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史学

资治通鉴帝王史第六部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1

主题

1268

帖子

129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299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8-23 07: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袁绍再次向何进建议说:“从前窦武、陈蕃之流想灭宦官,反而被宦官所杀,这是因为他们谋划不周,消息泄露,加上北军府五营将士一向畏惧宦官的权势,窦武利用北军府五营兵力,导致自取灭亡。如今,将军兄弟同时统帅禁军,部下将领全是俊杰,这些人都乐于为您效力,消灭宦官的事就在你的掌控之中,这是天赐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去大害,这样就会垂名后世,不要错过了这一机会!”
袁绍是一个多疑而不善于用人的人,只会夸夸其谈。何进向妹妹何太后建议,请求全部撤换中常侍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的郎官(三署指光禄勋管辖五官署、左署、右署三机构,这三机构储备的人才中有中郎、侍郎、郎中。三种郎官由郡国举荐的孝廉增补,年满五十以上的孝廉,分配到五官署,其次分到左、右署任职。功高的人以任职时间长推举为秀才。尚书郎从秀才中选任。五官署指五官中郎将署下的属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取代宦官在宫中的职务。何太后又重蹈窦妙皇太后的覆辙,她没有答应,反而竖起娥眉说:“从古至今,都是由宦官来管理皇宫内的事情,这是汉朝的传统制度,所以我不能废掉。更何况先帝刚刚去世,我这位可怜的皇太后,怎么能与朝士共事呢!”
何进听妹妹如此一说,没有用窦妙皇太后的故事说服她,而是遵循了何太后的意旨,只是想暂时诛杀最跋扈的宦官。袁绍认为宦官亲近太后和皇帝,百官的奏章以及皇帝的诏令,都由宦官传递,现在如果不彻底清除,将来一定会有后患。但是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弟弟何苗多次接受宦官的贿赂,知道何进要消灭宦官,多次劝何太后阻止,并且袒护宦官说:“大将军(何进)擅自杀害左右近臣,这是独断专行,其结果是削弱国家。”
这时,何太后心存疑虑,认为他们的话有道理。何进又刚刚掌握大权,但他一向对宦官既敬重又畏惧,虽然他羡慕得到铲除宦官的美名,但心中又不能当机立断,因此,这件事就拖下来。
面对清除宦官的事久拖不决,袁绍心急如焚,他再次劝何进多召各地的猛将和英雄豪杰进京,让这些将领以讨伐宦官为名,向京城进军威胁何太后,何进同意了这一计划。何进的办公室主任陈琳(?-217。字孔璋,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反对地方军队进京说:“民间谚语说‘掩目捕雀’,就像捉麻雀这样的小事都能用欺诈的手段成功,何况是国家大事呢?如今将军拥有皇帝授予的权威,加上手握重兵,气概威武,心有尺度,消灭宦官就像是煽火炉里的火去烧毛发。尽管如此,还得当机立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才能让苍天民心顺服。而你反而放弃手中的权力,另外去征求外援,等到各地的大军聚集到京城时,强大的军阀就会称雄,这就是倒拿武器的把柄,把武器交给他人,如果这样必定不会成功,只会带来大乱。”陈琳的话,何进不听。典军校尉曹操听说后笑着说:“在宫中服务的宦官,古今都有,只是君王不应该给予大权和过宠,使他们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既然要惩治他们,应当除去首恶,只要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至于大张旗鼓地征召各地的军阀呢?假如要想将宦官一网打尽,事情必然会泄露,我现在就可以看到将来的失败。”
曹操的预言没错,军阀进京为董卓篡权夺位创造了条件。

