子孙、三希堂精鉴玺、内府图书之印、樵李项氏士家宝玩、晋府书画之印、望云草堂珍藏、铭心绝品 说明 中国古代画家中,画马名家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陈闳、曹霸、韩干、韦偃、李公麟、赵孟頫等人,他们的艺术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画马之风气在唐时最盛,马在当时成为统治阶级的必备之物,骏马也成就了很多画家,其中之一的韩干,便是唐代画马画家中的佼佼者。韩干虽然是大画家曹霸的学生,但他与曹霸的风格不同。韩干画马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因为他不墨守旧法,具有独创精神。当他被唐玄宗召入宫中,充当皇室画工时,他就以皇帝御厩中的真马作为素描对象,突破了前人模仿名师作品的学画方法,以实物为模特进行写生。所以,他画出来的马真实生动。世人有“曹将军画马神胜形,韩丞画马形胜神”之说。当时皇宫御厩中具有各地进献来的名马,有西域的大宛马,高大健壮,毛色光亮,神形皆优。韩干照着这些良马作画,因而,他画马的特点是膘肥体壮、高骧纵姿,并非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杜甫诗句),也不仅仅是迎合时代的审美趣味,而是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着(尤其是内厩的马)肥硕高大、筋健肉丰之马,人称韩干不画瘦马。另外韩干画马,摆脱了“螭体龙形”的陈旧画法,着重描绘马的风采神态,在画史上独成一格。宋代大文豪苏轼曾有《韩干画马赞》:韩干之马四:其一在陆,骧首奋鬣,若有所望,顿足而长鸣;其一欲涉,尻高首下,择所由济,跔蹐而未成;其二在水,前者反顾,若以鼻语,后者不应,欲饮而留行。以为厩马也,则前无羁络,后无棰策;以为野马也,则隅目耸耳,丰臆细尾,皆中度程,萧然如贤大夫、贵公子,相与解带脱帽,临水而濯缨。遂欲高举远引,友麋鹿而终天年,则不可得矣;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而无营。可谓对韩干所画之马在精神上的一种升华。这篇赞文,针对韩干的一幅画加以评述,散中有韵,旨趣高远,读来耐人咀嚼。文章起笔细致描述:马有四匹,神态各异。有的昂首长鸣,有的下水探路,有的回头反顾,有的原地驻步。“骧首奋鬣”,即昂起头,耸起鬃毛,这是状马奋然欲奔的动态。“顿足而长鸣”,是摹其声。“尻高首下”,即马屁股撅起,头低向水面,此系绘马下河去探路之状。“局踏”指小步徘徊,是写具体的探水的样子。“反顾”系回头看同伴。“若似鼻语”是揣摩其心理语言。“不应”为不答应。“留行”为停止不走。本卷韩干《呈马图》高30厘米,长157厘米。画面为设色绢本,画面中共五人三马,全部用工笔重彩绘出。《石渠宝笈》中记载:“本幅绢本,纵九寸六分,横一尺六寸二分,设色画马,一黑白色施羁靮胡人效之,无名款,上有宋徽宗书韩干胡人呈马图。”画卷起首是明代大收藏家、鉴赏家项元汴所题的“韩干胡人呈马图,天籁阁珍藏”签条,项元汴 (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严居士、退密庵主人、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嫩叟、鸳鸯湖长、漆园傲吏等,嘉兴人。是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项元汴家资富饶,广收法书名画,所藏法书、名画以及鼎彝玉石,储藏之丰,甲于海内,“极一时之盛”。项元汴曾获一古琴,上刻“天籁”两字,故将其储藏之所取名天籁阁、并镌有天籁阁、项墨林等印,经其所藏历代书画珍品,多以“天籁阁”等诸印记识之,往往满纸满幅。如今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唐李白“上阳台帖”,即经他当年收藏,并加盖“墨林项季子”藏印。在他所收的伊英《秋江独钓图》上,还钤一白文闲章“西楚王孙”,自诩楚霸王后裔也。常见主要印记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其部分藏品为睢阳袁枢(袁可立子)递藏。本卷《呈马图》上大小印章几十方,其中有一部分是项元汴家的收藏印。如:项墨林父秘籍之印、项叔子、复秘、项子京家珍藏、樵李项氏士家宝玩等。