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三】 “昭王伐楚”是确定楚国方位的重要依据 传世文献中最早提出昭王南征之事的是《左传》。《左传》僖公四年载:“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吕氏春秋·音初》也记有周昭王南征伐楚之事:“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渉汉,梁败,王及祭公抎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祭公。”汲冢竹书同样记载有昭王伐楚之事,但因宋代该书亡佚,今日所见为明代嘉靖年间出现的今本《竹书纪年》和清人辑的古本《竹书纪年》。近年面世的铜器铭文可以印证该书某些记载的真实性,故仍以《竹书纪年》中昭王南征伐楚的有关记载作为依据。 古本《竹书纪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遇大兕。 古本《竹书纪年》:(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古本《竹书纪年》: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 今本《竹书纪年》:(昭王)十六年,伐楚,涉汉,遇大兕。 今本《竹书纪年》:(昭王)十九年春,有星孛于紫微,祭公、辛伯从王伐楚。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王陟。 近年面世的铜器铭文中有昭王伐楚之事的记载,如胡应姬鼎曰:“唯昭王伐楚荆,胡应姬见于王……”又昭王时器《京师尊》云:“王涉汉伐楚,王又工,京师(师)斤,王厘(赐)贝,用乍日庚宝尊彝。” 以上无论是传世文献抑或铜器铭文都明确记载昭王伐楚时涉汉,即渡过了汉水,则当时的楚国无疑应该位于汉水以南。这样,楚国早期都城也只能在汉水以南的区域探寻。 总之,探索楚国早期都城主要还是从文献中去寻找依据,近年大量出土的楚文籍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铜器铭文也是不能忽视的佐证。通过三者的比照,从而找到交集,这就是探索楚国早期都城的新思路。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华简《楚居》与楚国都城研究”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