初,灵帝征董卓为少府,卓上书言:“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言:‘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率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憋肠狗态,臣不能禁止,辄将顺安慰。增异复上。”朝廷不能制。及帝寝疾,玺书拜卓并州牧,今以兵属皇甫嵩。卓复上书言:“臣误蒙天恩,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嵩从子郦说嵩曰:“天下兵柄,在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卓被诏委兵而上书自请,此逆命也。彼率京师政乱,故敢踌躇不进,此怀奸也。二者,刑所不赦。且其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无不济也。”嵩曰:“违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乃上书以闻。帝以让卓。卓亦不奉诏,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何进召卓使将兵诣京师。侍御史郑泰谏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且事留变生,殷鉴不远,宜在速决。”尚书卢植亦言不宜召卓,进皆不从。泰乃弃官去,谓荀攸曰:“何公未易辅也。”进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皆泰山人,进使还乡里募兵;并召工郡太守桥瑁屯成皋,使武猛都尉丁原将数千人寇河内,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
董卓闻召,即时就道,并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臣闻扬汤止沸,莫若支薪;溃痈虽痛,胜于内食。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今臣辄鸣钟鼓如雒阳,请收让等以清奸秽!”太后犹不从。何苗谓进曰:“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贪贱依省内以致富贵,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卓至渑池,而进更狐疑,使谏议大夫种邵宣诏止之。卓不受诏,遂前至河南;邵迎劳之,因譬令还军。卓疑有变,使其军士以兵胁邵。邵怒,称诏叱之,军士皆披,遂前质责卓;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劭,暠之孙也(《资治通鉴》中平六年七月)。

当初,灵帝征召董卓入京担任少府,董卓为了推掉进京,上书找借口说:“我所率领的湟中地区(指今青海省湟水两岸。大致位于今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一带)的义军以及羌、胡兵,都来对我说:‘军队粮饷没有到位,加上上下的通信中断,导致将士的妻儿饥寒交迫。’他们堵住我的车子,使我无法动身。这些羌、胡人心肠险恶,像疯狗一样的心态,我一时没有办法阻止,只好先留下来安抚。如果有新的情况,将会随时汇报。”朝廷无法制止董卓不听诏令的行为。到了灵帝病重时,再次下诏让董卓担任并州牧,命令他把军权交给皇甫嵩。董卓又上书阻止说:“我得到陛下的信任,掌握兵权达十年之久,全军上下已经培养了感情。他们顾念我的恩德,愿意为我效命。请陛下允许我把这支军队带到并州,为国家守卫边疆。”
从这一史料来看,董卓一直不肯让出兵权,加上陈仓一战他与皇甫嵩有了矛盾,说明他有不可告人的野心。在这一背景下,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向皇甫嵩建议说:“天下兵权主要握在您和董卓手中,如今您们双方已经结下怨恨,这样势必不能共存。董卓接到让他交出兵权的诏书,但他却上书请求带走军队,这是违抗皇命。他认为朝中混乱,所以敢拖延时间不到并州上任,这是心怀奸诈。从他不听诏令到不到并州上任,两者都是不能赦免的大罪。而且此人凶残,不受将士拥戴。您现在身为元帅,倚仗国威去讨伐他,对上表示您的忠义,对下消灭了一个祸根,可以说是一举二得。”
皇甫嵩听完侄儿的陈述,反对说:“尽管董卓违抗诏命有罪,但没有朝廷的诏令,你让我擅自讨伐,也会有罪。我看不如公开上报朝廷,由朝廷来决定。” 皇甫嵩说完,连忙向朝廷写信。灵帝看了他的奏折,下诏责备董卓。董卓仍然不肯听命,反而驻军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城),观察着时局的变化。
再说何进召董卓率部进京,侍御史郑泰阻止说:“董卓生性要强,残忍而不讲仁义,加上他还贪得无厌。假如借他的势力来安定朝政,是在授他重权,他将会恣意放荡,凶残到为所欲为,这样必然会危害朝廷。您作为国舅,掌握阿衡(商朝官名。意思是掌握决策的大权)大权,可以根据您的意愿独断专行;诛杀有罪之人,实在不应该依靠董卓作为外援。况且事久生变,二十年前窦武的教训可以说是前车之鉴。鉴于这一历史教训,大将军应该速决。”
郑泰说完,尚书卢植也认为不应该召董卓进京,可是何进就是不听。郑泰怕惹火烧身,辞职远去。临走时,他对荀攸说:“何进是一个不容易辅佐的人。”
另外,何进的下属王匡与骑都尉鲍信(?—192年四月,字允诚。东汉末年济北国的丞相,后来成为了讨伐董卓的军阀之一)都是泰山郡人,何进让他们回乡去召募军队。与此同时,何进还召东郡太守桥瑁(?—191,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曾任兖州刺史,后为东郡太守)屯兵成皋县(所在今河南省郑州荥阳市西北二十公里汜水镇虎牢关村西北成皋城),让武猛都尉丁原(?—189年八月,字建阳,曾任执金吾、并州刺史)率领数千人入侵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西南),焚烧黄河的孟津渡口(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扣马村),火光一直照到洛阳城中。这一强盗行动都是何进以消灭宦官作为借口。
再说董卓接到何进召他率部进京的命令,立刻上路。同时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利用皇帝的宠幸扰乱天下。我曾听说搅拌开水可以阻止沸腾,如此这样,还不如釜底抽薪;疮痈溃烂虽然疼痛,但是胜于让细菌向内部入侵。从前赵鞅统率晋阳的军队清除君王身边的恶人,如今我敲响钟鼓向洛阳进军,请求逮捕张让等人,用以清除奸邪!”
董卓要向京城进军,何太后仍然不答应。何苗对何进说:“我们当初一起从南阳出来,出身贫贱,都是依靠宦官扶持才有今天。国家大事,又谈何容易,覆水难收,请你深思。鉴于目前的局势,你应该暂时与宦官和解。”
正当何氏兄妹闹腾时,董卓已经到了位于洛阳西北部约七十五公里(航空距离)的渑池县(治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西),这让何进更加犹豫不决,只好派谏议大夫种邵(桓帝时代司空种暠的孙子)拿着诏书去阻止董卓。董卓好不容易有了率部进京的机会,他岂能接受诏命?所以他一直进军到黄河以南。种邵见此,只好尉劳董卓的军队,并劝董卓退兵。董卓疑心洛阳政局已经发生变化,命令部下用兵器威胁种邵。种邵大怒,称自己是下诏的特使,军士才闪开,种邵上前当面质问董卓,董卓理屈辞穷,只好撤军回到夕阳亭(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
综上所述,何进一错再错,让董卓有了进洛阳夺权的机会。明天会怎样,189年八月的黄河会作见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1

