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诜(1037——约1093,一作1048——1104)北宋画家。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自幼勤读书,嗜书画,好与文人墨客游,苏轼、黄庭坚、米芾乃其挚友,连“十年不游权贵门”的李公麟也是常客。李公麟曾作《西园雅集图》,描绘苏、黄、米等十六人在王诜府中西园聚会的情景。王诜家筑“宝绘堂”,广收历代法书名画,苏轼曾著文记其事。正因为王诜如此痴迷书画,故而他虽贵为宋英宗的女婿,官驸马都尉,定州观察使,却依然不受重用,起起落落,倒也拓展了他的视野。他曾坐苏轼之累被谪贬南州(今四川綦江),沿途饱览山水烟云,积累下丰厚的创作素材。他近法李成,远追王维,在此山水画由盛唐的青绿重彩向北宋的水墨渲淡过渡之际,承上启下,别出心裁,熔青绿与水墨于一炉,笔意清润挺秀,而又“金碧绯映,风韵动人”,“不古不今,自成一家”。 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绢本,设色 纵44.4cm,横219.7cm 故宫博物院藏 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画面以白粉为雪,树头和芦苇及山顶、沙脚微梁金粉,又以破墨晕梁,表现雪后初晴的轻丽阳光,这是他独创之法。整个画面寒汀疏林,薄积小雪,一只只小船和渔民张网垂钓的情景在寒林中形成妙趣。这渔民的劳作和整个画面的阴冷荒寒气氛之对比,令人玩味。后段的一片林木虬曲,杂树以水墨点缀而成,松针用笔尖锐,重钩,可以见出李成的影响。卷尾上有乾隆皇帝依苏东坡题《烟江叠嶂图》韵之七言诗,称此图开卷"已觉冷风拂面浦,又如湿气生银田"。可见这幅画的气氛表现得非常到家,所以王石谷才将它作为枕中秘宝而收藏。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迴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虽有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此图是王诜师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图中山石勾皴纯用侧锋短笔,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后用清水向内化开,墨色轻淡。寒林长松则用中锋浓墨,从而突出表现了其凌寒不凋的高贵品格。为了表现积雪,除山峦留白外,作者还在峰顶、树杈、沙脚施以白粉。为了表现雪后阳光,作者又于树头、苇尖略染金粉,在通幅水墨之中吸收了唐以来金碧山水的画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主旨,以娴熟的技法写“词人墨卿难状之景”,正是“诗画一律”的典范作品。 《柳荫高士图页》 王诜 宋代 67x67 题诗:柳阴高士若为高,放浪形骸意自豪。设问伊人何姓氏,于唐为李晋为陶。这幅画论佈局,论笔法、设色,均臻上乘。图上乾隆题诗道:「柳阴高士若为高,放浪形骸意自豪,设问伊人何姓氏?于唐为李晋为陶。」看来乾隆对画中主人翁的身份也不太肯定,只说可能是李白或陶渊明。而画中人物究竟为谁?孙承泽在《庚子消夏录》一书中有记载这件作品,题为〈李龙眠高士图〉。今天看来这张画应是南宋作品,应非李公麟所作。不过孙承泽倒是很肯定画中主角是陶渊明,他这样描述:「画用绢素,澹设色。古柳一株,高士袒坐其下,书卷横陈,有酒盈罍。坐者微醺,含笑细翕然自得,是陶徵君归后像也。」目前大多赞同画中主角确是陶渊明,其理由是画中前景的柳树,正应陶渊明是「五柳先生」,再加以头上的巾子足以漉酒,而陶渊明正是好酒之人,有以头巾漉酒之事。本幅从服饰及坐具、酒具,显然是画晋人,而无唐以后风俗。陶渊明出现的形象,基本上是一位「高士」,然而这位高士大致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悠游山林的隐者,一种是醺醺醉矣的酒客。〈柳阴高士〉可能是现存画陶渊明醉醺醺姿态的最早的一幅画了。画中树下一翁,席以豹皮,前置一手卷、一盏酒,老翁袒胸赤足,头戴葛巾,双目凝神下视,实已醺醺然微醉矣。渊明坐前双脚处,席上置有盛酒之碗,酒盛九分满,沿上犹挂着一把勺子,碗与勺皆是外壁黑,内面赤,且其质薄,看来是漆器一类而非陶器。从器皿及服饰的表现看来,画中人物非唐而为晋。 北宋 王诜《金谷园图》设色纸本手卷 30×213.5cm “金谷园”是西晋官僚、富豪石崇在洛阳的别业。石崇在中国历史上是与他人斗富出名的,其炫耀的财富正是以珊瑚、如意之类为主。石崇在金谷园中有爱姬绿珠,当时遭人陷害被捕时,跳楼自殒,此事更成为历代文人感慨对象。