副隔水左侧有“卷字五十三号辰左三”九个字,字体为典型的宋徽宗瘦金体。画心最右首书“韩干胡人呈马图”,也是瘦金体书法所书。其格式均为内府收藏格式。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它在战争中、生活中、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这样说实际上并不为过。正因为它们的重要性,所以自古人们就非常爱惜马,赞美马,画马。在古代中国唐朝的时侯,不管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六骏,还是到社会中下层的普通百姓。这种爱马的风气一直非常浓厚。当时京都长安养马成风,御厩骏马多达四十万匹,唐明皇不时命韩干名家等图写内厩“玉花骢”、“照夜白”等名马,尽是“磊落万龙无一瘦”,朝廷并以此夸耀“国运隆盛”。据《图绘宝鉴》记载:“时陈闳画马,荣遇一时,明皇令(干)师之,干不奉诏,曰:'臣自有师,今陛下内厩马,皆臣师也。”这种坚持师自然,以真名马为描绘对象的创作原则,正是韩干成功的秘诀,这也正是他能深“得马之性”,形成韩马“肉中见骨”、肥壮气雄风格的必然因素。“世传韩干画马必考时日、面方位,然后定形、骨、毛色。”(《广川画跋》)加上这种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高妙技巧,每每“意存笔先”而臻于“画尽意在”之境界。 《牧马图》,绢本。纵27.5公分,横34.1公分。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浅设色画,黑白双马,胡人骑一而控二。幅上宋徽宗题“韩干真迹 丁亥御笔”八字。人物与马俱极生动,徽宗瘦金体书题字亦挺劲,并有南唐御府藏印,为韩干真迹无疑。 《神骏图》是唐代韩干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画是一幅历史故事画,描绘了僧人支遁爱马故事。岸上石坡,僧人支遁正坐于石台之上,望着迎面踏水而来的骏马;骏马上坐披发童子,手执棒状毛刷,似从水中洗浴后奔驰而来。支遁对面坐一人,高冠博带;旁立一西域侍者,其臂上立一雄鹰,增加了平静中不平静的气氛。画面分左右两部分,右边支遁和一高士坐在老树荫下水边坡地的石床上,他身着袈裟,手执禅杖,一手撑于石床,一脚后伸,首微仰;对面一客峨冠博带,宽袖大袍,也是一手撑住石床,一脚后伸,与支遁同一方向,均在全神贯注地观赏左边的神骏。此客虽未面其貌,但从其背面姿势即可见其赏马的认真。坡地边立着一穿胡服的男子,双手抱拳,上立一鹰,鹰首下俯,似在觅察地下的动静,伺机下扑。左边是一披发童子,手执棒刷,骑着神骏踏波归来,马首平仰,四蹄张开,尾上翘,嘴微张,似在诉说浴后的愉快。此幅无款,前隔水上有瘦金书题签“韩干神骏图”,画卷本身与前后黄花隔水绫上,宋以下鉴藏印记累累,宋以前的模糊不清,不易辨识,惟明以下郭道亨、陈洪绶及清内府诸印玺尚清晰可见。 此图布局张弛有致,右部分景物较为密集,左部分相对疏松。为使画面重心不至于向右倾斜,作者作了精心的安排,一是岸上人物依据其身份与相互关系构成三角形布局,二是将画面的中心通过人物的眼神集中在马的身上,加强了左侧在画面上的分量。画中水的面积占了整幅的大半,水纹曲折平整,马蹄处略起波浪,马身健壮肥硕,确如杜诗所说的“画肉不画骨”,但在水面上并不觉其肥重,倒觉其踏波甚为轻快。右边一半虽画了三人和树石,也不见有拥挤,而是觉得坡地极大,石床极宽,树冠虽未画出,但据根部的粗壮即知树之老,凉荫必多;两人坐势均向前伸,更显出骏马必有夺人之处,才使赏马者如此出神。全幅画面协调,显示出画家的构图之妙。作者对马的塑造有骨有肉,马从水面踏波浪舒缓前行,不因肥胖掩盖其特有的骨骼,不因硕大给人以笨重的感觉,反而有一种身轻如燕的感觉。骏马昂首翘尾,骨肉都准确地表现其皮毛的质感;毛色的过渡,极为细致、巧妙。作者通过精密的描绘,把图中每个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支遁面部表情静穆,注视神骏的奔驰而来;对坐者虽见不到他的面部表情,却从背面能看出他所拥有的孤傲性格;马童的刻画具有一股天真的灵性,似乎与主人一样有着共同的嗜好;侍者憨态可掬被主宾的神情所吸引,统一到对神骏的赞誉上来。画中的人、马、树、石和水波,都是先用线描,后染石绿、苦绿、花青、赫石、自粉等实色,敷色精微,毫无板滞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