主题

1268

帖子

129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299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8-25 07: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卓废帝

189年初秋的烈日,仍然使洛阳城如同火炉,大街小巷看不到昔日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景象,蝉声此起彼伏,各种树叶都被晒蔫下垂,唯独雪松的针叶仍然尖挺。
面对董卓强行进京,袁绍还担心何进改变召集军阀进京的计划,结果酿成兵灾。

袁绍惧进变计,因胁之曰:“交构已成,形势已露,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早决之乎?事久变生,复为窦氏矣!”进于是以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绍使雒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奏,欲进兵平乐观。太后乃恐,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唯留进素所私人以守省中。诸常侍、小黄门皆诣进谢罪,唯所措置。进谓曰:“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袁绍劝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进不许。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
进谋积日,颇泄,中官惧而思变。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唯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情怀恋恋,愿复一入直,得暂奉望太后陛下颜色,然后退就沟壑,死不恨矣!”子妇言于舞阳君,入白太后,乃诏诸常侍皆复入直(《资治通鉴》中平六年七月)。
八月,戊辰,进入长乐宫,白太后,请尽诛诸常侍。中常侍张让、段珪相谓曰:“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窦氏事竟复起邪?”使潜听,具闻其语。乃率其党数十人持兵窃自侧闼入,伏省户下,进出,因诈以太后诏召进,入坐省阁。让等诘进曰:“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进于嘉德殿前。让、珪等为诏,以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得诏板,疑之,曰:“请大将军出共议。”中黄门以进头掷与尚书曰:“何进谋反,已伏诛矣!”
进部曲将吴匡、张璋在外,闻进被害,欲引兵入宫,宫门闭。虎贲中郎将袁术与匡共斫攻之,中黄门持兵守阁。会日暮,术因烧南宫青琐门,欲以胁出让等。让等入白太后,言大将军兵反,烧宫,攻尚书闼,因将太后、少帝及陈留王,劫省内官属,从复道走北宫。尚书卢植执戈于阁道窗下,仰数段珪;珪惧,乃释太后,太后投阁,得免。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绍及何苗引兵屯硃雀阙下,捕得赵忠等,斩之。吴匡等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通谋,乃令军中曰:“杀大将军者,即车骑也,吏士能为报仇乎?”皆流涕曰:“愿致死!”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弃其尸于苑中。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诸宦者,无少长皆杀之,凡二千馀人,或有无须而误死者。绍因进兵排宫,或上端门屋,以攻省内(《资治通鉴》中平六年八月)。