唐代诗人杜牧曾写有《金谷园》一诗道:“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画家对金谷园也是情有独钟,他们更着力表现金谷园存在之时的繁华热闹,通过精美的色彩和造型来追忆一种快乐、逍遥的生活方式。因此早在唐代的《贞观公私画史》中我们就发现晋人史道硕画有《金谷园图》了。作为宋代青绿山水的一代大家,作为一位追求享乐,奢华生活的贵游公子,王诜确乎对这样的题材才会感兴趣的。黄君璧先生对此图有过认真研究,曾在画卷跋尾,亲笔记下画中景物的数量以及全画尺寸。其纪录为:“鹭二只、孔雀一只、鹤十二只、鸭四、马八头、鹿七头、男二十一人,女一六六人”。这说明黄君璧对画中细节十分注意,赞叹于画风的细致、精到,认为该画是难得一见的古画精品,值得反复推敲揣摩。
北宋 王诜《溪山秋霁图》 绢本淡设色 45.2×206厘米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 本图以长卷形式表现秋日雨过天晴后郊野的清丽风光。卷中忽而两山夹峙野水逶迤,忽而重岩叠嶂连绵而起,忽而江水横陈浩淼空阔,其中点缀高人逸士渔夫钓者,表现其悠闲生活情趣。宋人论画山水谓需写出可游可居之景,此图布置有序,意境优美,正体现了这一要求。画上无作者款识,元时曾经倪瓒、柯九思等人收藏,定为郭熙之作,但此画画风清润素雅,用笔尖利,与传世的郭熙雄健浑厚之画风颇不相同,谢稚柳更定为王诜之作。 王诜(北宋),字晋卿,太原人。尚英宗女,魏国大长公主,为利州防御使。湓荣安。工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苏轼为之记。画山水学李成,郭熙,清润可爱,又作著色山水师唐李思训,自成一家。皴法以金缘为之,似古今观音宝陀山状。小景亦墨作平远,皆李成法也。故苏轼谓晋卿得破墨三味。诜以尚主之贵,日在绮罗弦管之间,而濡豪嬉戏及皆风尘表物,非其胸中自有丘壑何以及此。传世有《烟江叠嶂图》,《梦游瀛山图卷》。 此图画风清润秀雅,用笔尖利。整幅画面布置有序,意境优美,正如宋人论画山水所写:出于可游可居之景。 北宋王诜《烟江叠嶂图卷》,纸本,绢本,26×138.5cm。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绘崇峦叠嶂陡起于烟雾迷漫浩渺空旷的大江之上,空灵的江面和雄伟的山峦形成巧妙的虚实对比。奇峰耸秀,溪瀑争流,云气吞吐,草木丰茂,显得蓬勃富有生气。画家以墨笔皴山画树,用青绿重彩渲染, 既有李成之清雅,又兼李思训之富丽,邓椿《画继》谓王诜“所画山水学李成皴法,以金绿为之,似古”,于此可见。堪称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北宋著名山水画家王诜的水墨本《烟江叠嶂图》及其背面的苏轼行书诗并跋和王诜唱和诗二章并跋。诗、书、画三绝,是中国画难得的境界。 北宋 王诜 《赢山图》 卷,绢本设色,24.5×145.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峻岭迴溪,山村茅茨,远水平沙,数艇隐隐。图后一远峰山壁题识云:「保宁赐第王晋卿瀛山既觉,因图梦中所见。甲辰春四月,梦游者。」细审图中绝壑层峦,俱以青绿著色,用笔工细,气韵古雅,良为一梦中山水矣。全画山石以一简单的轮廓线勾勒,再敷以颜色,有古拙之感,近似南宋画家钱选的青绿山水,与王诜(约一Ο四八—一一二二)现存的其他作品不类。 《玉楼春思图》 王诜 宋代 藏此图画水殿楼阁、渔舟、古松和江亭,本幅无名款,清代梁清标题签为王诜之作,然而将此作与王氏传世作品对照,并无多少相同之处。惟据图上小楷书“鱼游春水”一阕,词意与画意吻合,从书法风格考察,可能为宋高宗赵构以后宫廷常见的书体,故推测此画系同时代所绘,是宋代画院的佳作。画上钤有“宣统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
北宋时期的李公麟将工笔白描画法推至高峰。他的笔法如卧蚕,如游丝,如行云流水,其《五马图》以单线白描,行笔劲利,略有方圆变化、局部略加淡墨直染,强调线描的表现,笔法简逸。 此外.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也是现存古代白描画当中的精品。960年到1127年间的北宋和南宋时期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极为尖锐,并多次经过战争破坏,但社会的发展却没有止步,在手工业、农业、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文化艺术也走向的新的繁荣,绘画也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