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8-27 07: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庚午,张让、段珪等困迫,遂将帝与陈留王数十人步出谷门,夜,至小平津,六玺不自随,公卿无得从者,唯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夜至河上。贡厉声质责让等,且曰:“今不速死,吾将杀汝!”因手剑斩数人。让等惶怖,叉手再拜,叩头向帝辞曰:“臣等死,陛下自爱!”遂投河而死。贡扶帝与陈留王夜步逐萤光南行,欲还宫,行数里,得民家露车,共乘之,至雒舍止,辛未,帝独乘一马,陈留王与贡共乘一马,从雒舍南行,公卿稍有至者。董卓至显阳苑,远见火起,知有变,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帝在北,因与公卿往奉迎于北芒阪下。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群公谓卓曰:“有诏却兵。”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遂有废立之意。是日,帝还宫,赦天下,改光熹为昭宁。失传国玺,馀玺皆得之。以丁原为执金吾。骑都尉鲍信自泰山募兵适至,说袁绍曰:“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乃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信乃引兵还泰山。
董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雒中无知者。俄而进及递苗部曲皆归于卓,卓又阴使丁原部曲司马五原吕布杀原而并其众,卓兵于是大盛。乃讽朝廷,以久雨,策免司空刘弘而代之(《资治通鉴》中平六年八月)。
189年八月二十七日,张让、段珪等人挟持少帝一行几十人徒步逃出了洛阳城北面的谷门(洛阳城北面只有二门,西边是夏门,东边是谷门)。到了半夜,到达小平津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东北,是古代黄河重要渡口)。可是皇帝所用的六颗印章(玉玺)没有随身带上,所以没有公卿跟随,只有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河南尹的部下,负责监察辖区中部官员违法行为。特指河南尹管辖的洛阳县一带的官员)闵贡,在夜里到达黄河南岸。闵贡见张让、段珪等人挟持着少帝与刘协,厉声斥责张让等人说:“你们现在还不迅速自杀,我就要动手杀了你们!”
闵贡说着,用剑杀了几名宦官。张让等人见了又惊又怕,拱手连连拜求不要杀他。接着向少帝叩头辞别说:“我们投河死后,请陛下保重!”张让说完,带着宦官投向黄河。
闵贡见张让等人投河自尽,扶着少帝与陈留王刘协徒步追逐萤火虫向南回宫。他们走了几里,得到了农民的一辆车,然后大家坐上去,直到洛阳郊区一间房屋停车住宿。
第二天,闵贡一行找到了马匹,少帝独自骑一匹,陈留王和闵贡共骑一匹,继续南行,这时才逐渐有少数公卿大臣赶来。
接着史料介绍宫廷政变时,另外一位间接的重要人物董卓。在宫廷政变时,董卓率领军队到了显阳苑(位于洛阳城西郊),远远地望见宫中起火,知道发生了政变。于是,他率部火速前进,天还没有亮就来到了洛阳城西面城墙下。此时,董卓听说少帝去了北边,就与大臣一起到北芒山脚下迎接少帝。少帝见董卓突然率领大军前来,吓得直哭。大臣对董卓说:“皇上有诏,让你撤军。”
董卓听了生气说:“你们这些国家重臣,却不能辅佐王室,导致国家动荡,现在要我撤军有什么理由!”
董卓说完,上前参见少帝,少帝吓得语无伦次。董卓见少帝胆怯,只好问陈留王刘协宫廷政变的经过,刘协侃侃而谈,自始至终没有遗漏。董卓听了刘协的介绍十分高兴。心想:刘协贤能,而且又是由董太后养大,自己与董太后是同族。想到这里,董卓有了废黜少帝、改立刘协念头。
当天,少帝回到宫中大赦天下,改少帝即位的“光熹元年”为政变后的“昭宁元年”。
此时,传国玉玺丢失,余下的五玺都找到。任命丁原为执金吾。
再说骑都尉鲍信到泰山郡去招兵,恰好这时回到洛阳,他见董卓有野心,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大的军队,将会有不轨的行为,如今你袁将军如果不早作打算,将来必然会被他控制。你应该趁他刚到,兵马都很疲劳,发动突然袭击,就可以生擒董卓!”
