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绍骅编辑 中国画知识普及版 第四篇 五代两宋的绘画概况 上半部分 · 五代两宋的绘画概况 五代十国历时53年,虽然纷争并峙,但在绘画创作方面并没有停止,仍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五代十国的书画,在唐代和宋代之间形成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和面貌。中原地区的战乱,并没有使得寺庙壁画的创作陷入停顿,但是风格都依托于吴道子的风范之下。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则将唐人的水墨法大大发展了,出现了荆浩开创的北方山水画派。南唐的相对安定和其统治者对书画艺术的偏好,使得南唐绘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画院的创立为画家开辟了新的出路和去向,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左右民间的绘画观念和风尚。人物肖像画、宗教画和仕女画都有名手出现,皆从前代的吴道子和周昉等处脱胎。在山水画上,则出现了与北方相异的江南山水画派,它的开创者时著名的画家董源。花鸟画也由于宫廷贵族的喜好而逐渐发展起来。南唐的著名画家有曹仲玄、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高太冲、董源、徐熙、赵干和卫贤等。地处内陆的西蜀则因为晚唐以后不断有画家避乱入蜀,也设立了画院,在宗教壁画的创作方面极为兴盛,宗教人物画方面则出现了贯休、石恪等有变形风格的作品和写意画法。同时代的花鸟画则显得极其精致,黄筌父子是其完善者和光大者。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画家云集、各有特色,可谓是光耀璀璨。两宋时期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还有80%的说法,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早于西方绘画“文艺复兴”的十四~十六世纪,大几百年。)它所反映的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创造,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花鸟画、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两宋国家画院源于五代后蜀、南唐宫廷的翰林图画院。北宋太祖赵匡胤,虽然史籍中未见他作画的记载,但他对画家却是青眼有加。在灭蜀之后,他马上就将后蜀宫廷画院的画家们诏至东京汴梁,并给予很好的待遇。如著名画家黄居就被授予翰林待诏、朝请大夫、寺丞、上柱国,并赐紫金鱼袋,官及二品。第二任皇帝太宗赵匡义则是“富艺多才”,酷爱书画,甚至动用国家权力“诏天下郡县收访前哲墨迹图画”,设置“密阁”,专门收藏书画。他还利用他的一个亲戚孙四皓做“星探”,在社会上发现并网罗绘画人才进入“翰林图画院”,为画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仁宗皇帝也是一名“业余画家”,史籍说他“遇兴援毫,超逾庶品”。他特别喜爱画菩萨像,曾下令将他画的龙树菩萨雕版铸模,大量印制。神宗皇帝则喜爱山水画,尤其是大画家李成的作品,是一个超级李粉。画院画家郭熙学习李成最有成就,因此他特别器重郭熙,以至于皇宫之中“一殿专背熙作”。南宋的高宗赵构,《画继补遗》中说他“天纵多能,书法复出唐宋帝王之上。而于万机之暇,时作小笔山水,专写烟岚昏雨难状之景,非群庶所可企及也”。此说虽然过于夸张,但他热爱书画却是事实。正是由于他的热爱,北宋灭亡之后,在国势柔弱不堪的情况下,他依然积极恢复画院,召集流散的画家。他还经常亲临画院视察指导工作,并为画家们的作品题跋,保持着与画院画家的亲密接触。由于帝王们的示范效应,一时之间,上至皇室大臣,下至百官众吏,挥毫作画俨然成了一种社会时尚。而对于一般平民画家来说,倘若能更进一步,成为“翰林图画院”的一员,那就像“入仕”“登科”一般荣耀了,画院培养了大量人才,在技艺上运用多采的优美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元明清绘画中的风格样式及理论大多可在宋代绘画中找到根据,表现了中国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繁荣,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宋代不少文人士大夫将绘画看成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在绘画中以墨竹、墨梅、山水树石及花卉等为题材,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绘,艺术上主张宁和平淡,追求天真清新的风格。文人参与绘事,文人绘画渐成潮流。科举制提高了整个官僚的文化水平,以科举进身的文人力图强调自己的文化英雄地位,将绘画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诗画本—律,天工与清新成为北宋中后期士大夫品画的标准。米氏父子、苏轼等人为典型代表。 宋画的十一大藏家:(保存至今的上千件宋画,散布在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地的200多个所在,即便是终身研究宋画的80岁耶鲁学者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或前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石守谦,都不曾见过现存宋画的全部。) 