袁绍怕何进改变召集军阀进京的计划,威胁何进说:“事情闹到如此的地步,董卓进京的形势已经暴露,将军还想等待什么,而不早作决定!事久会发生变化,就会重演窦武的惨剧!”
袁绍说这话时的语气夺人,让何进只好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手持符节,这样袁绍就有了监察高官和逮捕罪犯的权力。还任命从事中郎(大将军、车骑将军府里参谋,年薪六百石粮食)王允为河南尹(首都洛阳市市长)。袁绍派洛阳县的方略武吏(管武装的参谋)去侦察宦官的动静,又催促董卓等人派邮差(驿使)赶紧上奏,打算挺进到灵帝曾经阅兵的洛阳城的平乐观。何太后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恐惧,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都罢免回家,只留下一些何进所信任的太监守中宫。各个被罢免回家的常侍、小黄门,见自己的末日到来,都到何进面前请罪,表示只要不让他们回家,以后一切都听何进的。何进对他们说:“天下动荡不安,根源就是你们。如今董卓进京,你们为什么还不早点回到自己的封国去呢?”
何进的话,让宦官很失望,加上袁绍此时劝何进趁机将宦官一网打尽,以至再三申明理由。但是,何进想到自己的发家史,又想到弟弟何苗与妹妹何太后的劝告,就没有听袁绍的。袁绍见何进优柔寡断,只好又用公文的形式通知各个州郡,假借何进的名义,要各地逮捕宦官的亲属。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何进的密谋拖延太久,导致一些机密泄露。宦官听说要将他们一网打尽感到恐惧,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为此,张让向儿媳(张让的养子。儿媳是何太后的妹妹)叩头,求情说:“我现在犯了大罪,应当与你这位新媳妇都回到乡下。只是我家几代蒙受皇恩,将要远离宫殿,但心中仍然恋恋不舍,我希望你想尽办法让我再次入宫,得到看望一下太后陛下的机会,然后退到沟壑,死而无憾!”
狡诈的张让说得理深情长,他的目的不是想见见何太后那么简单。其的儿媳不得不与母亲(舞阳君)说情,舞阳君又入宫向女儿何太后说情。何太后听了,觉得合情合理,就下诏允许各位常侍重新入宫。
189年八月二十五日,何进到长乐宫请求何太后,要杀掉所有的中常侍。中常侍张让与段珪商量说:“何进谎称有病,既不为先帝守灵,又不参加送葬,如今突然入宫晋见太后,究竟是什么意图,这岂不是让窦氏事件重演吗?”
张让、段珪商量之后,派人偷听到了何进兄妹的谈话。因此,张让、段珪率领几十人偷偷地从侧面窗户的小门进入大将军府,埋伏到何进的办公地。等何进出来时,就假传何太后的诏书,说是要召何进入宫。何进进入枢密机构会客厅坐下,张让等人斥责道:“天下大乱,也不唯独是我们宦官府的罪过。先帝曾经与何太后闹得不愉快,几乎要废除太后,我们流着泪营救,各人都献出了千万的家产作为礼金,才让先帝容忍了太后,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要委身到你们何氏的门下。如今你竟然想灭我们宦官的种族,难道就不觉得太过分吗!”
宦官斥责之后,尚方监渠穆拔出剑来,在喜德殿前杀了何进。张让、段珪等人写下诏书,任命前任太尉樊陵(?—189,依靠阿谀攀附宦官当上太尉)为司隶校尉,让少府许相担任首都洛阳市长(河南尹)。尚书看到诏书觉得可疑,用计说:“这些任免还得请大将军何进出来共同商议。”中黄门把何进的头颅扔在地下,说:“何进谋反,已被处死!”
何进的部将吴匡、张璋在宫外,听说何进被杀,想带兵入宫,但宫门已经关闭。保卫皇帝的特警队队长(虎贲中郎将)袁术,他与吴匡共同用刀斧劈开宫门,向宦官发起进攻,中黄门手持兵器守卫在宫中。这时已经日暮,袁术纵火焚烧南宫的青琐门,想以此威胁宦官交出张让等人。张让等人进入何太后的长乐宫上报说:“大将军何进的部下谋反,正在纵火烧宫,并进攻尚书台办公楼。” 张让等人说完,连忙将太后、少帝和陈留王刘协作为人质,还劫持了宫内的其他官员,从复道(南宫与北宫相连的空中走道)逃向北宫。尚书卢植手持长戈守在阁道边的窗下,抬头斥责段珪。段珪见阁道窗下有忠臣卢植感到害怕,于是放开何太后,何太后从阁楼跳下,得以幸免于宦官的谋害。
与此同时,袁绍与叔父袁隗假传圣旨,召来宦官扶持的樊陵、许相杀了。另外,袁绍与何苗带兵驻扎在洛阳北宫南面的朱雀门下,抓捕并杀了赵忠等人。再说吴匡等人一直就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怀疑何苗与宦官有勾结,于是在军队中大声说:“杀大将军的人,就是车骑将军何苗!将士们能为大将军报仇吗?”
随着这声呐喊,何进的部下都流着眼泪响应,说:“愿拼死为大将军报仇!”吴匡率部与董卓的弟弟董旻(时任奉车都尉)一起进攻杀了何苗,并把何苗的尸体扔在宫苑里。另外,袁绍关上北宫门,派兵捉拿宦官,不论老少共杀了二千多人。在这二千多人中,有些人因没有长胡须而被误杀。袁绍乘胜向禁宫发起进攻,有些士兵爬上皇城南面的端门楼顶,以便攻打内省(指皇城内中央直属机关所在地,包括皇帝办公点。皇帝年幼或特殊情况,往往派重要的大臣在内省值班)。
这就是公元189八月的一场政变,它席卷了洛阳皇宫。张让与段珪等人挟持着少帝与刘协还没有落网,这是怎么回事呢?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1