尽管鲍信有远见,可是袁绍畏惧董卓,不敢发起进攻。鲍信见袁绍如此无能,立即率领自己的部队返回了泰山郡。
董卓进入洛阳城,手下只有三千步、骑兵,连他自己都嫌兵力太少,担心不能让远近的军阀慑服。于是,他每隔四五天,就派军队夜里悄悄地出发到军营附近,第二天早上,再严整军容,大张旗鼓返回,让人们以为又来了一批西凉的军队。他的这种伪装,洛阳城中没有人知道。不久,已故何进与何苗的部下都投靠了董卓,董卓还暗中指使丁原执金吾军府的司马(主管军事)吕布杀了丁原,吞并了丁原的军队。从此,董卓的实力才增强。随后,董卓暗示朝廷,以大雨不停为理由,让皇帝颁发策书罢免司空刘弘的职务,由自己接任。
这是董卓夺权的第一步。接着,董卓启用了东汉名臣蔡邕。
初,蔡邕徙朔方,会赦得还。五原太守王智,甫之弟也,奏蔡邕谤讪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积十二年,董卓闻其名而辟之,称疾不就。卓怒,詈曰:“我能族人!”邕惧而应命,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为侍中(《资治通鉴》中平六年八月)。
当初,蔡邕被流放到朔方郡,遇到大赦后得以返回。接着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东南黑柳子乡三顶帐房村古城)太守王智(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他又指控蔡邕诽谤朝廷,再次让蔡邕流亡,前后达十二年。董卓听了蔡邕的名声,就征召他做幕僚。蔡邕见董卓没有好名声自称有病,不肯接受征召。董卓大怒,威胁蔡邕说:“我能把蔡邕全族杀得一个不留!”蔡邕感到恐惧,只得接受命令。他到洛阳后,被任命为祭酒(可能是博士祭酒),董卓对蔡邕十分敬重。接下来董卓又以考核政绩为由,三天内连升蔡邕三次,最后被任命为侍中。
安排好了蔡邕,董卓就向袁绍提出了更换皇帝的事。
董卓谓袁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欲立之,为能胜史侯否?人有小智大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刘氏种不足复遗!”绍曰:“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公欲废嫡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卓按剑叱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引佩刀,横揖,径出。卓以新至,见绍大家,故不敢害。绍县节于上东门,逃奔冀州(《资治通鉴》中平六年八月)。
九月,癸酉,卓大会百寮,奋首而言曰:“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公卿以下皆惶恐,莫敢对。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事!”坐者震动,尚书卢植独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馀,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罢坐。将杀植,蔡邕为之请,议郎彭伯亦谏卓曰:“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植遂逃隐于上谷。卓以废立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
甲戌,卓复会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卓又议:“太后踧迫永乐宫,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乃迁太后于永安宫。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丙子,卓鸩杀何太后,公卿以下不布服,会葬,素衣而已。卓又发何苗棺,出其尸,支解节断,弃于道边,杀苗母舞阳君,弃尸于苑枳落中(《资治通鉴》中平六年九月)。
董卓对袁绍说:“天下君主应该贤明,每当我想起灵帝就非常愤恨。现在少帝懦弱,我看董侯(刘协)不错,因此我想改立董侯,你认为能否胜过史侯(少帝刘辩)?有的人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谁知道刘协将来又会怎样?如果他也不行,刘氏就不值得再留种了!”
董卓的话,说得锋芒毕露,连他将来要废除刘协的话都说了,其狼子野心天日可见。袁绍听出了董卓不臣之心,连忙反对说:“汉朝统治天下快要四百年了,其恩德深厚,让万民拥戴。如今皇上年幼,还没有什么过失向天下人说明。你董公想废嫡立庶,恐怕众人不会赞同。”
董卓气得手按剑柄,呵叱袁绍说:“你小子胆敢这样放肆!天下大事怎么不是我说了算,我想这样做有谁敢不服!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锋利吗?”