1、台北故宫博物院X件 (有两种说法:一是有宋画943件,二是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绘画)镇馆之宝:[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纸本墨色 纵46.5厘米 横889.1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故宫博物院254件 镇馆之宝:[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3、上海博物馆72件 镇馆之宝:[宋]赵佶《柳鸦芦雁图》 4、波士顿艺术博物馆53件 镇馆之宝:[宋]范宽(传)《雪山楼阁图》 5、美国大都会博物馆50件 镇馆之宝:[五代]董源(传)《溪岸图》 6、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41件 镇馆之宝:[宋]巨然《溪山兰若图》 7、辽宁省博物馆39件 镇馆之宝:[宋]赵佶《瑞鹤图》 8、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25件 镇馆之宝:[五代]石恪(传)《二祖调心图》 9、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18件 镇馆之宝:[宋]佚名《八公图》 10、美国弗利尔美术馆18件 镇馆之宝:[宋]郭熙(传)《溪山秋霁图》 11、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17件 镇馆之宝:[宋]佚名《伏生授经图》 宋代绘画艺术特点简介宋代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世俗化、平民化特征贯穿了整个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一是花鸟画的参与者世俗化,工笔着色、白描及勾染结合等画法并存,呈现出多样化格局。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绘画创作者已不再仅是宫廷画家。平民和其他群体也加入绘画创作,绘画参与者的身份世俗化。二是绘画对象的世俗化。由于绘画者思想观念和经历的不同。对绘画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喜好不同。花鸟画作品主要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等,体现为清新淡雅之风。如:易元吉、崔白。就是这些优秀的艺术家把整个宋代院体花鸟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李迪、刘松年、陈居中画家作品中的鸡、鹅、羊等形象。绘画对象已由那些宫廷内皇家们所喜爱的锦鸡、八哥、白鹰、仙鹤这些珍禽异兽从而转变为市井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生活化形象。使花鸟画作品具有平民化、世俗化的特色。 宋代山水画的主要特点是: 重理法、重写实、重质趣、重人文精神。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强调师法自然,多数是写实的风格。画家们进入大自然,浏览名山大川,反复观察和体会景色中的意境。宋代山水画,其表现的题材上以访友论道、寻幽游乐为主,画家们在山水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或者表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北宋中后期受到李成作画风格的影响,同时出现了以赵令穰为代表的富有诗情的小景山水,米芾父子创造的米点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等人的青绿山水。北宋时期的诸画家对“皴法”有所创造,其中以北宋山水画坛的“三家山水”成就最大。“三家山水”以李成、范宽、董源为代表,当时李成的山水画是“当朝第一”。李成根据齐鲁地域山貌的特点创立了“卷云皴”;范宽则以直笔短线刻画关陕高山巨石之风貌而创立了“雨点皴”;董源创立了更适宜表现江南山质的“披麻皴”。 宋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是: 宋代是我国人物画发展的全盛期,绘画题材和技法都有极大的创新,尤其是风俗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两宋绘画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代风俗画具有画风淳朴自然、内容亲切感人、形象鲜明生动、生活气息浓郁等艺术特征,工笔人物画及鞍马等动物画也有很大发展,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因此,深入研究宋代风俗画对当今的绘画研究和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首先,文章点明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宋代风俗画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宋代不同题材的人物画都相当注重人物形象特征和对内心的刻画,重视细节描写、画面的精细设色、构图形式等,人物画多数都是写实倾向的。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唐末,入蜀后称为禅月大师,善诗书画,画承阎立本风格,后自成一家。其风格奇古,造型夸张,富于装饰趣味。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罗汉像》,为宋摹本,绘释迦的十弟子,有唐画遗风。明末著名画家陈洪绶深受其风影响。 五代 贯休 《十六罗汉图》绢本设色,纵129.1厘米,横65.7厘米。日本高台寺藏。 十六罗汉均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说他们受佛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又济度众生。贯休笔下的这些罗汉,大都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即所谓“胡貌梵相”。画家塑造的具有“胡貌梵相”特点的罗汉形象,既与唐代佛教艺术中经常出现的胡人形象的传统有相继承的一面;同时,由于唐代佛教艺术逐渐世俗化,形象越来越写实,而贯休所画则不类世间所传,而是更加夸张变形,变得奇崛怪异,使“见者莫不骇瞩”。这表明他的创作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