主题

1268

帖子

1299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299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8-27 07: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庚午,张让、段珪等困迫,遂将帝与陈留王数十人步出谷门,夜,至小平津,六玺不自随,公卿无得从者,唯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夜至河上。贡厉声质责让等,且曰:“今不速死,吾将杀汝!”因手剑斩数人。让等惶怖,叉手再拜,叩头向帝辞曰:“臣等死,陛下自爱!”遂投河而死。贡扶帝与陈留王夜步逐萤光南行,欲还宫,行数里,得民家露车,共乘之,至雒舍止,辛未,帝独乘一马,陈留王与贡共乘一马,从雒舍南行,公卿稍有至者。董卓至显阳苑,远见火起,知有变,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帝在北,因与公卿往奉迎于北芒阪下。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群公谓卓曰:“有诏却兵。”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遂有废立之意。是日,帝还宫,赦天下,改光熹为昭宁。失传国玺,馀玺皆得之。以丁原为执金吾。骑都尉鲍信自泰山募兵适至,说袁绍曰:“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乃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信乃引兵还泰山。
董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雒中无知者。俄而进及递苗部曲皆归于卓,卓又阴使丁原部曲司马五原吕布杀原而并其众,卓兵于是大盛。乃讽朝廷,以久雨,策免司空刘弘而代之(《资治通鉴》中平六年八月)。