等董卓说完,袁绍也不客气地说:“天下的英雄豪杰,难道只有你董公一人吗!”
袁绍说这话时,把佩刀横过来,向众人作了一个揖,径直走出殿堂。董卓因刚到洛阳,见袁绍家族世代是高官,所以不敢杀袁绍。袁绍知道有董卓,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于是,他把司隶校尉的印章(符节)悬挂在上东门(洛阳城东墙北面第一门。晋改名为建春门),离开洛阳逃到冀州去了。
189年九月十五日,董卓召集文武百官,挺着肥胖的大肚子,激昂地说:“皇帝昏暗懦弱,不可以继承宗庙为天下的君主。如今,我想依照伊尹、霍光的先例,改立陈留王,你们觉得怎样?”
董卓问最后一句话时,语气十分傲慢并带着杀气,让公卿以及以下的官员听了都十分惶恐,没有人敢正面回答。董卓见此,又大声说:“从前霍光定下废立的大计后,田延年手握剑柄,准备诛杀反对的人。如今有谁胆敢反对,都以军法处治!”
董卓说到“都以军法处治”时,双拳紧握,大眼圆瞪,样子十分凶狠,吓得在场的人无不震惊害怕。只有尚书卢植反对说:“昔日商朝的太甲继位后昏庸,西汉的刘贺有一千多条罪状,所以有霍光废立之事。如今的皇帝青春年少,加上行为没有失德,并不能与太甲、刘贺相比。”
卢植慷慨陈辞,让董卓气得离座而起。他要杀卢植,可是蔡邕为卢植求情,加上议郎彭伯也劝阻董卓,说:“卢尚书是全国有名的大学者,受人尊敬。现在如果先杀了他,将会使国人都陷入恐怖之中。”
彭伯的话,让董卓听了怒火下降,因为他董卓也需要名士,他不想将来背上骂名,只是免除了卢植的官职。
卢植见董卓如此专横,知道天下将会大乱,他思来想去,逃到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过起了隐居生活。
董卓见卢植北逃,派人把废立皇帝的议案送交太傅袁隗批示,袁隗见董卓专横,侄儿袁绍、尚书卢植都逃走,为了不吃眼前亏,只好让人回报“同意”。
189年九月初一,董卓又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威逼何太后下诏废黜少帝,何太后在诏书中说:“刘辩在为先帝守丧期间,没有尽到儿子的孝心,而且仪表缺乏君王应有的威容。如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皇帝。”
董卓有了何太后的认可,让袁隗把刘辩身上的皇帝玉玺与绶带解了下来,进献给陈留王刘协。然后扶弘农王刘辩下殿,站在北面向刘协称臣。何太后看到这一幕,哽咽流涕,群臣含悲,但都不敢上前去安慰她。
董卓为了杀何太后,找了一个理由,说:“何太后曾经逼迫永乐宫(当年董太皇太后居于此宫),导致董太皇太后忧郁而死,这违背了儿媳孝敬公婆的礼制。”董卓说这句话时振振有词,仿佛他是救世主。于是,他把何太后从长乐宫迁到洛阳城北宫东明门与洛阳城东城墙上东门之间的永安宫,然后大赦天下,改少帝的“昭宁”年号为献帝刘协的“永汉元年”。
189年九月初三,董卓毒死了何太后。公卿以及以下的官员不准穿丧服,在参加丧礼时,只穿白衣。董卓又把何苗的棺木挖了出来,取出尸体砍为数段,然后扔在路边。接着又杀了舞阳君,把尸体扔在苑枳落(指宫苑用枳木编制的篱笆围栏)。
以上就是董卓废除少帝刘辩的过程,这一切都是刘辩的母亲与舅舅造成的,其中袁绍是直接的祸首!试想:如果当初何进听陈琳、曹操的话,能有今天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