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和之,中国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高宗时期(公元12世纪)。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宋高宗绍兴(1131-1162)中登第,一说官至工部或兵部侍郎。画院待诏,为南宋宫廷画院中官品最高的画师,居御前画院十人之首(周密:“御前画院仅十人,和之居其首焉”)。擅画佛像、界画、山水,尤擅人物,人物师法吴道子、李公麟,仿“吴装”创用柳叶描(一作马蝗描),用笔起伏、线条粗细变化明显,着色轻淡,笔法飘逸流利,活泼潇洒,富有韵律感,出入古法,脱去习俗,自成一家。其绘画风格与唐代吴道子相仿,当时有“小吴生”之称。 《马和之鹿鸣之什图卷》是南宋画家马和之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是南宋著名画家马和之创作的《诗经》系列画作品中的一卷。全卷书、画共10段,每段前小楷书《诗经》原文,文后为图。首段开头书“鹿鸣之什”四字,末段书三首诗名及小序,末又书“鹿鸣之什十篇”。
第一段:鹿鸣 画面上一所豪华的宫殿中华灯盛宴,一王者相貌之人踞坐殿中,嘉宾与臣下列坐两侧,以突出王者宴嘉宾臣下之意。殿外丹墀之下内侍环立,乐工鼓琴奏乐,以乐君臣。右侧是高大的树木与叠起的云霭,仿佛形成一道屏风,将画面自然隔开,表现群鹿于山谷之中,或鸣,或奔,或低首觅食,各具姿态。全图紧扣宴乐嘉宾之中心,表现得浅显而明了,使人易于理解其深刻的含意。 第二段:四牡 《四牡》一章是在慰劳外国使臣时演唱的。此段描绘外国使臣来朝路上的情节。画面上一辆四驾马车左行,一人手持节旄端坐车中,四名仆从于车前挽辔而行,车后一人跟随。衬景仅绘一丛树木,表现出路途的荒凉与使臣远行的艰辛。图中主要人物面部表情并不欢愉,而是略带一丝忧愁,这正与诗中“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的人物心情之刻画相契合,但“王事靡艰,我心伤悲”,主人公又表现出一种为了国家、王事而心忧的复杂情愫。 第三段:皇皇者华 此段绘山间路上一辆四匹马驾的车正逶迤行进,与前段人物的运行方向相反,为自左向右行。诗序云:“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一人手挽缰绳坐于车中,车旁一随从手擎使臣所用之节旄,仆从各携不同物品跟随于马车前后。此段表现使臣奉王命出行的场面。四周草木丛杂,山谷幽深,山间小溪流淌,通过环境的描绘表现出使臣为国事奔走的艰辛劳瘁之状。 第四段:常棣 此段绘坡岸上三人立于水畔,形貌几乎相同,似表现兄弟三人正在观看水中的植物。水中植物亦为三株,错落生长,或即为常棣之木。封建社会讲究孝悌,悌指兄弟和睦,此诗此图意皆在此。《常棣》诗云:“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家室,乐尔妻帑。……”古人谓“齐家治国”,兄弟和睦方能齐家,故此乃治国的前提条件。
第五段:伐木 此段绘山高草深,林木茂盛,山谷间二人手执利斧,在一株较矮小的树下作砍伐状。二人视线均集于树上的一只栖鸟身上,以扣紧“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主题。此段画面较为平直,而诗中的引申之意则未加表现。 第六段:天保 此段画面绘高山峻岭,乔松挺秀,碧海翻波,祥云瑞霭,红日初升于水上,皎月掩映于峰峦之间,光华耀人。诗中末段云:“群黎百姓,编为尔德,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蹇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此诗意在表示王权天授,江山如松柏之不凋,如南山之不崩,如日月之永恒,以祈江山永固。此段所录诗中“恒”字缺最后二横笔,避宋真宗赵恒讳。 第七段:采薇 此段图绘山林间一队车马右向奔驰,驾车之马皆着甲胄。旌旗冽冽随风飘舞,马蹄声声踏破了山间的宁静。画面上只画出7人8马,但山坡顶部扬起的数杆旗帜却令人有千军万马随之而来的感觉。诗中一再强调戍边将士远离家园、忍饥挨冻都是边患未靖之故,鼓励将士为国出力,抵御外侮,勤劳王事。这一点在南宋初年亦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第八段:出车 此段描绘王者乘车出郊慰劳戍边而还的将士之场面。诗云:“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画面上五乘车马左行,甲胄整齐,兵刃森森,军旗飘扬。此图以人物车马为主,衬景仅是边角上点缀几丛杂树,远处山丘隐现。 第九段:杕杜 图绘山林间茅屋隐现,小路上一妇人提篮远眺,在祈盼逾期未归的丈夫。远处山顶旗帜隐现,寓征夫将还之意。 第十段:鱼丽 此段绘池塘中二人划一小舟,肩扛捕获的鱼向岸边而来,岸上二人正在指点谈论。此段意在表现政权安定后物阜民丰,然“始于忧勤,终于逸乐”,故需取之有时的为政思想,对统治者施政有一定的劝戒寓意。