189年八月二十七日,张让、段珪等人挟持少帝一行几十人徒步逃出了洛阳城北面的谷门(洛阳城北面只有二门,西边是夏门,东边是谷门)。到了半夜,到达小平津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东北,是古代黄河重要渡口)。可是皇帝所用的六颗印章(玉玺)没有随身带上,所以没有公卿跟随,只有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河南尹的部下,负责监察辖区中部官员违法行为。特指河南尹管辖的洛阳县一带的官员)闵贡,在夜里到达黄河南岸。闵贡见张让、段珪等人挟持着少帝与刘协,厉声斥责张让等人说:“你们现在还不迅速自杀,我就要动手杀了你们!”
闵贡说着,用剑杀了几名宦官。张让等人见了又惊又怕,拱手连连拜求不要杀他。接着向少帝叩头辞别说:“我们投河死后,请陛下保重!”张让说完,带着宦官投向黄河。
闵贡见张让等人投河自尽,扶着少帝与陈留王刘协徒步追逐萤火虫向南回宫。他们走了几里,得到了农民的一辆车,然后大家坐上去,直到洛阳郊区一间房屋停车住宿。
第二天,闵贡一行找到了马匹,少帝独自骑一匹,陈留王和闵贡共骑一匹,继续南行,这时才逐渐有少数公卿大臣赶来。
接着史料介绍宫廷政变时,另外一位间接的重要人物董卓。在宫廷政变时,董卓率领军队到了显阳苑(位于洛阳城西郊),远远地望见宫中起火,知道发生了政变。于是,他率部火速前进,天还没有亮就来到了洛阳城西面城墙下。此时,董卓听说少帝去了北边,就与大臣一起到北芒山脚下迎接少帝。少帝见董卓突然率领大军前来,吓得直哭。大臣对董卓说:“皇上有诏,让你撤军。”
董卓听了生气说:“你们这些国家重臣,却不能辅佐王室,导致国家动荡,现在要我撤军有什么理由!”
董卓说完,上前参见少帝,少帝吓得语无伦次。董卓见少帝胆怯,只好问陈留王刘协宫廷政变的经过,刘协侃侃而谈,自始至终没有遗漏。董卓听了刘协的介绍十分高兴。心想:刘协贤能,而且又是由董太后养大,自己与董太后是同族。想到这里,董卓有了废黜少帝、改立刘协念头。
当天,少帝回到宫中大赦天下,改少帝即位的“光熹元年”为政变后的“昭宁元年”。
此时,传国玉玺丢失,余下的五玺都找到。任命丁原为执金吾。
再说骑都尉鲍信到泰山郡去招兵,恰好这时回到洛阳,他见董卓有野心,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大的军队,将会有不轨的行为,如今你袁将军如果不早作打算,将来必然会被他控制。你应该趁他刚到,兵马都很疲劳,发动突然袭击,就可以生擒董卓!”
尽管鲍信有远见,可是袁绍畏惧董卓,不敢发起进攻。鲍信见袁绍如此无能,立即率领自己的部队返回了泰山郡。
董卓进入洛阳城,手下只有三千步、骑兵,连他自己都嫌兵力太少,担心不能让远近的军阀慑服。于是,他每隔四五天,就派军队夜里悄悄地出发到军营附近,第二天早上,再严整军容,大张旗鼓返回,让人们以为又来了一批西凉的军队。他的这种伪装,洛阳城中没有人知道。不久,已故何进与何苗的部下都投靠了董卓,董卓还暗中指使丁原执金吾军府的司马(主管军事)吕布杀了丁原,吞并了丁原的军队。从此,董卓的实力才增强。随后,董卓暗示朝廷,以大雨不停为理由,让皇帝颁发策书罢免司空刘弘的职务,由自己接任。
这是董卓夺权的第一步。接着,董卓启用了东汉名臣蔡邕。

初,蔡邕徙朔方,会赦得还。五原太守王智,甫之弟也,奏蔡邕谤讪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积十二年,董卓闻其名而辟之,称疾不就。卓怒,詈曰:“我能族人!”邕惧而应命,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为侍中(《资治通鉴》中平六年八月)。

当初,蔡邕被流放到朔方郡,遇到大赦后得以返回。接着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东南黑柳子乡三顶帐房村古城)太守王智(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他又指控蔡邕诽谤朝廷,再次让蔡邕流亡,前后达十二年。董卓听了蔡邕的名声,就征召他做幕僚。蔡邕见董卓没有好名声自称有病,不肯接受征召。董卓大怒,威胁蔡邕说:“我能把蔡邕全族杀得一个不留!”蔡邕感到恐惧,只得接受命令。他到洛阳后,被任命为祭酒(可能是博士祭酒),董卓对蔡邕十分敬重。接下来董卓又以考核政绩为由,三天内连升蔡邕三次,最后被任命为侍中。
安排好了蔡邕,董卓就向袁绍提出了更换皇帝的事。

董卓谓袁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欲立之,为能胜史侯否?人有小智大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刘氏种不足复遗!”绍曰:“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公欲废嫡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卓按剑叱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引佩刀,横揖,径出。卓以新至,见绍大家,故不敢害。绍县节于上东门,逃奔冀州(《资治通鉴》中平六年八月)。
九月,癸酉,卓大会百寮,奋首而言曰:“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公卿以下皆惶恐,莫敢对。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事!”坐者震动,尚书卢植独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馀,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罢坐。将杀植,蔡邕为之请,议郎彭伯亦谏卓曰:“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植遂逃隐于上谷。卓以废立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
甲戌,卓复会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卓又议:“太后踧迫永乐宫,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乃迁太后于永安宫。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丙子,卓鸩杀何太后,公卿以下不布服,会葬,素衣而已。卓又发何苗棺,出其尸,支解节断,弃于道边,杀苗母舞阳君,弃尸于苑枳落中(《资治通鉴》中平六年九月)。

董卓对袁绍说:“天下君主应该贤明,每当我想起灵帝就非常愤恨。现在少帝懦弱,我看董侯(刘协)不错,因此我想改立董侯,你认为能否胜过史侯(少帝刘辩)?有的人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谁知道刘协将来又会怎样?如果他也不行,刘氏就不值得再留种了!”
董卓的话,说得锋芒毕露,连他将来要废除刘协的话都说了,其狼子野心天日可见。袁绍听出了董卓不臣之心,连忙反对说:“汉朝统治天下快要四百年了,其恩德深厚,让万民拥戴。如今皇上年幼,还没有什么过失向天下人说明。你董公想废嫡立庶,恐怕众人不会赞同。”
董卓气得手按剑柄,呵叱袁绍说:“你小子胆敢这样放肆!天下大事怎么不是我说了算,我想这样做有谁敢不服!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锋利吗?”
等董卓说完,袁绍也不客气地说:“天下的英雄豪杰,难道只有你董公一人吗!”
袁绍说这话时,把佩刀横过来,向众人作了一个揖,径直走出殿堂。董卓因刚到洛阳,见袁绍家族世代是高官,所以不敢杀袁绍。袁绍知道有董卓,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于是,他把司隶校尉的印章(符节)悬挂在上东门(洛阳城东墙北面第一门。晋改名为建春门),离开洛阳逃到冀州去了。
189年九月十五日,董卓召集文武百官,挺着肥胖的大肚子,激昂地说:“皇帝昏暗懦弱,不可以继承宗庙为天下的君主。如今,我想依照伊尹、霍光的先例,改立陈留王,你们觉得怎样?”
董卓问最后一句话时,语气十分傲慢并带着杀气,让公卿以及以下的官员听了都十分惶恐,没有人敢正面回答。董卓见此,又大声说:“从前霍光定下废立的大计后,田延年手握剑柄,准备诛杀反对的人。如今有谁胆敢反对,都以军法处治!”
董卓说到“都以军法处治”时,双拳紧握,大眼圆瞪,样子十分凶狠,吓得在场的人无不震惊害怕。只有尚书卢植反对说:“昔日商朝的太甲继位后昏庸,西汉的刘贺有一千多条罪状,所以有霍光废立之事。如今的皇帝青春年少,加上行为没有失德,并不能与太甲、刘贺相比。”
卢植慷慨陈辞,让董卓气得离座而起。他要杀卢植,可是蔡邕为卢植求情,加上议郎彭伯也劝阻董卓,说:“卢尚书是全国有名的大学者,受人尊敬。现在如果先杀了他,将会使国人都陷入恐怖之中。”
彭伯的话,让董卓听了怒火下降,因为他董卓也需要名士,他不想将来背上骂名,只是免除了卢植的官职。
卢植见董卓如此专横,知道天下将会大乱,他思来想去,逃到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过起了隐居生活。
董卓见卢植北逃,派人把废立皇帝的议案送交太傅袁隗批示,袁隗见董卓专横,侄儿袁绍、尚书卢植都逃走,为了不吃眼前亏,只好让人回报“同意”。
189年九月初一,董卓又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威逼何太后下诏废黜少帝,何太后在诏书中说:“刘辩在为先帝守丧期间,没有尽到儿子的孝心,而且仪表缺乏君王应有的威容。如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皇帝。”
董卓有了何太后的认可,让袁隗把刘辩身上的皇帝玉玺与绶带解了下来,进献给陈留王刘协。然后扶弘农王刘辩下殿,站在北面向刘协称臣。何太后看到这一幕,哽咽流涕,群臣含悲,但都不敢上前去安慰她。
董卓为了杀何太后,找了一个理由,说:“何太后曾经逼迫永乐宫(当年董太皇太后居于此宫),导致董太皇太后忧郁而死,这违背了儿媳孝敬公婆的礼制。”董卓说这句话时振振有词,仿佛他是救世主。于是,他把何太后从长乐宫迁到洛阳城北宫东明门与洛阳城东城墙上东门之间的永安宫,然后大赦天下,改少帝的“昭宁”年号为献帝刘协的“永汉元年”。
189年九月初三,董卓毒死了何太后。公卿以及以下的官员不准穿丧服,在参加丧礼时,只穿白衣。董卓又把何苗的棺木挖了出来,取出尸体砍为数段,然后扔在路边。接着又杀了舞阳君,把尸体扔在苑枳落(指宫苑用枳木编制的篱笆围栏)。
以上就是董卓废除少帝刘辩的过程,这一切都是刘辩的母亲与舅舅造成的,其中袁绍是直接的祸首!试想:如果当初何进听陈琳、曹操的话,能有今天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