马和之抓住原诗中的某一个细节,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以浅显易懂的绘画语言绘制出号称三百篇的《诗经》插图,在绘画创作上堪称浩大的工程。马和之创作《诗经图》历经高宗、孝宗二朝。据《绘事备考》载:“高宗尝以毛诗三百篇诏和之图写,未及竣事而卒。”后由孝宗继其事,仍令和之补图。《鹿鸣之什》卷见于《绘事备考》记载,可知创作于高宗朝。然马和之《诗经图》问世不久即出现摹本、临本,存世约16卷,风格、水平不一,显然有真迹、摹本、仿作之分。今观是卷,绘画简逸流动,属马和之典型的“蚂蝗描”,书法端庄萧洒,为高水平的高宗书体,书画均属真迹,是极难得的存世赵书马画合璧真迹。 《豳风图卷》南宋 马和之 绢本设色,纵25.7cm,横55.7cm 《豳风图》卷,南宋,马和之作,绢本,设色,纵25.7cm,横55.7cm。 作者根据《诗经·国风》之《豳风》诗意而作。全卷共分七段,依次为《七月》、《鸱号》、《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每段画前书《豳风》原文。图中人物形象生动,衣纹用兰叶描,笔法流畅潇洒,设色清丽古雅,在诸本毛诗图中,亦属精作。此卷无款印,旧传为马和之画,宋高宗赵构书。但在《伐柯》篇内“構”字因避高宗讳而缺一笔,如“『0133』”,说明该书不是赵构所写,而是画院高手代笔。此图大约在元代初年被分割为两卷,仅《破斧》篇为赵孟頫收藏,明末董其昌误认为是赵孟頫补图。清乾隆年间两卷入内府,合璧装成一卷,并将董其昌、高士奇跋移往后幅。卷首有清高宗弘历御书“苇龠余风”四字,尾纸除董其昌、项元汴等三则题记外,尚有乾隆御题一则,钤明项元汴、清高士奇、梁清标及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藏印多方。 南宋 马和之 小雅南有嘉魚篇書畫卷 绢本 水墨设色 纵27厘米 横383.8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傳 宋高宗 書、馬和之 畫) 毛诗小雅 南有嘉鱼 南有嘉鱼,乐与贤也。太平君子至诚,乐与贤者共之也。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南山有台 南山有台,乐得贤也。得贤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崇丘,万物得极其高大也。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义而亡其辞. 蓼萧 蓼萧,泽及四海也。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鞗革忡忡。和鸾雝雝,万福攸同。 湛露 湛露.天子燕诸侯也.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沈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南宋 马和之《孝经图》图卷,绢本,纵:26.4公分,横:70.3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女孝经》为唐朝侯莫陈(复姓)邈(名)之妻郑氏因侄女策封为永王妃,恐其未熟悉诗礼,作此经计十八章以献之,藉以诫告其为妇之道。全文仿《孝经》形制所写,是封建时代执政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所作教化女姓的礼教经典。全文藉著曹大家的名义,阐述孝道的意义和各种女性礼仪规范。 本幅即依《女孝经》的文意所绘,然仅馀九章。全卷依一文一图形式装裱而成,每一段皆文前图後。构图上以庭院景为主,庭园中的树石、回廊、敞轩成为每一段画面的边框,中央部份人物穿插其间,构组成文意情节。图中树木线条挺健,树根显露虬曲,树枝坚挺拖曳;园石采大斧劈皴兼用淡墨染擦,皆取法自马远、夏圭。画中人物形体钩勒细谨,面容清雅秀致,衣纹线条多采「钉头鼠尾描」,全卷用笔细谨、敷彩雅淡。此图标名为南宋高宗、孝宗时人马和之所作。马和之是高宗绍兴年间进士,浙江人。善画人物佛像,高宗深重其画,每书《毛诗》三百篇,令其图写。然而细观此卷,画风更趋近於南宋末的院画家马远、马麟的风格;而本卷楷书定名为高宗所写,书体实亦接近宋理宗,故此卷或可订名为《宋人书画女孝经》为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